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2、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屈原《离骚》
4、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5、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6、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一句既含。赞美离骚的诗词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迄无定论。《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8、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9、第一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令人感佩不已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位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屈原——他所抒发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表达了对自己不平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之所以非常地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追求。他喜欢去采集一些香草、一些美好的花,用这些来装饰自己。这实际上有一种深刻含义。他采集这些美好的植物,表现了他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向往、一种要求。他佩戴这些美好的饰物,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要永远地保持美好的品格。欣赏这首诗,还要注意他运用的比兴寄托的手法。诗里面的揽茝、芙蓉、芰荷,展现了种种美好的事物,表现了人美好的品德。另一方面,诗人还用一些事物来表现小人。所以诗里面美恶两个方面都具有。用香草美人来表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品德,用恶草恶花来表现小人、奸臣,这就是比兴寄托的方法,实际上是把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都寄托在这些事物中。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屈原创造性地使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对于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0、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11、不断地叹息着,掩住颜面哭泣,为黎民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而哀伤不已。诗句表达了作者忧民的情怀。
12、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3、不以一眚(sheng)掩大德。——《左传》
14、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5、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17、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19、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20、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21、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23、归来兮!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24、原因: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离骚》中的有关诗句《离骚》中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5、“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26、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27、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28、翻译: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29、翻译: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
30、语出战国屈原《离骚》。后演变为成语“九死一生”。比喻情况非常危险,也用来指经历多次生死关头而幸存下来。军事上用来形容在长期战争中,历尽艰险,死里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