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核心句
1、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2、(释义)善于游泳的人容易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容易摔下马来,正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3、大意:人说的话多,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将话留在心里。其实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本来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最后往往都会落到抱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话太多,说不到重点或者解释的太多,结果反而造成相反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沉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他虚空但没有穷尽,动起来的时候里面的气就越生生不息。
6、8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11、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2、《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我们后世的子孙理解宇宙万物是时刻在运行变化过程中,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可以让我们作为参考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探索,顺其自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启蒙教育提出方面让我们后世子孙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天性用自己的爱心、平常心而行不言之教,详细阐述了虚实的关系,美丑、善因善用的关系,聪明和智慧的关系,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的方法。我是学习医学全科的在《道德经〉的启发下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基本上解开医学上难题!使很多疑难杂症明白了它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在共同的探索之中能够用于临床。也希望在共同探索中使我们的未来在各个领域方面取得更好更大的突破而努力。
1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14、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5、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
16、歪解就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假如说太极混沌,终还是有形;伏羲氏一画开天,有了天地生物,做八卦垂象,象终可见,即便是失真。而无极无人可见,只能是推而想之,对与错不会有答案,因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众口一词。
17、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18、大道泛(fàn)兮,其可左右。
19、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20、7)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二、
1、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2、我认为,清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生命之书,不仅重要,还在于你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3、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
9、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10、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11、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织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我累积到六岁的时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浅显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12、为什么说道、法同源呢?
13、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当然,不同的人触碰《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道德经》第二章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四次的变化。
14、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15、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16、如果你喜欢,记得关注+点赞哦!
1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8、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19、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坚信了一些道德准则,往往也不懂得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动摇。比如,好人被坏人欺负了,我们会感叹好人难做;我们很诚实,但是被人骗了,于是我们又会说诚实的人总吃亏;一些坏人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发了财,本分的人又说做好人有什么用!
20、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三、
1、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章叫做:为者败之。
2、单出曰声,杂比曰音。这一段讲的是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放眼世界,在老子的时代,能把事物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的如此透彻者,唯我中华《道德经》!
3、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4、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5、设问和反问。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6、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9、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0、无狭(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11、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12、凡人是有为之道,可说,可用,有名有字有声有色和人为之道。
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4、载营魄抱能无离乎。
15、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16、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17、老子对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最早是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再次是佛学,最后是宋代理学。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0、如果你治理国家是用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全来说话。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四、
1、绳(mǐn)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2、《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5、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6、不管你有多大成就,你都不要四处炫耀自己的过人之处。爱炫耀之人,无非就是想要博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可事与愿违,炫耀总会遭到他人的反感。
7、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8、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9、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10、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
11、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3、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扩展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6、(解析)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17、这句话是对“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两种不同环境下,提出的观察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