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鲁迅故居的说说
1、绍兴是一个别有情趣的水乡城市。来过几次绍兴,总能唤起我的童年记忆,因为,我也生在一个江南水乡小镇。一样的桥,一样的河流,一样的小船,一样的绵绵细雨,不止一次让我穿过数十年的时光。当然,在这记忆里,也极大地包含了童年时课文中鲁迅小说给我留下的画面。我至今还很难区分,是绍兴水乡成就了鲁迅,还是鲁迅成就了绍兴水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许多雷同的面孔中,绍兴以她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文学力量,坚守着,并健康地发展着。
2、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偏又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于是就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走远。
3、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由调戏小尼姑而生发出的对爱情的向往,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
4、作为作家,我恨不生在鲁迅时。读他的作品,及同时代人写他的文章,我想起子夏对君子的描述,似乎切合鲁迅先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读过鲁迅先生所有文字,他所爱所恨所痛,于我有同心切肤之感。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眼下最需学习他的坚韧和勇气。
5、它要承载参观者或轻或重的步履,这脚印当然比不得落叶抚过来得温存,更比不得风儿漫过来得清爽。又何况,这老门槛迎来的并不是它旧日的主人,它听到的大抵是游人的感慨和照相机的快门跳动的“咔嚓”声。稍好一些的,也无非是怀着凭吊情怀的人发出的几声叹息。
6、刘大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理论评论《必须保卫历史》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7、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封建士大夫住宅。
8、“街道是好的,故居是对的
9、综观全文,文章写得非常平朴,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1、绍兴也没能幸免。众多人心目中的鲁镇,正在从鲁迅构筑出的戏谑、神秘,蜕变成生硬搭建的商业装饰品。于是,热闹的咸亨酒店、阿Q的黄酒、华老栓的人血馒头、烛台下神情呆滞的祥林嫂,都成了混凝土的门面、遍布街道的纪念品、隐隐腥气的潮味和用竹竿打落柳叶的老人……
1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13、鲁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短篇小说《伴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14、徐坤:《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短篇小说《厨房》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15、幸好,总有人能在喧闹中释出意义,迟子建就是其中之一。哪怕好戏早已散场,她仍感受到了百年前鲁镇的余韵……
16、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7、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18、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19、再一次走入绍兴,已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尽管人世间许多内容千变万化,然而,我对先生精神的寻找始终如一贯穿其中。
20、1927 年, 诺贝尔奖评委斯文赫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民国大师鲁迅婉辞拒绝。鲁迅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人!难怪,大名鼎鼎的画家陈丹青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被鲁迅骂作“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就非常佩服鲁迅“幽默得要命”。不同的人看鲁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见他的“伟大”,有人看见他的 “矮小”,有人看见他的 “正经”,有人看见他的 “好玩”……陈丹青说鲁迅“好玩”,也不是恶意诽谤,更不是哗众取宠。原来,陈丹青是想把鲁迅从“神坛”和“祭坛”上请下来,脱掉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形形色色的外衣,揭开别人强加在他脸上的神神秘秘的面纱,还原他真实的容貌和平凡的人生,让人们看到一个“活脱脱”的鲁迅。
二、到鲁迅故居的说说
1、出处没找到,也有可能不是写在哪本书里的,就是鲁迅口头说说。
2、“最大亮点”成了最大分歧点
3、走近巨匠|黄胄:笔走龙蛇点画出心
4、因为鲁迅先生,绍兴几乎成为天下文人共同的故乡,是我们心中亲切的时时牵挂着的家乡。
5、巨匠轶事丨1966年8月24日,老舍最后一次出门,再没回来
6、东西:广西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7、鲁迅应了一声:“ 好,试试看吧!”
8、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9、走近巨匠|“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10、不断闯入的慕名者加速了文化旅游的繁衍,但也使故居仅存的静谧和文雅消失殆尽。游人按照课本,有样学样地走在烟雨街巷,在快门的咔嚓声中寻求文艺上的自我感动。而那些为数不多怀着凭吊情怀的人,只能向着人群发出叹息。
11、绍兴不光自然景观好,人文景观更好。自然山水总有看腻的一天,但人文景观是看不腻的。这里的生活气息也很浓,经济发达,生活方便,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12、10余家上海教育培训机构相继被骗倒闭,警方逮捕诈骗团伙
13、贺绍俊: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论文集《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14、祝愿绍兴的画面越来越美好而独特,也越来越经典。
15、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16、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17、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理论评论《文坛新观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18、这天晚上,姨父请客吃饭,本地贡生阮廷藩也应邀在座。席间,阮士升对鲁迅说:“ 阿张,我先开个头,给你对个课,大家热闹热闹,好吗?”
19、阮士升指着桌边放着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说:“ 这是红炖肉,就请阿张对‘ 红炖肉’吧!”
20、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三、鲁迅故居旅游感言一句话大全
1、鲁迅趣事鲁迅不想进”作家访问记“专栏,而要求进”伪作家小传“专栏一九三四年,《人间世》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专栏,并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照片。杂志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鲁迅接受采访,并准备刊出两张照片,一张以书房为背景,一张为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信中说:
2、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
3、《游戏报》带给鲁迅的第一份惊喜,令鲁迅念念不忘,直到 1913 年鲁迅向《小说月报》投稿并发表他的文言小说《怀旧》时还常常提起。
4、群星灿烂,让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既古老又年轻,也让这座城市牢固地成为所有向往一种高洁、纯粹的文学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后来者仰望和攀登的高地。
5、相聚鲁迅故乡,共话精神原乡
6、也许,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同时容纳着冰与火,爱与恨。就像他在《故乡》这一名篇里,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也感叹精神家园的失落。
7、那么,他是不是在告诉人们:正是这条被无数人踩出、且沿用了数千年的路,才使得人们丧失了开拓新路的希望,而只能是继续拥挤在这条老路上艰难的走下去了……
8、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们成长中的必读书,每一篇每一章都内容博大,精彩纷呈,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已有经历的作家,都是写作路上不可缺少的启示。鲁迅的作品是属于历史的,也是属于时代的,他的作品不仅是思想性的高峰,更是艺术性的先锋,现实的荒诞,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困惑,未来的迷茫,我们今天正在深切感受和书写的一切,鲁迅早就走在前面了。
9、他的写作是思想性的写作,我们学鲁迅,主要是学做人,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10、关仁山: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11、接着,小记者们也抓住时机,围绕“绍兴的文化与历史”对到鲁迅故居参观的游客、当地居民、周边的店铺进行采访。
12、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给了鲁迅先生观察人生的出发点和看世界的切口,而大先生对故乡所做的是什么?他重新命名了绍兴。因为鲁迅,我们说到绍兴,就不仅是沈园,陆游,秋瑾,还有了百草园,三味书屋,闰土,阿Q,还有《朝花夕拾》《野草》和《呐喊》。这是一个大作家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13、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出现了。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常常觉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的放松和陶醉。
14、后两人因人生观、社会观不同而分道扬镳。鲁迅先生用寥寥 20 字,便将钱玄同先偏激后保守那可笑的面孔刻画得惟妙惟肖。
15、几天后,父母出门后,那位陌生的客人又来了,仍旧问:“令尊、令堂在吗?”小男孩按父亲的话回答道:“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