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简短36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3-08 09:05:50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简短36句)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1、第二部分是书信或邮件写作,100字以上,分值40分。

2、扩展资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3、   从1794年一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与席勒之间长达十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典范。

4、《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5、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6、(歌德与席勒的友谊故事摘自范大灿:德国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

7、《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8、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代 张维屏《张维屏诗文选》

10、 在法律思想上,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

11、    罗曼·罗兰说:“有什么希奇呢?他在一八三○年仍是那个许多年以前曾经在年青时候听过那七岁的莫扎特弹奏的人,他来自黄金时代的遥远处。他那器官感受并不能和他的智力演进得一样快。”这些话把问题所在讲得透澈,但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歌德的耳朵听不惯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音乐,但他明澈的思想不仅把握了时代的本质,而且还高瞻远瞩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从这样的事实中,是否可以得出看法:那感受音乐的器官比进行思维的器官要保守些,从此也显露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呢?

12、本书正是基于此,展示黄渤在各类采访当中的精彩表现,通过全面深入的解析,去了解黄渤本人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3、《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14、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15、·《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16、 歌德对中国文化有着长期的接触。根据歌德日记的记载,歌德年轻时在斯特拉斯堡期间,就通过拉丁本译本接触过《中国六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三字经》)。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歌德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把歌德著名的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一些文句和《孝经》一一对照,指出其相似之处,并认为,“中国道德的出发点和他(指歌德)的人类教育的出发点相同”。

17、   《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德国十六世纪民间传说中一个神秘性人物。相传,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时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浮士德》这个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原本是一个训诫故事,意在告诉人们要戒除欲望,养成虔敬之心,否则魔鬼就会乘虚而入。

18、意思:在读书方面费力了,在写文章方面就省劲了。

19、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我们很可能穷尽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才刚刚能够望到浮士德的起点。

20、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21、正如本论文所展现的,在其神学思想发展道路上,巴特曾多次饶有兴趣、且颇有强度地关注过歌德,对歌德的态度也相应地有过多次转变。1906-1907年冬季学期,著名教会史家哈纳克(AdolfHarnack)将巴特引入歌德的思想世界,但巴特当时对歌德的兴趣还停留于博雅阅读的阶段。1909-1911年,巴特逐渐收集四十卷本《歌德作品全集》,并加以深入研读。在1910年关于基督教信仰和历史的同名论文中,巴特将歌德理解为相对于耶稣的、在基督教以外的对应者、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启示典范;通过歌德、及其作品,上帝也对人说话,并且对人发生作用。在其神学发展的转折时期(1914-1918年),巴特找到布鲁姆哈特(ChristophBlumhardt)这样的“先知”;尽管如此,歌德仍是其神学思考的一位重要陪伴者。借着歌德思想的帮助,巴特明确了对战争的神学态度、及其神学的新取向。在1918年的《罗马书注释》第一版中,巴特为歌德矗立了一座纪念碑,他将歌德的诗文当作先知性的表述,对其征引的次数仅次于路德和加尔文;尤其是他在正式前言中对歌德的征引,堪称全本注释的解释学前提和纲要。在1919年的著名演讲《社会中的基督徒》中,巴特从上帝国的三一角度(创造的自然王国、救赎的恩典王国、完全的荣耀王国)出发,阐述基督徒在社会中的“祭司般的运动”,从中表现出对歌德、及其人文主义的一种辩证态度。与以往的尊敬态度不同,巴特在此展现出一种比歌德更为高明的姿态。在1921年写就的《罗马书注释》第二版中,对巴特而言,歌德成为顺带提及的“任意一位作家”。自此直到1932年,巴特甚少关注歌德。1932年,巴特神学发生转向,进入“基督论的专注”,由此赢得一种对歌德的“新关系”,开始偶尔关注歌德的作品。此外,由于对莫扎特的兴趣,也由于其自身的黄昏恋,晚年巴特再次开始阅读歌德。

22、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Grimm或DieGebrüderGrimm)是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23、   不少人认为《维特》是一部爱情小说,这其实是对《维特》的一种误读。因为小说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社会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最真实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4、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歌德是一位用发展观点对待事物、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家。他认为,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非看见它那精神与形体进化链条上所占有的位置不可。”(罗曼·罗兰)按理说,用这种观点对待音乐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上的创新才对,但歌德却不然。前面分析了他不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与贝多芬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存在距离和不合拍的地方,但从罗曼·罗兰举的一些例子来看,他不接受的直接原因首先还是从感觉上来的,即他的耳朵不习惯贝多芬巨大的创新,不习惯听贝多芬开辟出来的新音乐。听音乐是要用理智的,用理智听音乐才能听得深。但无论如何音乐首先是一种感觉的艺术,人们是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的;而音乐欣赏常常是不自觉地以过去听音乐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音乐感为依据进行的。这种通过多次反复在听觉上形成的音乐感是不能以理智或意志一下加以改变的,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歌德要求自己从理智出发、不抱成见地对待新音乐;但听音乐,理智与音乐感相较,后者占了上风,听惯了巴赫、莫扎特的耳朵怎么也接受不了贝多芬。

