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周而不比
1、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2、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作品出处《论语·为政第二》文学体裁语录体和对话体作者孔子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译文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3、如果用“周”来组词,我们会说——圆周,周密,周长,都有一种环绕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周,就像一个圆圈一样,从圆心到各边界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4、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5、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6、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8、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意思也就是君子普遍的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的勾结而不普遍的团结人。也可以这样译“君子有全局大局观念,不为私利而拉帮结伙;小人为了私利而搞帮派团伙,却没有全局大局意识(或者说是公的意识!)”。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意思:
9、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10、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11、第小人不相信美德,也不相信才具,不相信事業,也不相信公心。小人對於一切成敗利鈍、發展變局、興衰通蹇,都是用最卑下低俗的眼光看待解讀的,他們看得見傳播出去的,都是見不得陽光的東西。他們相信的唯有朋比爲奸,利益輸送,絕對不相信顧全大局,公而忘私。
12、當然,莊子有莊子的一切看透、類似超前“後現代”的把世界看成一個平面的所謂“齊是非、同善惡”特點,他體會不到理念與追求一致的同志間的火熱深情。
13、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4、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周与比,一褒一贬,周褒君子,比斥小人,译为“团结和勾结”,比较恰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团结只为共同目标的“义”,小人的勾结,则不过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罢了。
16、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一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8、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改变了我们说话的方式。在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话,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说话都这么言简意赅吗?
19、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20、周景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第小人不相信美德,也不相信才具,不相信事业,也不相信公心。小人对于一切成败利钝、发展变局、兴衰通蹇,都是用最卑下低俗的眼光看待解读的,他们看得见传播出去的,都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他们相信的唯有朋比为奸,利益输送,绝对不相信顾全大局,公而忘私。
2、即便是在我们现在,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应该去团结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但是却不应该互相之间比较来比较去,因为比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比较除了能让你获得虚伪的性感,如果比较不够的话就会给你带来不好的自卑感,这一切对你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合群。比(bì):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4、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做人处事的两个方向。“周”就是善于团结周围的人,“比”就是拉帮结派、拉山头。君子“周而不比”,就是君子君子善于团结自己周围的人,但不拉帮结派。“和而不同”,就是君子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争取最大的团结,又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为了一团和气,你好我好,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是不行的。
5、当然,庄子有庄子的一切看透、类似超前“后现代”的把世界看成一个平面的所谓“齐是非、同善恶”特点,他体会不到理念与追求一致的同志间的火热深情。
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7、和他们去交朋友,团结他们,让大家变成一个团体,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有益处的。而小人的话就是会愿意跟其他人去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君子也不要去做小人。
8、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换个角度看,小人的比正是君子周的前提基础和条件。
9、想象一下,一个人拿着小刀在一片长不满尺,宽不盈寸的竹简上刻字,累得满头大汗,为了节省竹片和精力,让《论语》变得更加轻便易于传播携带,越是能够用越少的字表达越复杂的思想,就越好。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多数人翻译成:“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11、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12、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3、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14、《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5、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16、张西平:《中国哲学家孔子》——儒学西传的奠基之作
17、《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8、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9、最初出自庄子名言“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就是说贤良之人相互交往,不追求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而是像水一样纯洁自然,无色无味。后来形成为民间谚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很生动有趣。君子——受过良好教育与讲究品德高尚的人,相互交往,不追求个人关系的亲密热络,而是道义理念之交,是讲原则可以相互提意见提批评的诤友,是交流学问道德文章的精神同道。而小人的利益互相输送,甜言蜜语,吹牛拍马,反而表面上热乎如甜酒之芳香醉人。
20、◆百集动画巨制《孔子》、漕溪堂主整理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哪里
1、”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孔子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3、钱穆:孔子诞辰纪念讲词
4、“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字的意思,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
5、何晏《论语注疏》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6、(注释)①周:普遍。②比:偏私。
7、开朗大方的人不喜欢内敛寡言的人,豪迈不羁的人看不惯谨慎保守的人,雷厉风行的人睥睨慢条斯理的人,衣冠整洁的人鄙视不修边幅的人,富贵荣华的人瞧不起贫穷落魄的人,只喜欢和自己性情、喜好相近的人,党同伐异,不能一视同仁,有分别,即为“比”。对待工作虎头蛇尾、敷衍塞责的人,便会亲近拉拢同样不努力的同事,这是为人之“比”。只做容易的,会做的,喜欢的事,不接受其他的工作安排,这是做事之“比”。
8、意思: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原文出自于《论语之为政篇》。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字词释义: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周而不比”是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白话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9、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10、颈肩腰腿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11、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儒家思想中,倡导“中庸之道”,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处理人际关系,四平八稳,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赏析
13、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14、《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5、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要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原句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释义: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与比,一褒一贬,周褒君子,比斥小人,译为“团结和勾结”,比较恰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团结只为共同目标的“义”,小人的勾结,则不过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罢了。
16、君子合群但是不会朋比为奸(不是因为利益而在一起),君子在一起交流很和谐但思想行为各有不同(相互尊重),君子坦坦荡荡泰然自若却不盛气凌人骄傲自满。
17、比:通常指勾结。朱熹认为,“比,偏党也”。比应指只关心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不关心大集体利益的行为。周、比二字实质就是公、私之分。
18、真正令孔子心仪的则是“礼乐”,因为礼乐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对社会的规范作用,《史记》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
19、君子、小人不管是用资源,还是用道德衡量,其周和比,都是他们当时情境下能采取的最优策略。君子周,可以保持其长久做君子,小人比,方可以生存下去。
20、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一致。君子广泛团结大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内部不团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拼音
1、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意思大致为,对于君子来说,他们往往怀有公正的心,并以此心对待所有人,因此不会徇私枉法,也不会护短,所以无论和什么人交往,他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而不会拉帮结派,但是,小人却总是喜欢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他们往往因为自身的利益而走到一起,结成一个小圈子。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讲的是团结,而不是勾结;道德低下的小人,则只知勾勾搭搭,不知照顾大局和讲求团结。”
4、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
5、周:团结。比:勾结。指君子团结大多数而不和少数人勾结,小人结党营私但不团结大多数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8、《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9、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10、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說親和、合群、周到、周全、圓滿;“比”,是說朋比爲奸、利益勾結、一種狹隘性劣根性破壞性。
11、王齐洲:论孔子的文学观念
12、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3、《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14、中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下,他们都教育并且鼓舞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15、孔子:君子龢而不同,小人同而不龢。
16、林雨:“君子”不是個“東西”!
