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病痛还是来势汹汹,还是像无底洞一般只增不减,但是史铁生开始了为自己人生奋斗的历程,他一边治病疗养,一边从事着写作。
2、是不是非得经受巨大的磨难我们才会了解生命的本质,才会认真地思考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欲望、生命、死亡……才会去关心那些平凡的人们,细微的心思?
3、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4、我们主要借助转换视角,特写全景,转换拍摄角度的方式让视频更富多样的美感。使视频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地坛建筑的衰败凄凉。
5、一下子,可以豁然开朗,因为:这不是我的错。
6、以前似乎在哪看过关于史铁生的介绍,但都忘记了,甚至连他是残疾人都印象模糊。我喜欢那些即使遭受巨大不幸但最后内心仍充满了爱的人(即使一开始也和一般人那样的糟糕,但总会过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度过厄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更比一般正常的作家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它们很容易地击中我内心脆弱的一面,让我为之颤栗。
7、“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九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是那样令人心酸的契合。史铁生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到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
8、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9、朋友徐晓这么形容史铁生的笑,“他笑起来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像是对某个恶作剧彼此心照不宣似的——你绝不可能在他那个年龄的其他作家的脸上看到那么单纯而又灿烂的笑。”
10、所以他60岁“生日”那天,张海迪身穿红色大衣而来,献上60朵红玫瑰;铁凝提着一篮子樱桃而来,因为史铁生曾在他面前说过“樱桃我爱吃”。
11、他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瘤”,大夫说是肿瘤就比较好办;一个是“死”,他想不是肿瘤就死了吧,也比坐轮椅好。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他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
12、或者在医院,你在屋檐下的阴凉里等候,她在烈日下、排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间,不断把一副无所谓的神气送过来……
13、地坛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史铁生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在这种启示之下,他从开始发现生命,继而观察生命,进而赞叹生命,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了《我与地坛》中。
14、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依靠其悟性和智识,依靠特殊的机缘,才能走向这扇大门,并轻轻推开它,让那些特别的光亮进入内心,成为滋养精神的汩汩清泉。
15、比如说在会场里,黑压压的听众中间,你一下子就能找到那个默默的身影,和那一双你随时看她、她都在看你的眼睛……
16、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17、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作者采用自叙的手法,对母爱进行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描写。
18、他摇着轮椅,每天来到离家最近的地坛公园,对着四百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地坛,专心致志地想着关于生和死的事。
19、 写到这里,杨媛想到了史铁生的故事。“史铁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是多大的打击啊!这时候,他想到了死。”
20、然后他轻轻地给她唱了一支歌,还没唱完,她已是泪水涟涟。
21、文章描写母亲送他去地坛时的姿势,那“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的心情,让读者脑海中立马浮现出一位善良的母亲,四处张望,不放心孩子的样子。既想宽慰儿子的痛楚,又怕会无意间伤害到的矛盾,纠结着可怜的母亲。
22、生命却给他在20岁那年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他在陕北插队,放牛时突遇暴雨,回家就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没有放在心上,一年后却遭遇了下肢瘫痪。此时,他21岁。
23、1989年,38岁的史铁生遇见了比他小10岁的陈希米,第一次见面史铁生就冲着她说,“你是我想象的样子。”
