1、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2、 王颖教授主持会议
3、学问是学以聚之,当然是与日俱增。而大道至简,所以悟道要与日俱减;一个要做加法,一个则是减法。
4、(1)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人民日报〉1997年11月1日。
5、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6、1990年代末期出版了“东方哲学史丛书”中由博罗赫和科布泽夫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论及中国哲学与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德”。这一范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组成部分:中华帝国的国家学说、《易经》的占卜玄学、儒家伦理学和道教逻辑学、文学创作……科布泽夫指出了“德”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关性范畴的关系,并与西方传统范畴进行对比,由此揭示出“古代无个性的魔力观念向个人道德至上思想的变化”。马尔特诺夫将“德”等同于“秩序”和“人生”两大概念的综合,类似将混沌带向宇宙的创造力。他强调说:“德”没有匿名,因为文化的宗旨就是创造。《易经》传统中的“德”的问题在论文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布柳姆亨、克鲁申斯基、克罗杰茨卡娅)。新儒学泰州学派主张的道德的力量的“德”(谢罗娃),和表明集体利益高于部分的新概念“全德”的儒学伦理现代化时期的发生史(博罗赫),受到了观照。
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精确地概括了殷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历史上每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最后必定要体现在制度与文化的革新上,殷周之际社会变革体现在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天人关系的革新与重构,其结果是到战国末年形成天人相参思维。天人相参思维的早期逻辑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由天命至上向道法自然的转变、由道法自然向天人合一的演进。(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8、“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9、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10、这套丛书中,迈奥罗夫翻译并加以注释的中国典籍《尚书》的出版引人注目。这部书是儒家经典文献的古代部分,后来以“书经”之称闻名。译本的附录里详细地研究了中国的文献历史、文献注释传统,以及已有的翻译经验。“毫不夸张地说,《尚书》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人的祖先成为了中国人,即,教会了他们中国式的思考和感知,赋予其中国的道德精神基础,培养了社会生活习惯。”
11、“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12、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伦理与秩序的重建。
13、发轫于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实现了对理性滥用反思的理论突破,在此基础上,以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对理性至上思维进行清理与修正,将天人合一观念内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原则中,形成了天人相参思维。
14、山东青岛海尔公司的总裁张瑞敏,最喜欢的书是《老子》,他的管理理念是无为而治。
15、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哲学经典,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道尽了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概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哲理。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内容,对后世两千多年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17、然而,神圣传统的失落,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底线的失守。正如孔子所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上被双重放逐天外。痛定思痛,思想家们开始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对理性至上进行反思,为恢复社会稳定与心灵宁静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18、福冈正信关于“自然农法”的构想与实践,完全是他自觉地以中国道家哲学为其世界观指导的。在道家看来,不论是“道”的本身还是由“道”派生的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采取“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态度。福冈正信先生正是按照道家的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来建构“自然农法”的。“自然农法”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在现代农业中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和成功的运用。”
19、论及将古代中国思想家典籍译成现代俄语的问题,费奥克蒂斯托夫指出,中国哲学具有特殊的范畴工具和专门的语言表达。他反对将西方哲学文化范畴和概念机械地搬入中国土壤,他看到中国哲学的未来在于运用有助于深化中国精神财富的西方成就,基于本国自身遗产的有机发展。为了避免中国传统被强加上那些外来的曲解说法,费奥克蒂斯托夫学者呼吁将音译中国概念广泛运用于历史哲学学术实践中。
20、1990年代初期,“名人生涯丛书”出版了马良文编撰的《孔子传》。佩列莫洛夫也出版了几部书,其中重要之作是对孔子的经典文本《论语》的翻译和研究。与译著一同首次面世的是对这部中国社会思想经典进行的学术注释,展示出其对日本、朝鲜、越南民族文化的影响。佩列莫洛夫学者因为这部著作获得了俄罗斯科学院奥登堡奖。
21、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将传统道教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提出了系统的“生活道教”理论;又将道法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环境保护问题相联系,写出了《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12)一书,表现出道教在当今社会的济世功能。
22、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儒家思想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侧重点在文化、社交、与人为善方面。
23、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式天人相参思维,可以在把握好自然界永恒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在与自然界的共生互长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发展。这一模式可以为解决由启蒙理性所引发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思维智慧。
24、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无趣。
25、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26、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病疾
27、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28、完成对理性使用范围的重新划界后,荀子又将人的主体性引入天人关系思维中,形成天人相参思维。这一过程又分为两步:首先,在界定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出天地人之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指出天有四时变化,地有万物出产,人能治理社会,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其次,突显人的主体性:“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就在分清天地人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人可以与天、地相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要合理利用理性来处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荀子论述的天人相参向上将理性原则注入到神圣之天中,使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重新握手;向下将理性原则转换成礼义之统,注入到人的主体性觉醒中,从而使人的主体活动在把握好自我界限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天地人和谐互动,共同发展。
29、2021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
30、人的“无为”则不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他对事物的作用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人之“无为”不可能完全是无形无象的。人对事物的“为”,基本有两种情况或类型:一是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二是根本违逆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强行所为、妄自作为。显然,老子是主张前者的。
31、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32、历史上,道家人物也都是这么做的。如张良,范蠡等等,功成身退,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