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2、《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看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及翻译吧!
3、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4、(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 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6、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接待来使,礼数周全;出使他国,和敬兼至。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论语二十篇原文及翻译)。
7、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9、(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1、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12、10•17厩(1)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3、(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1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21章
16、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8、22(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12章)23(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3-24章)
19、(⑴)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20、(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手持玉圭,恭敬谨慎地低头躬身,像是重得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达到好像在作揖的高度,放在下面时达到好像是授给别人东西的高度。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21、(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22、1-12有子日:“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6-10章
26、所选十二章,主要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章;②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1章。
27、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