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十个字,是最完美的组合,一个字都不能换。之前我们讲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说有的句子太完美了,好像不是人写出来的,是诗歌之神借人的手写出来的。这两句也是这样。
2、唐诗《金镂衣》有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里,作者加了个人的主观判断,好像繁花盛开是为了取悦于人,鲜花配美人,没有被人观赏过的花儿是悲哀的,没有被美女采摘下来的花儿是悲哀的,这句话放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没有被男人爱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大好的青春年华,若是没有一个男人爱过你,若是没有爱过,是多么悲哀啊。
3、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4、听他们说,武汉的花儿已开!粉嫩嫩的花朵在春风里含笑,芬芳袅袅,含羞带怯,大概是花木有情,早早绽放,向这些穿着隔离服的天使们感恩吧!这群2000公里外的北方来客,因为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千里送援,不畏生死,无法和家人团圆,只能隔空送去祝福。但花儿解意,装点武汉的街头,装点窗前的寂静,我想,花儿们一定是和春天约好了,借着和煦的东风,在这一天齐齐绽放了!尽管花儿知道,带着口罩,闻不到花香,穿着隔离衣,无法触碰娇嫩的花瓣,但它们依然如约绽放了!或浅绯或深绛,或柔枝或老干,在武汉人的梦里,它们一个挨着一个绽放了!只要不眠人用心去听,就能听见那花开的声音,怪不得宋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花也想念以往热闹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吧!
5、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6、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是什么)。
7、在他六十二年的人生里,他任人唯贤,重用有能力之人。他从不趋炎附势,更不徇私枉法。他正直敢言、坚守原则、凡事秉公处理,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开元之治的成绩,也有张九龄的心血和付出。
8、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晚上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
9、知道了盛开是花的本性,青春是人生的自然花期这个道理后,你就不会再为在大好青春没有遇到爱情而懊恼、焦虑和后悔了。因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0、简单介绍一下张九龄,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11、这首诗的第一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无人不知,它是中秋标配诗句,只要中国人过中秋,这两句诗定会刷屏。它的光芒太耀眼,直接把后面几句映照得黯淡了,让这首每句都颇精彩的诗有了有句无篇的感觉。
12、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13、全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
15、还是回屋睡罢!睡了也许能在甜蜜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寓意:(文言字义)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6、说起月亮,张九龄还有一首有关月亮的诗《赋得自君之出矣》:
17、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原诗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同时望月怀远吧?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对有怀远之情的人天各一方,这通宵的月色不觉让他们共同思念起远方的友人,以至于感到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
18、他在诗中一语双关,通过丹橘自有岁寒心,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江南的橘树,即使在冬天,也绽放出一树翠绿。其实,不是因为江南气候温暖,而是它们本性耐寒。
19、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③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21、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
22、这一上来的头两句,就震撼人心。说海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此时此刻我和远方的你隔着天涯,却一同相望。字面平平无奇,没啥特别,但读上去却很震撼,感觉一下被拽进了天海一片的阔大景象中。
23、喜你成疾,药石无医。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25、是因为对方的手里也有满手的月光吗?是月光不够珍贵吗?显然不是。
26、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
27、这是多么奇妙的构思啊,现实连着梦境,简直有“意识流”的妙处,大气里藏着细腻,感情特别真挚。所以后来有学者说它是“五律中《离骚》”。
28、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日子,这一天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的某一天,唐玄宗为李林甫的谗言所惑,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