24、这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生命的希望,从此破灭了。
25、1951年史铁生出生在北京的大杂院里,从小他不仅成绩优秀,还非常的喜欢田径,在清华附中读书时就有了“飞人”的称号。
26、这些思考,逐渐构建成了史铁生的“向死而生”生死观。
27、 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
28、这个比她大3岁的姐姐,经常会在她不开心的时候,安慰和劝导她。她在医院工作不顺心,杨媛还跟她说:“刚踏入社会难免不适应,慢慢就会好了。”
29、不要说什么“亲人和朋友会帮助和支持你,千万不要灰心,活下去就有希望”这样的鬼话。
30、等到他的小说发表、获奖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31、我在想,很多时候我们所自认为的对大众的关怀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怜悯,尽管有时候觉得自己感同身受,但我毋宁相信那是被自己蒙蔽了——我们的怜悯建立在俯视的角度上,从局外了解到这一切,却不曾与他们遭受同样的痛苦。我们的悲悯浅薄无力,非但不应夸耀,还应该引以为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假如你要关怀一群人,一个弱势群体,你就必须去接近他们,去和他们交流,以获得跟他们相近的感受,仅仅靠阅读或者旁观是远远不够的。而假如你不这样,那最好不要打着关怀的幌子去写那些文字,然后说它们多么多么寓意深刻。
3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33、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4、杨媛自己心中的责任感,不允许自己只挣钱养活自己,而让父母继续这么辛苦奔波。
35、地坛就像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默默地注视着陷入困顿中的年轻人。
36、 镜头一:小蜂儿。“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句话描写对象是蜂。如一朵小雾,用比喻修辞,写出蜂的翅膀扇动的速度很快,即使扇动的快,但还是自己停在那里。再来想想史铁生他为何要写蜂的这个动作,他和蜂一样每天都会在地坛停留,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但是蜂有翅膀在扇动,静中带动,它是自己想停留在半空中的。而史铁生双腿残废,迫不得已在地坛停留。由此可见,他们一个为主动,一个为被动。这是他们的不同点。我想作者写这句话,是想表现他无法真正的像蜂儿一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想要拍摄出蜂自由自在的飞行的样子,但它停留在半空中的样子也必不可少(机位放低,用特写镜头来表现)。
37、有一回史铁生摇着轮椅出家门,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却见母亲仍站在院子里。“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多年后史铁生想起这些画面,觉得恍如隔世。“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只希望母亲还活着。
38、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沉沦。看到整天在轮椅上度过的史铁生,母亲的心都在流血,有些话想说又不敢说,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他敏感的内心。
39、然而有人问他:如果爱情和健康,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择什么?
40、“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41、正是因为母亲豁达聪智的爱,让史铁生懂得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珍重生命,最终走上一条自强不息的人生之路。
42、择剧本的权利,但能够扮演好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而始终沉溺于过去的失败的人,究其一生,也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正是如此的感悟,让作者在后半生缔造了自己的灿烂故事。
43、这是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下的一点点感悟。他是一位“职业病人”,年轻时就双腿瘫痪,靠轮椅为生,一直与病痛抗争。他还是一位深爱妻子的好丈夫,冲破世俗偏见,和妻子相伴一生,共同谱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44、 她有时跟杨媛聊起医院的事情,杨媛还会感叹:“这人死得太不值得了。”
45、当我们读到他宁静而又充满生气的“另一个世界”时,我们会为他的经历感慨唏嘘,也会想起他笔下的地坛:活泼的昆虫,苍黑的古柏,坍圮的高墙…这是他留给后人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
46、幸运和不幸总是交替的,遇到陈希米对于史铁生来说是非常幸运的。陈希米本来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史铁生第一篇短篇小说就发表在这家杂志社的杂志上。
47、看了《我与地坛》你是否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呢?