17、《论语》:君子不器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19、“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现在较为流行的翻译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这样的解释,只是字词的直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2、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他有高贵的王族血统,但到了孔子这一代,家境衰落。孔子自幼家贫,放过牛羊也看过仓库,学会了不少琐碎的实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4、林雨:孔子背“黑鍋”,標點惹的禍
5、如题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公正待人,不带有私心;而小人相互勾结不公正。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评价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通常会以他的德行规范为标准。孔子二次划分了两者区别,以“周”和“比”相对评价,“周”是周至,表示预予人包容;“比“是比附,表示自我封闭。
6、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7、周、比,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或周或比,可以做为区分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一个标准。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过:商人卖给你东西,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他只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8、《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9、狄培理: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10、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1、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12、王齊洲:試論孔子的藝術觀
13、《论语》:孟懿子问孝
14、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不会逾礼,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
15、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周”最初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辞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来,在四个空格中各加一点,表示 “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16、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语录辑录成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没有纸,没有笔,老师的经典语录写在哪里呢?答案是——用刀刻在竹简上。
17、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18、通过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减少私欲、喜好、分别心,稳定情绪后,便能容纳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提升境界,做到周而不比,君子不器。
19、他们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
20、还是孔子说得更准确,“周”,是大义、大局、全面,是五湖四海、统筹兼顾、胸怀阔大、目光高远,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朋“比”,是私情私利、山头帮派、小圈子、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浅薄自私、恶劣丑陋。
六、君子周而不比
1、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2、做任务时他不是告诉你了么?在古驿道中段顺便建议你组队去打,我一个人打都会他挂了3次,最后还是组队打才打死他了不过很难找,每十多分钟才会刷出来,一刷出来就有很多人打,你到右上角下去一格去,那里出现的频率更大一点
3、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4、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5、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两个人步调一致,组成了少数人的小集体,因为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未免就要动歪心思,干坏事,于是引申为蝇营狗苟,结党营私。
6、胡非才: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7、小人,就是普通人、庶民,对于一个普通人,他关心最多的自然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周,不是普通人要考虑的事。一个小老百姓考虑怎么治理国家,公共利益怎么分配,想多了,也没什么卵用。
8、《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
9、周與比相較,是非、高下、明暗、榮辱,本來是分明立見的,爲什麼小人即平庸低俗之人偏偏不要周,而只要比呢?
10、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1、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2、陳宇:孔子指斥墨學是“異端”了麼?
13、“比”就是,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
14、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15、不比较人与人的异同,能包容与自己性情、作风截然相反的人,以此提升心胸、格局,是做人之“周”。不比较事与事的难易,不依喜好、能力挑剔工作,当仁不让,勇于挑战未知、突破自己。不分别工作的贵贱,不比较身份、学历的高低,处上位的人能放下身段洗碗、扫地、做饭,是做事之“周”。
16、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17、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18、茶道六君子又称茶道组指的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桶这六样被茶叶兴趣者称为茶道六君子。茶筒:是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茶匙: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茶漏:放置壶口防止茶叶外溢,形状也是有很多种。茶则(茶勺):类似一个长勺子,用来盛茶叶,盛茶入壶之用具。茶夹: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也有用来夹闻香杯和品茗杯。茶针: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19、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20、《论语》:孟武伯问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2、◆冯天瑜谈《孔丘教育思想批判》与鲁迅的关系
3、有“比”因为有私,有私因为有“我”。与“比”相对的是“周”,朱熹讲,周者,普遍也。所以,“周”又指面积大、范围广。心中存道、义、仁、公,放下私欲和喜好,无私,无分别时,便是“周”。孔子打破普通百姓不能学习文化的常规,提出有教无类,没有分别心,是“周。”《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化育万物,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美丑,也是“周”。
4、君子不器,周而不比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要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5、杨伯峻:我和《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论语•为政》。周:团结。比勾结。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团结,却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却不团结。孔子认为君子以“义”合,所以团结就牢固持久;小人以“利”合,所以只是一时的勾结。这两句话若赋予新的思想,对我们择朋交友仍有积极意义。
7、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解释为,君子待人接物平等、中正、无私,小人则以私欲、喜好、利益为先。这是修身与否的本质区别,而越是无私,越是周而不比,越符合天地、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