25、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26、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27、   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片面追求形式突破,谋求主观宣泄。在近距离接触希腊艺术后,这一倾向得到纠偏。他转而追求古典艺术,重新重视规则,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8、读书会简介:通过阅读多种钢琴家谈艺录,一起聆听、交流钢琴家们的精湛艺术造诣;我们会通过布置阅读思考题带动阅读:示例如下:a、《阿劳谈艺录》——阅读阿劳师从克劳泽的故事,第38-47页;思考题:阿劳的老师管弹琴“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也不圆润”叫什么(答案是一个单词)阿劳的老师克劳泽最佩服哪位钢琴家?谈谈阅读这个部分的感受。b、《涅高兹谈艺录》——阅读《涅高兹谈艺录》自传部分,第4到28页;思考题:第19页,涅高兹批评了哪位钢琴家的演奏艺术?为何批评?1933年,全苏音乐演奏家大师,谁夺得了钢琴比赛冠军?涅高兹为何晚年的教学重点不是一对一钢琴课?

29、文章类型也丰富多样,例如博客文章、广告、信息短信等。共30个题,正确18个及格。

30、    因而他对不讲究形式,任凭幻想驰骋、感情泛滥的浪漫主义创作是不以为然的。歌德不欣赏舒柏特为他的叙事谣曲《魔王》谱的歌曲。据罗曼·罗兰分析:在歌德看来,他写的《魔王》不过是一首朴质无华的浣衣曲;而舒柏特在音乐中用风声、马蹄大肆渲染,烘托出一幅与诗人原旨不合的图画。这种渲染便是遭到歌德反对的艺术上的“过度”。但是,在我们看来,这种浪漫主义的渲染,不过是音乐上反映的浪漫主义想象而已。任何艺术家,包括象巴赫、亨德尔这样的作曲家都不可能不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种艺术想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歌德在自己的《浮士德》创作中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想象超过了一切浪漫主义艺术家。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歌德的这部《浮士德》哺育了一整代年轻的浪漫主义作家;它被他们奉为艺术上的圭臬,成了他们(包括浪漫主义音乐家)创作的灵感泉源。可以这样说,如果歌德将浪漫主义当作艺术创作方法来反对,他就不可避免地反对了自己。

31、  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32、第一个部分是个人陈述+Q&A环节,主要形式是每个考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的观点展示时长每人大约4min。

33、如何有效提高歌德B2考试阅读、听力的正确率

34、    歌德在文艺创作中主张“限制”和“法则”,但他没有发现贝多芬恰恰是讲究“限制”和“法则”的音乐大师,正因为贝多芬的音乐有着严整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人们才把他归入“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列。问题是:在贝多芬那里,“限制”和“法则”不是外加的或外在的;对他的音乐来说,结构本身是固有的,音乐具有的形式是内在的;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从不墨守成规,他不断探索新路子,如他本人所说的“走新路”即新的表现方法;他的音乐的形式不断更新,从不停留在老地方。也许就因为这两点才使歌德看不出贝多芬正是在音乐领域中实现他美学理想的不可超越的代表的吧!

35、     1784年歌德在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头颅后,发现了上腭中的腭间骨。对于这一发现,歌德十分自豪(其实在歌德发现它之前两年,已经有人发现了它,只是歌德信息不够灵通,误以为是他首先发现。)自然科学的研究巩固和加强了歌德世界观中的唯物观点。

上一篇:于心不忍下一句(简短11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抖音纪伯伦简介(简短75句)
  • 笛卡尔简介(简短65句)
  • 歌德十句经典语录(简短39句)
  • 厄纳斯特海明威简介(简短35句)
  • 教师简介名言(简短69句)
  • 教师简介文案干净短句(简短28句)
  • 丘吉尔的一生简介(简短49句)
  • 水浒传作者简介资料(简短38句)
  • 刘禹锡简介50字(简短66句)
  • 牛顿简介50字(简短42句)
  • 苏轼简介(简短37句)
  • 范仲淹简介(简短19句)
  • 母亲节的由来简介(简短97句)
  • 伏尔泰简介100字(简短32句)
  • 曹文轩简介100字(简短47句)
  • 曾国藩简介家训名言(简短71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简短36句)
  • 于心不忍下一句(简短110句)
  • 给老师的话50字(简短52句)
  • 描写中秋节的好句(简短85句)
  • 比喻句仿写(简短74句)
  • 抖音纪伯伦简介(简短75句)
  • 一年级名人名言(简短33句)
  • 顾拜旦100句经典语录(简短4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