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嬉戏的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代白居易的《池上》
2、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存之道的白衣少年,要想继续前行,只能选择杀死那个曾经束缚自己的大鸟(信仰)。年幼时建立的思想无所适用、而年迈的理念则是旧化过时,若想更好地在成人社会生存,只能选择背弃、抹杀。最后,少年流下痛苦的泪水,那是一种无可奈何:面对无能为力的现实,他只能默默被社会化。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未:没有。
4、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5、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6、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
7、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8、译: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9、《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10、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宋代《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译: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11、译: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12、(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13、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14、我只是想让她多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格,不同的教育方式,至于最后她自己喜欢哪儿,在哪种环境里更自在愉快,那就让她自己努力去选择并到达。
15、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6、开头提到的综艺《经典咏流传》,因为受众并不是儿童,所选诗词未必全都适合孩子,小暖在这里分享三套自用的资源,供大家参考:
17、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18、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唤起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就是铺彩着色的好例子。连用两组色彩,绿中含黄,青中带白,色彩分明,色调柔和,展现出春天的明媚景色,表现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19、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描写天真可爱的儿童
20、可成年之后我开始接触并喜欢上多元文化的碰撞,在香港读硕士期间也算是打开了思维的另一扇大门。这样的经历让我对潼潼以后的生活方式持有特别开放的想法,那就是让她自己去走。
二、
1、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jǐn)篱(lí)。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还家错:回家认错路。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2、两小儿辩日先秦:列御寇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4、(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5、再现古诗意境古诗文语凝炼,含义深刻。小学生很难直接通过语句感悟出诗句的内涵,我们只有创设情境,把诗句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让学生从中再现意境,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6、说得也是,我们成年以后,可能很多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诗词都忘得所剩无几了。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念古诗?
7、译文: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
8、(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9、译文: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10、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文中的"家禽”吴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11、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
12、她所选的诗词大多贴近儿童的生活,诗词中的用典节制,既有描写自然之美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意在为儿童展现一个明亮、开阔、向上又不乏细腻美感的世界。
13、翻译: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14、儿童的世界总是单纯美好、纯真有趣,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又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者“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但说起写童年趣事的文章,那一定不能漏了《童趣》:
15、古典君:这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熟知鱼儿喜欢阴湿水域的特点,又怕响声惊动鱼群,便选择人迹罕至、阳光难照的草丛作钓位,不拘形迹专心致志钓鱼。栩栩如生的童钓形象跃然纸上,尤其对问路人故不作应的神态,更让读者忍俊不禁、难以忘怀。
1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宋代《宿新市徐公店》译: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17、(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18、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1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0、我们马上开始这周的推荐片单!
三、
1、《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插画充满了古韵墨气,和选诗相得益彰。
3、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5、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6、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唐代《小儿垂钓》
7、我自小热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三岁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可以自己看画本,四五岁开始熟练地背诗读经,小学看了数十部古典文学著作,打念书以来一直都是历任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学生,直到现在我留在父母家最多的东西就是一大柜子一大柜子的书。
8、(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9、②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10、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1、答: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句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古代诗人描写儿童嬉戏活动玩耍的诗句,大都集中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的美好画面,乡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怡然自得的情景,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12、(10)桑阴:桑树底下阴凉地方。
13、译文: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4、《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5、《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16、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17、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18、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清代《村居》
1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ǒu)还从父老耕。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三冬:冬季的三个月。古代农村只在冬季三个月中让儿童入学读书。儒生:这里指塾师。千耦:指农忙景象。