29、首句“海上生明月”,诗人从写景入手,看似朴素平淡,却开阔宏大,意境深远。淡极始知花更艳,看起来不起眼的桂花,却香飘十里。郑板桥写雪,以数字起笔,笔锋一转,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顿时令人眼前一亮。
30、南北朝陆凯有诗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那么大的江南怎么会无所有呢?怎么会找不到诗人想送给朋友的礼物呢?是因为所有的礼物都不能够表达我对你对的情谊,那我就赠给你一枝梅花吧,梅花开了,春天就到来了,赠你一枝梅花,其实就是我把江南的整个春天都赠给你,一枝梅花就是一个春天。
31、抛开张九龄的生命背景来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读成情诗,但结合张九龄的生命来看这首诗,我愿意把它理解为张九龄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描述。作大唐的宰相时,他应该并没有很多的时间来面对自己,但在罢相被贬之后,人生际遇的改变,生命状态的落差,应该会让他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多感触。但是被贬罢相的宰相也仍然是宰相心怀,诗中我们能读出满怀心事,但没有怨愤不满,没有狂狷,却有苍生怀抱的宏大,和无怨无悔的欲语还休的沉默与深厚,这后面有张九龄全部的人生故事和生命体会。
32、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如果说“海上生明月”是眼前所见,“天涯共此时”则是想象,想象远方和远人与自己共浴在这片月光之下。“天涯共此时”里,诗眼是“天涯”这两个字。
33、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34、“闻风”二字来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
35、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只听有人说不种桃树李树,不仅能得其阴凉,还能吃果实,难道橘树就没有绿荫就不能供人乘凉吗?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暗喻,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
36、可是,如果我们去问问那些花儿,你为什么要这样怒放?你为什么要开得这么美丽?如果花儿会说话,我想它的答案一定不是想盛开供人观赏或者采摘的。
37、而张九龄的这句天涯共此时,让人眼前一亮,一千多年来,广为传诵,成为经典。诗人浑然天成的风格由此可见一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张九龄引用并升华了主题。
38、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39、诗名《望月怀远》,表示张九龄在怀念远方和远人,共此时的自然也是远方和远人,但他不说“与君共此时”、“故乡共此时”或“长安共此时”,也不说和“天涯”意思更接近的“天下共此时”、“千里共此时”,他用的字是“天涯”。“天涯”的字面意思是在天的边缘处,比喻距离很远。但“天涯”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审美感受绝不仅于此。
40、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41、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42、人是社会人,却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立身处世,一个人要处理的关系无非这两种,所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都在描述或展示这两种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换句话说,人生在世,无非是要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和自己相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做这两件事,也只做了这两件事,所有的谋营和努力,都是为了做好这两件事(后面会用专门一章讲唐诗里的这两种关系)。
4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说的,何尝不是他自己呢?张九龄位居丞相,从未因环境险恶而闭口不言,而是坚守本心,仗义执言。回想当日,唐玄宗过生日,满朝文武大臣,极尽讨好奉承,唯有张九龄,送给玄宗皇帝亲自撰写的《千秋金鉴录》,规劝其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
44、辽阔的海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的内心无比感慨、他由己及人,联想到天下所有思乡的游子,此刻也和自己一样,望着天上一轮皓月,心怀故乡,惦念亲人。
45、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青春正好的男男女女,正值花期,却从未遇到爱情。
46、梦毕竟是梦,可美梦之所以美,是因为梦中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我们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47、“爸爸,您知道吗?这每一滴泪水都代表我对您的怀念。”月亮啊,如果你能看到爸爸,请帮我告诉他一声:女儿想他了。
48、这件事过了几天后,我又惦记起这件事。爸爸笑了笑,幽默地说:“这个伤口就留作记号,以后丢了也能找到你。”现在,爸爸没过多久就出差一次。爸爸的每一次出差,都在我的心里狠狠地一刀。上次弟弟过生日时,我、爸爸和弟弟拍了一张照,爸爸抱着我和弟弟,当时的.那种感觉,是温馨的;是梦寐以求的;是难以表达的。当时我是多么想停留在那一刻啊!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爸爸您在异国还好吗?我和弟弟都很想您,您什么时候回来啊?今天是中秋节,原本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的,如今您在异国。”说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泪水一滴一滴流下来。
