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级关于牧童的诗有哪些
1、采莲曲(唐 王昌龄)
2、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3、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4、傍晚,(热闹)的市场(安静)下来,人们都回家休息了。
5、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6、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7、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9、《所见》袁枚〔清代〕
10、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11、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12、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13、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教学视频
14、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5、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1)
16、句三表现了孙中山不怕挨打、敢于提问的精神,要用坚定的语气来读,重读“不懂就要问”“挨打”等词句。
17、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18、兄(xiōnɡ)魂(hún)屠(tú)苏(sū)异(yì)欲(yù)
19、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
20、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二、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2、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写得自如之极。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5、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最是: 一作“正是”。
8、句一写的是“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真的”“地下的学校里”要重读。此外,“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是一个长句子,朗读时还要注意读好停顿。
9、鼓楼区的名优教师们研发了古诗词的系列微课。我们将按照年级的顺序,每天推出一首古诗词的微课和诗词赏析,我们希望同学们的童年能在诗词中浸润,并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受益,进而开启亲子共读的模式。
10、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译: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11、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12、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
13、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4、相同点:都描写了乡村美妙场景,都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不同点:所写景物不同,《村晚》刻画了草、塘、太阳、牧童、短笛;《牧童》刻画了草、笛、牧童、明月。人物特点不同,《村晚》中的牧童怡然自乐,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中的牧童心灵聪慧,笛弄晚风三四声,心灵无羁绊。
15、翻译:牧童见到客人,赶紧弯腰下拜,怀中的山果掉了出来。为何白天把牛赶了回来?原来前溪正刮着大风,下着大雨。
16、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1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8、绝句(唐 李白)
1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0、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三、
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3、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
4、含有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词语还有: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功盖三分国,名成/高八阵图。(诸葛亮)
7、翻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8、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9、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10、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1、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随风(飘扬)。
12、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13、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15、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6、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17、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8、《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19、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话。
20、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四、
1、(流利)地背诵(详细)地讲解(飞快)地奔跑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结合诗句,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4、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5、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9、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0、兄(xiōnɡxōnɡ)魂(húnhúi)屠(fútú)
11、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2、释义: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13、雾散了,(模糊)的小山也能看(清楚)了。
14、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17、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18、(快乐听写)第1单元词语听写!
19、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20、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五、
1、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苏(shūsū)异(yìì)欲(yùyǜ)
3、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教学视频
4、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5、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6、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7、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8、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9、肝胆相照口是心非左膀右臂交头接耳花拳绣腿油嘴滑舌
10、《清明》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11、把下列诗句和相关的诗意连一连。
1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4、背:bèi背诵bēi背包
15、词。《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18、元日(宋 王安石)
19、出自:宋代·雷震《村晚》
20、晃:huàng摇晃huǎng晃眼
六、三年级关于牧童的诗有哪些
1、《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3、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4、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5、当:dāng当然dàng上当
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7、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8、邻居王大妈整天披头散发,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9、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0、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11、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12、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4、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5、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17、诗人也许是想要借酒消愁,排遣内心的忧伤;也许是想躲躲雨,休息一下,也许他想喝点小酒,暖暖身体,解解春寒……于是诗人询问哪里有酒家,诗人向谁询问呢?下一句告诉了我们——牧童,这一问一答让诗歌灵动而富有情趣,情感上却与二两句一脉相承。诗人描写了牧童的动作作为回答,牧童俏皮活泼的形象也跃然纸上。酒家在哪里?距离虽然远,但尚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就在那杏花盛开的村庄深处。
18、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19、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20、“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1、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3、公园里的菊花开了,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和绿的。
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7、“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8、(粗壮)的枝干(宽敞)的教室(洁白)的羽毛
9、◇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0、用“既然……就”造句。
1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