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出两句关于牧童的古诗
1、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
2、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3、全诗刻画了一个()的小孩儿形象。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5、师:想看看古人是怎么样过清明的吗?一起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6、桥山怀古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淇上田园即事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7、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8、途中春 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0、一二句: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三四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11、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12、C.“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其余的小伙伴都走了
1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4、感谢俞备红老师为邵老师说吧诗歌版块创作的画作——
15、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16、B.“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一个小孩儿登上瓮,不小心掉到瓮里
17、(预设:一起去扫墓,祭拜先人;一起带上美食去郊外踏青赏景;大人们在饮酒,小孩们在玩游戏,其乐融融。)
18、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1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0、古诗教学,孩子的作业绝了!老师的点评亮了!——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手记
二、
1、读一读,想一想,把诗句和所描写的声音连起来。
2、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剥:bō剥削bāo剥皮
5、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6、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7、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8、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发挥想象,改写古诗
10、教师追问:在玩的过程中,小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2、山中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13、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14、教师引导:童年生活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那古代儿童是如何生活的,诗人眼里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板书:古诗三首)
15、(1)ACB(2)AD(3)您刘景文
16、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17、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18、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9、《牧童》唐代卢肇古诗赏析:表达了诗人寄心世外,不为世俗所动,情操高尚,以及相信有人理解的心境。诗意是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在路上时不时还吹上一首曲子,根本就不担心有没有知音来欣赏。卢肇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他笃志好学,自强不息,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油灯,就点竹篾松木夜读,被后人称为状元洲。相传他在状元洲读书时,曾挖一个大池用来洗墨,久而久之把一池水都染得黑黑的。由于勤奋,加上在学业上得到不少名人高士的教导(其中包括韩愈),因此,他幼时便颖拔不群,写的文章被高度赞誉,在14岁时就被当时袁州(今宜春)县令预言将来必有出息,后来事实确如所言。
20、《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在街上行走的诗人悲伤苦闷,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的情景。
三、
1、穿越想象,聚焦表达:
2、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上片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3、预设4:“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组词为“涟漪”,不要读成qi。
4、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5、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6、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7、《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8、背诵《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
9、这两句话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10、学习“供”、“稚”、“漪”三个会认字,正确认读“玉磬”、“水满陂”两个词语。
11、岳阳别张祜 半夜州符唤牧童,虚教衰病生惊怕。
12、A.产生,生出B.具有生命力的C.生长
13、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14、少shǎo(少人)shào(少年)
15、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6、诗意: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7、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8、《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1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0、教师追问:在朗读中,我们如何来表现这种繁忙的景象呢?
四、
1、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2、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3、总结:清明时节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清明细雨图。
4、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5、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6、老子倾囊得万钱,石帆山下买乌犍。
7、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A.诗中“断”“开”“流”“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地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9、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10、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小朋友们,大家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对了,就是这个“铺”字,通过这个铺子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1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12、湖面未打磨的镜子平静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3、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14、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15、②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16、《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17、此诗表现了采莲女()是性格。
18、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1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0、教师引导:提起童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五、
1、预设: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2、梳理我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和经历。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1)分解理解诗句。清明时节:点出时间。雨纷纷:探讨这是大雨还是小雨?(小雨:绵绵细雨。证据如下:正是绵绵细雨才有路上的行人和放牛的牧童)而雪纷纷呢?大雪纷纷扬扬这是大雪。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竹外桃花三两枝正是河豚欲上时
7、口头表达:通过向大人提问,学习根据需要列“问题清单”的方法。能够抓住关键点记录别人的回答,并能梳理问题,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8、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明明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9、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10、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11、(1)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
12、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4、背诵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15、《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16、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17、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18、充分观察例句,展开想象,模仿“词句段运用”中涉及到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和仿写训练。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2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写出两句关于牧童的古诗
1、漫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 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3、预设2:“稚子”指的是幼小的孩子,“稚”还可以组词为“幼稚”、“稚嫩”。
4、《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xīng”。()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笛声
6、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7、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
10、预设对古诗的每一句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没有重点。
11、课外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句):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愁、苦闷
13、“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14、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15、“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16、(A动静结合晚春B动静结合早春)
17、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指导和小组内的交流,有条理的记录自己搜集到的问题。
18、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19、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古人这一天也会去祭扫先人
20、写的七夕节。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有:穿针乞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星、吃巧果等。
1、预设5:“水满陂”的“陂”是软耳旁,指的是“池岸”,注意和“山坡”区分。
2、相和歌辞·蒿里 时见牧童儿,弄枯骨。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4、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5、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
6、分析对比的语句有何作用。
7、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①昼(zhòu):白天
9、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1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1、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12、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13、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14、自读古诗,圈出古诗描写的人和“事物”。(行人、牧童、雨、酒家、杏花村)
15、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