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隆平的小故事50字
1、袁隆平开始研究那时在苏联和中国被视为异端的孟德尔、摩尔根的理论。他认定他们的“杂种优势”理论是前进之路的明灯。
2、从父亲袁隆平身上,他们学到了低调为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是一辈子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
4、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5、另一条路,就是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自花的雄性失去生育能力,而后用其他品种的雄性花粉为“母稻”授粉杂交,从而生产出杂交种子。培育雄花不育的“母稻”,是很难做到的,这种方法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所以,国际上有些专家断定“此路不通”。
6、在几年前网球公开赛中,有了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最后一个关键的球,甲方发球,乙方接住,双方成平局.可就在这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非常不凑巧的是,小鸟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那位运动员不再关心比赛的输赢.他没有去接球,而是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虔诚的跪倒在那只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表示忏悔.然后把小鸟带到医院治疗.过了一会儿,小鸟复活了.那位运动员这才知到生命的意义
7、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地处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生。
8、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9、袁爷爷相当自恋。被问到怎么保养的时候,他神秘莫测地一笑:“这个,心态好。人家喊我呢,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
10、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11、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12、有一次,他去的商店里面正好碰到大减价,有卖男士衬衫,一件只要十块钱,他很兴奋,一下子买了十几件。
13、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14、杂交稻推广种植20年,我国已通过杂交稻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这就是袁隆平用实干给世界的回答。20世纪80年代,杂交稻的成功震惊了西方,被誉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更是被国际同行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15、他招收学生的条件,也是以此为基准:“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16、他的毕生精力也全部倾注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荣获“共和国勋章”。
17、结婚时袁隆平34岁,邓哲26岁。那天邓哲在打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袁隆平把她拉出来,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就去领证了。邓哲哥哥说:“有这么急吗?好歹把比赛打完啊!”袁隆平说:“篮球比赛可以明天再打,今天结婚比较重要。”
18、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19、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20、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分别播种在瓦罐的培养土里,栽插在窗前的试验田里。实在太期望它们能出成果,有时甚至兴奋得半夜都要跑去试验田,看几次他的秧苗。他像对待婴儿一样抚育着它们,看着它们一天一天地生长,注视着这些蓬勃的小生命,感到一种心灵相通的愉悦。终于盼到了秋天,然而其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优势很明显的健壮的种苗后代的性状竟然发生了分离,没有一株赶上它的前代。秧苗长势七长八短,抽穗后穗短粒小。然而,眼前的情景并没有让袁隆平气馁。他冷静地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突然眼睛一亮,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二、袁隆平的小故事50字 小学生,加上拼音
1、责编/邹诗颖主编/陈畅总编/戴婧
2、在生活中,袁隆平先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充满孩子气,完全不讲究吃穿,偶尔也会去逛街。
3、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4、这才是值得我们认识、尊敬并学习的伟大的人
5、邓哲热烈地爱恋着袁隆平,她钦慕他作为一个在大城市长大的知识分子,在偏僻的深山里如此安贫乐道;爱慕他心存高远理想,为人类最高尚的事业,长年艰辛地跋涉在杂交水稻的事业之中!
6、袁隆平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7、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在1973年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8、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9、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10、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11、但袁隆平并不这么认为,从1960年开始他尝试着寻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正常来讲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在水稻花上同时存在雌蕊和雄蕊。而他要找的是一株变异的、天然没有雄蕊的水稻,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寻找的前4年袁隆平一无所获。连着做4年没有希望的事,光是这一点,就注定了袁隆平的不凡。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64年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在随后的两年实践中他证明了,杂交技术可以提升水稻的产量。
12、后来在课本上学到一篇关于爷爷的课文,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望着她们时,她们才发觉自己的爷爷跟别人不一样。
13、“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14、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15、对于我们这些,有幸与袁老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人来说,他就像是一位可亲的长辈。
16、小儿子袁定阳,如果说子承父业,那就是他了!
17、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
18、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
19、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20、袁隆平曾经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三、袁隆平的小故事50字 农业
1、袁隆平从1964年就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他把自己一生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面前的一个个难关被攻克,水稻的亩产量一次次增加:500公斤、800公斤、1000多公斤。
2、大禹治水黄河水泛滥使百姓深受折磨,禹接受治水重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克服困难治好水患,深受百姓爱戴,继承帝位。
3、至于学农,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4、那么,愿您此去,从此真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5、谁曾想到,几十年前,还有很多中国人吃不饱饭呢?饥荒的那一段岁月,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6、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7、就好像他是我们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笑眯眯地问我们“今天吃的好不好”的普通邻家爷爷。
8、毕业后,他先后参与创办了多家农业、科技、种业公司。现在,袁安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
9、生活中袁隆平还是个极具幽默细胞和生活情趣的“90后梗王”!他前一秒还自诩是个“资深帅哥”,下一秒就因为自己的“不诚实”笑到镜头都模糊了。在讲到健身的秘诀时,他劝大家:“少吃肥肉多游泳,不要变成一个胖子!”当被问到自己的团队里都是精英,好不好管理时,袁隆平的表情亮了: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愁得抓耳挠腮。袁隆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诚和淳朴、幽默与纯真,让人不禁感叹:这位“90后梗王”实在是太可爱了。
10、1963年,33岁的袁隆平和小自己8岁的邓哲“闪婚”了。
11、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只为一个使命而来——让人类远离饥饿。
12、●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美美百货&饿了么“精英”特训行动!
13、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14、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5、袁隆平爷爷的夫人叫邓哲,比他小8岁,同行。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分配到湖南教书,邓哲就是他的学生。俩人是师生恋,从恋爱到结婚不到一个月,闪婚,相当前卫。
16、这个农学院的毕业生,暗暗立下誓言,要用他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研究出一种使水稻高产的技术,让天下人吃饱饭,不再挨饿。
17、关于中秋节的小故事: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8、这是《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这段颁奖词道出了袁老的一生,道出了他脚踏实地、躬耕大地的决心。从小开始,袁老就对农作物感兴趣。1949年,他原本可以报考南京的中山大学,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去西南农学院读农学专业,并从此开启了他立足大地,躬耕一辈子的人生。
19、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