48、看到《中国青年报》这一篇报道,又看了本文在喷嚏网下面的一些评论,我确信:这报道挺不错,那些评论的人中,不少人很差劲。
49、他们在一起相伴了20年,可是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史铁生看着眼前满是眼泪的妻子,还是迎来了自己笔下常常提到的死亡。
50、死,只需一时的勇气;而生,却需要一世的信心。
51、1998年患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52、史铁生喜欢把陈希米称为“孩子”,说她是“为他的命运而忘却一切的孩子”。
53、比如《我与地坛》纪录着他身处北京地坛,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得出的那些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对母亲的情感描写,更是真实诚挚,打动着很多读者的内心。
54、地坛给了史铁生灵感、智慧和力量,他终于成功了。
55、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都是奢侈,论死都是矫情。
56、在文章中,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57、赏析:作者在这两句运用景色逻辑间的反差,“初开的花却是葬礼的号角”,“太阳既是夕阳也是旭日”,突显如今作者对于生与死、人生大思考的深远,表达不应该过于担忧死亡,而是在“生”的时候尽已努力迸发光彩。
58、“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9、但是,问题在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她父母过的很辛苦,并且,已经辛苦了半辈子了。
60、在他60岁“生日会”上,陈希米对前来悼念朋友们说:“来自你们的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留恋。”
61、史铁生用纸和笔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之后的创作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最终,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浓厚的、有特色的一笔。
62、有人可能会认为,史铁生面对截瘫的惨剧都活下来了,很坚强,杨媛面对区区一个高考落榜,至于轻生么?
63、因为自身的特殊原因和经历,“死亡和苦难”一直是史铁生写作的母题,他被世界的不平、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望折磨,却通过对写作的执着,直逼人生、直逼人性、直逼人的灵魂,超脱了生死。读史铁生那些的文字,会感觉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凉底色背后对生的执着。
64、很经常地,我认为自己自私而肮脏,然后又想其实大家都差不多,但没有一次可以因此找到平衡。或许,没办法,我只能把它归咎于我还没进入我的“地坛”,没在里面呆上十五年。
65、后来,他被安排进街道工厂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写作,一干就是七年。
66、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没有挺过去,本来再过4天,就是他60岁寿辰。
67、诗人杨炼说:“那时读他的《务虚笔记》,我能感到,铁生开始了一种思想和文学的真正成熟。但接下来的时代,却把他的成熟抛入孤独,用周遭日新月异的实利、庸俗、犬儒、猥琐,让‘人’和‘文学’存在的理由,突然成了疑问。不明白或装作不明白,都是聪明的。但可惜,以铁生的真诚,他大约只能选择‘明白’的痛苦———不放弃自问者的痛苦。尽管他清楚,越明白只能越痛苦。”
68、他自己这样说:“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69、再后来,尿毒症威胁着他的生命,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
70、“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通道/通往那扇我们不曾打开的门”,这是诗人艾略特留给世人的两句话,如神谕般高悬,所发出的犀利光芒,恰恰指向人类最为隐秘、也最为深刻的精神世界。
71、就如他生前说: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
72、在我们的生命里,母爱好象空气一般平淡,只有在感冒时才能发现她的存在;母爱就象泉水一样平凡,只有在干涸时才觉察到她的可贵;母爱还象日光一般平和,只有在阴雨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她的慈爱与光明。
73、 对于生和死,20岁的杨媛曾经有过思考。她在一篇题为《生命如月》的作文里写道:“生命本是一张没有颜色的白纸,自从红给予它热情,黄教它以崇尚,绿给予它生机,我便热爱我的生命。”
74、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在这仅有的一次,就应该好好地去把握。既然来到世上走一遭,就要走得值得,走得有价值。
75、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扩展资料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76、双腿瘫痪后,史铁生整天浑浑噩噩,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直到有一天,他摇着轮椅,进入了这座废弃荒芜的地坛古园。
77、在农村,他经常闹腰腿疼痛,刚开始还以为是坐骨神经痛,也没太在意。
78、而我想说,史铁生的作品,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礼物。人生若觉很悲丧,愿君多读史铁生。
79、他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微笑地面对自己失去行走自由的人生。
80、史铁生的处女作被发表,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一条小路,那是他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
81、“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改动。”史铁生反而在不断强调命运的苦难,让他自己,也让更多人可以重拾生的信心。
82、但谁又能想到只是一场大雨,就让史铁生高烧不断,还引发了腰椎疾病,没办法他只能回到北京治疗。从病房中出来的史铁生,人生完全因为病痛被颠覆了,他开始了漫长的轮椅生涯。
83、他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