20、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四、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宋代《稚子弄冰》 译: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2、古代诗人描写儿童嬉戏活动玩耍的诗句,大都集中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的美好画面,乡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怡然自得的情景,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3、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4、描写小孩玩耍的诗词有:《牧童》?《观游鱼》?《山家》?《宿郑州》
5、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
6、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7、上课伊始可以用“头戴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登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这则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这首诗是刚入学儿童学到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这些孩子见过白鹅有,熟悉的却少,未必见过白鹅游泳的场景。教学时也可采用观察法。可以准备影像资料,或者把课文中的插图放大成彩色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按照诗句内容的顺序去观察。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鹅的头、颈;其次,观察鹅的羽毛和红掌部位;再次,观察绿水。
8、儿时的他在厨房玩耍,无意间捡起一颗红豆,忽然想起在学堂里学过王维那句诗“此物最相思”。于是,他紧紧攥着红豆,冒着雨屁颠屁颠跑到让他最相思的人面前。
9、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0、虽然孩子可能不能完全懂得王初桐和六娘之间的感情,但是能体会到看到一件物品,想起同物品相关的人的情绪。王维的《相思》,对孩子而言不再难以理解。
11、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2、古诗启蒙,这样做孩子更喜欢
13、爆竹声里结伴嬉戏的小孩们,搭着木梯贴春联、挂灯笼的父辈们,在厨房忙碌着丰盛年饭的母亲们,看着就欢喜。
1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
15、“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6、《观游鱼》(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闲坐》(白居易)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阮郎归》(晁补之)儿童嬉戏杏花堤。春归不解悲。重来草露湿人衣。无花空绕枝。曾学道,久望机。一尊甘若饴。平生鱼鸟与同归。临风心自知。《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
17、竹马踉(liàng)蹡(qiāng)冲淖去,纸鸢(yuān)跋(bá)扈(hù)挟风鸣。有的骑着竹马跌跌撞撞冲进了烂泥坑,有的放着风筝,风筝横冲直撞的迎风飞鸣。竹马:儿童游戏,折竹骑以当马也。桓温少时,与殷浩共乘竹马。踉蹡:跌跌撞撞,行步歪斜貌。纸鸢:风筝,俗称鹞子。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的“阴”是“阴天”意思。()
20、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五、
1、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2、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3、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宋代《村晚》
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6、每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我心里都会有些暖意。我自己爱诗词,也特别希望女儿也能体会这当中的美,在遇到一些能打动自己的画面时,能够随手找到更悠长隽永的文字来形容自己当下的感受。
7、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感人画面,在怎样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在读的基础上再靠老师的讲又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教师可提岀问题引导学生听、练感悟。
8、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9、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0、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1、“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12、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3、彼时,我们对于诗句与处境,才会有更深邃的体会和升华。
14、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下笔千言皆武略,字里行间有雷霆。天兵天将千百万,个个为我显神勇。
15、剥:bō剥削bāo剥皮
16、翻译: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17、好诗并不是遥远的,都是贴近生活的,教学最后可以让学生放声朗诵,自己尝试着拿起笔,写一写身边的动物,或许也能写出当今孩子视角下的神来之笔。
18、场景:夏天白天变长了,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锄草……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19、其实对我自己来说,我对潼潼以后的人生,是没有绝对的预设和倾向性的。
20、欢迎关注三尺讲台jylm
六、关于嬉戏的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2、②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宋代《宿新市徐公店》 译: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描写孩子们开心地玩耍的古诗还有:
5、那些曾经让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诗词,经过歌者们的传唱,其中的意境、情感更容易被表现出来,让听者、观者对于诗词的理解,要比干巴巴听着念一念来得更为深刻和强烈。
6、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7、有一套名叫《陪孩子画唐诗》的书,小暖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读一读,作为给孩子古诗启蒙的一次思路拓展。
8、让孩子浸润在语言之美中
9、另一套是《春晓:孩子们的唐诗之旅》,是一本配CD的书。由著名词曲家刘崇德老师编曲,用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重新演绎唐诗,优美动听。
10、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1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
12、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13、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14、牧童逮狼清代:蒲松龄
15、(5)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16、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17、让孩子在捕捉四时更迭的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汉语的声韵与精粹之美。而书中所配插图也不失古味,与诗歌的意境紧密相连。
18、一个七岁的孩子有如此的观察力,“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谓细微入神。无论从动态的形象还是从色彩的描写上都是非常丰富的。“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听觉或视觉,动态或静态,声音或色彩完美结合,使鹅的形神活现。
19、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20、识字粗堪供赋(fù)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识字勉强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好,不需要辛苦读书羡慕王公贵族。粗堪:勉强能够。供:应付。赋役:租税劳役。不须:不必要。
1、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解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对诗的格律、对仗、音韵乃至语言之美会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读中品味,这样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就会有初步的了解。
2、有一年带潼潼去爬山,路遇一家寺院,夕阳的金光斜射在山林中,四下无人,我回头牵她的手时,发现青苔上映着细碎的微光,投下深深浅浅的绿,高低起伏,宛若葱郁的山丘。
3、假设将白鸟看作成一种信仰、思想或者理念,白衣少年此行便是破灭年幼时的思想,甚至是“杀死”年幼的自己。短片的故事简介是:主角在追寻白鸟的过程中直面内心阴暗的,最后获得新生。以此为据,整个片子的基本脉络就清晰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