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唐·白居易《夜雨》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3、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4、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5、雨中,濛濛的水气从春天荒芜的田野中生发出来,极目远望,平展展的土地令人疑作江湖。诗句描写春雨迷濛的景象。作者并不直接写雨的形态,而是着笔于雨的效果:雨使春日的田野水气升腾;雨使平整的陆地几乎变成了江湖,可谓得春雨之神韵。注:平皋(gǎo),水边的平地。极目,用尽眼力远望。
6、风回云断雨初晴,云胡不喜?——诗经《风雨》
7、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8、释义: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0、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11、第四句意思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12、瞧,又下起雨来了。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鱼浇的淋漓。
13、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14、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融入听雨之中,写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9、――――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21、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2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23、在这夜雨之中,人事时光有代谢,“只道物生常茂遂,一宵风雨又成秋”;
24、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25、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6、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2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
28、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29、清·屈大均: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30、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1、(注释):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诗文解释) 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海门遥远,无法看到,岸边的树,远远望去,带着水汽。怀着无限情意为你送行,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衣襟。(诗文赏析) 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精微的刻画。全诗自然形象,朴实深远,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周锡炎)
32、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春日》
3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4、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3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6、)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37、 7)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38、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39、春雨不停的下,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柳,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纱巾,盖在天地间,织在群山上。
40、原来是她,这个清晨的主人公,那细丝般的雨,化作了无数纤细的手指。以万物为器,以天地为声,正在上演交响曲,这天籁之音。雨儿落在绿叶上,“啪啪,啪啪。”雨儿落在水洼里,“嗒嗒,嗒嗒。”雨儿落在我的伞上,“乒乒,乓乓。”给这静谧的早晨增添了无限活力。万物感恩春雨,回报她的,是一片生机。春雨,大自然中的天使,在一片生机之后,又去其他地方忙碌了。
41、―――-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44、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4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47、你会以为春风吹拂、阳光与煦才是春,但此时此刻我却觉得那如烟、如雾、如丝的绵绵春雨更能给春天增添活泼的气息。你听!当雨掉在亭面上“嘀嗒嘀嗒”,就像奏打击乐。雨下到湖里“叮叮叮”地唱起来,水面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跳舞……啊!这春雨声,不正是春的与谐的旋律么?
4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49、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叶茵《耕钓境》
50、春雨霏霏,雨雾弥漫,千万条银丝,荡漾在半空中,恰似穿成的珠帘,如烟如云地笼罩着一切。活泼的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想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雨帘。春雨绵绵,洒落在柳叶的叶子上,沙沙沙,像少女轻轻的抚弄琴弦,又向蚕宝宝在吞食桑叶;春雨潇潇,小雨珠飘落在早春的花瓣上,滚动着,犹如千万颗闪烁着五颜六色光彩的珍珠。
5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54、在这夜雨之中,欲归而无从归,“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梦欲随明月去,高楼夜夜风兼雨”……
55、——美好的田园生活,闲适,宁静的心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6、译文;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神女当时的意态,长发披拂而下,熠熠地闪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
5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58、江南的三月,细雨绵绵。午后不知什么时候又飘起毛毛细雨,喜欢在这样的细雨中漫步,让肌肤感受柔雨的清新与细腻。细雨的丝丝清新与丝丝缠绵让我感觉到自然,纯真与透明。喜欢在这样细雨的日子独倚窗前静赏风卷雨绵。潇潇洒洒如一幅雅致飘逸的画卷。朦胧依旧,思绪飘飞。
59、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表达诗人欣赏大自然的美妙,赞叹自然显现的神奇。
60、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6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2、蒙蒙细雨正淅淅沥沥地下,那“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
63、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唐代王贺《雨晴》
6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6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66、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宋代徐俯《春游湖》
6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68、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69、 -----方岳
70、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71、译文: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描写夏天的雨的诗句,多一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7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73、渭城朝雨泡轻尘,山色空蒙雨亦奇,鸡鸣喈喈。既见君子,黄梅雨里一人行,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两汉乐府《上邪》
74、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75、随风潜入夜。——唐·杜甫《春夜喜雨》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76、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7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7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7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
80、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春寒》
8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偶的最爱,呵呵)
8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4、11) 最爱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8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86、(5)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87、13) 下雨天,我一个悲伤着,雨水落在我的脸上,像泪滴一样滑过、于是,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