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孔子
2、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4、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5、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7、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0、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11、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14、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1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6、其实从伟人的教育名言,联系到我们实际的实际的社会生活,你会发现名言不仅仅是名言,它还是社会生活的警示。福禄贝尔曾说“国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20、(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2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2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4、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5、(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26、(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2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9、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30、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31、d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教育名言3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3、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4、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38、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主张,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等,这些思想和主张有些成为现当代教育教堂的基本原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39、(答案)B。解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出自韩愈《师说》,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思想,即教学相长。故本题选B。
4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5、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7、(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4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0、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5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5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5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5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5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 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 孔子
5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9、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用来形容春秋战国时各学术流派竞相发展的现象,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思想巨子,他们的观点和论点,直到现在,依然适用于现代人。
6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6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63、以下未体现关于教师职业角色和任务的是()。
64、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徐谓
6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6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6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8、翻译: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69、(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70、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71、《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7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