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
2、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唐栖蟾《牧童》 翻译:牧童自由的骑着黄牛,春风吹着细雨飞!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4、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5、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6、陇(lǒng):通“垄”,田垄。
7、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黄庭坚《牧童》
8、 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王志道
9、——宋 黄庭坚 《牧童》 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
10、栏目主编:毕光荫/责编:杨衢
11、牧童第一句诗中出现了几个数字,(六七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三四声)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静寂)。
12、牧童歌上前山去,愁杀江天行路人。
13、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14、不脱蓑衣卧月明释义: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是真性情的充分体现。
15、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16、你好,我是(一门心思撞南墙),很高兴为你解答。《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吕岩,诗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吕岩用他细腻的文笔将这幅图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达了心中对远离喧器、怡然自乐那种生活状态的向往。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17、《题画》袁枚〔清代〕
18、提胡卢,提胡卢,借问牧童何处沽。
19、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20、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二、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代吕洞宾《牧童词》
2、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唐代卢肇《牧童》
4、《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5、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6、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钟爱“牧童”的理由有二:一是牧童题材诗中,人牛相与相恃、自谦自足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二是牧童的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牧童吕岩〔唐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黄庭坚〔宋代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吹笛风斜一作:短笛横吹)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晚雷震〔宋代〕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清明》
7、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8、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9、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0、一笛一蓑衣,不脱蓑衣卧月明。归来饭饱黄昏后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无是亦无非,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日出唱歌去。《牧童》一诗,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连蓑衣都不脱,传达出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牧童、有情,绿草如茵,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笛声。
11、释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2、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3、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4、屋头乌桕午阴密,牛与牧童相对眠。
15、——宋 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舟子斜荡桨,牧童倒骑牛。
16、陇(lǒng):通“垄”,田垄。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7、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8、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9、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20、《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三、
1、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2、政绩才名分外荣,山林意趣无方觅。
3、——宋 王禹偁《月波楼咏怀》 翻译:船上的小桨斜着放着,牧童倒着骑着黄牛回去!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清袁枚《题画》 翻译:牧童到哪里去了?在牛背上睡着了。
4、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5、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6、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7、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多事诗人要闲管,想像高唐写奇绝。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8、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9、“铺”,铺开。“横野”,原野。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全诗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0、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11、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2、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3、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
14、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5、翻译: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6、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
17、④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18、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工夫土一坏。
19、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20、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四、
1、“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2、“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3、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4、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5、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6、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7、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8、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89%A7%E7%AB%A5
9、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0、“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1、《牧童诗》黄庭坚〔宋代〕
12、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13、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
14、(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5、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6、“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7、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8、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1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20、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
五、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3、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