49、唐诗宋词中关于明月的句子很多,唯有这句最动人心魄。
50、张九龄爱才惜才,善于提携晚辈文人,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但未能如愿。
51、与他人相处,唐诗中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足以概括了全部。这是一种经历过爱恨情仇贪嗔痴后的阔达与温暖,是人性的温暖。
52、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点类似的名句在诗文中也不少见,南朝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句,都表达了与远方和远人共浴月光。但谢庄的指向很明确,是美人,张若虚的几句感情单不够丰富复杂,这些,都降低了诗句与人的共振概率。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向也一样明确,但苏轼整首词的情绪足够复杂多样和绵密,全词的意境托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十个字。但就十个字而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振率会超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3、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54、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55、为此,我们确实应该感谢我们头顶上的那轮明月,感谢她给了我们有情人一个在这个世界无论天涯海角都能“在一起”的时空。
56、最后,月光无法捧给你,怎么办呢?我只能回去睡觉,希望能和你在梦里相见,所以叫“还寝梦佳期”。
57、后来唐玄宗用李林甫为相,纪纲大坏。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还建议重用胡将,培养安禄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58、上面的解析里,每句话都说得没错,“高华浑融”等等的形容词也没错,但这两句诗为何高华浑融,为何动人,却语焉不详,就象挠痒痒,这两句诗最打动人的那些地方,最让人心头痒痒的原因,始终挠不到。
59、“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烛光是温暖的人工光源,在这首诗的诗境里,烛光是消解月光的物品。人在深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往往会打开灯,打开灯光人便容易进入另一种状态,从辗转反侧中暂时脱离出来,这是对忧思的拒绝和排遣。但张九龄偏偏把烛光熄灭,让月光充满空间,任由月光和忧思的笼罩和淹没,似乎他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也许,他并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机会独自面对月光,面对自己。
60、“生”:生出,新生,从无到有,它有生命感,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刚刚被大海生出,这枚新生的月亮及月亮带来的一切心灵感受都是新的。如果把“生”换成同音字“升”,“海上升明月”,眼前的景色和“海上生明月”并无区别,但“升”只是一个从下往上的动作,是属物的,而“生”字是属灵的,万物有灵,这新生的月亮也充满灵性,并在后面的诗句中,不断和诗人互动。
61、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
62、整个夜晚因为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因为屋里烛光太耀眼了吧,于是起来灭掉蜡烛,这样应该就能够睡着了吧,可是一转身才发现,满屋子的皎洁月光啊,这月光比蜡烛还要明亮,这可如何是好,岂不是要彻夜无眠了吗?
63、“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不能,承受不了。月色如此美好,仿佛盈手可掬,但这美好的月光我却无法与你分享,生命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不能与你同在,只能在梦中与你相见。
64、所以我喜欢木心老师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多好啊,一生就爱一个人,这才是最好的爱情。可是现在呢,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人还有几个?
65、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
66、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67、诗人很有意思,一开始说因为相思而失眠,后来又觉得是因为蜡烛太亮了睡不着,就起身把蜡烛灭了,既然灭掉蜡烛是为了好好睡觉,为什么对着满屋子比蜡烛还明亮的月光竟然生起怜爱呢?“灭烛怜光满”中诗人用的是“怜”字,就是爱的意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应该是“怨光满”才对呀。可见诗人对月亮有多喜爱,大概只有经历过月夜相思的人才懂得,对着天上的玉盘和一屋子如水的月光,想念一个人,即使是夜不能寐,这种感觉亦是幸福的,有月光的晚上总比没有月光的晚上的思念更幸福一些,因为可以“天涯共此时”。
68、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69、夜已深,微凉,诗人披上外衣,不禁觉得夜露滋生。
70、林栖者一般指隐士,古代文人做官做得不顺心了就有归隐的习惯,“闻风”可理解为风中弥漫着兰花和桂花的清香,也指诗人受到兰桂品性的熏陶,并不是真的闻风。
71、张九龄先生在唐朝的朝廷里上班。是什么工作呢?是主任还是局长?或者是秘书啊?都不是,他的工作是宰相!有点像今天的总理。他是唐玄宗的宰相,是个政治家。他不但写文章很好,当官也很能干,人品也很好。后人给他一个评语,叫:“文学政事,咸有所称。”就是说,他搞文学的水平和当官理政的水平都很高,都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