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可否认,自从汉代进入了士人社会之后,读书几乎是唯一的利禄之途。《汉书·韦贤传》记录了韦贤的一句名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给孩子留下黄金,不如传授一部经书。在汉代,只要精通一部经书,就有机会为郎为吏,进而为官。所以《汉书·夏侯胜传》中夏侯胜说“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只要读通了经书,高官厚禄也不在话下。东汉桓荣做了高官,一次指着他的车马印绶说:“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今天的成就靠的都是读古书啊。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时读书蔚成风气,以至于大老粗的武将d进也突然学会拽文:“臣闻上古,其风朴略。”大家都觉得惊讶,d进说:“我见满朝书生掉书袋,我也掉几句也要让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2、 (解释):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
3、《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4、逮:到,及。(邻舍烛光照不到匡家,只好“凿壁偷光”。)古人读书故事3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5、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6、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7、 囊萤映雪(nángyíngyìngxuě)
8、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9、 洛阳纸贵(luòyángzhǐguì)
10、有一个下雪天,杨时去找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他到了程颐家里,听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便一声不响地等着。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已经等了好久,赶忙起来同他议论问题。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
11、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12、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3、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4、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15、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6、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