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面这句话可能有点难,今天也没时间展开解释,我最后再给一句禅宗古德的偈语:
2、 当问到他们为什么如此迫切地需要下一代成功时,他们说,因为自己在小时候没有这种条件,所以未能实现成功的愿望,因此想让孩子成功。具体地讲,就是要让孩子弥补自己的所谓缺憾,完成自己当年没能完成的事,让下一代为自己的焦虑负责。无形中,给一个幼小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压力,这压力会伴随这个孩子的成长,长大后,他再会把这压力遗传下去,一代一代地繁衍,形成家族的轮回。
3、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那些“神童”的家长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但又无法放弃望子成龙的欲望,有些家长倒是直言不讳,他们表示,他们太需要自己的孩子成功了,以至于违反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规律。
4、当今时代,妖魔横行,佛道衰微,每个人都在地狱关头争夺那一线生机,胜者存,败者灭,只有杀戮才能止杀,只有杀戮才能换得佛法的重新归位。杀尽一切邪魔,方可能使得正法久住。(道法自然上一句)。
5、 “法则”即“效法”,亦即“遵循”,同王弼说的“不违”和“顺”义同。王弼解释“道法自然”说的“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非常明显地注出了“法”的意义,也许因为王弼没有清楚地注出“自然”是谁的自然,后来的不少注释家和解释者都没有接受王弼的说法。严复《老子评语》(二十五章)已注意到“法”字解释中的问题,他说他的弟子熊季廉解“法”为“有所范围而不可过之谓”,“洵为破的之诂,惟如此解法字,方通”。(见《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但严复仍然认为“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即自然”,没有揭示出“道”不可越过的范围究竟是什么。
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8、“人法地”,地是承载之物,依地可以建造宫室,而于虚空中则不可立,同时宫室依地质地势而差别不同,地就是人伦、道德、习俗、公理,人要依此而立身。天,是广阔而高远的,天道高于人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通行本第五十七章顺序和文字与此略异,但意思一致:
10、通货膨胀是全球化的问题,至少如今是,或许就是经济手段了。
11、真批评是帮人,助人。真赞美、赞赏是助人、帮人,为人加油。希望二者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切实有效,反映的是人的真心,赤心一片;不怎么虚伪。
12、※ 《世尊十大弟子小传》二:富楼那·须菩提(道法自然上一句)。
13、常拍人马屁者,不会被真人记在心上。中肯批评,多尖锐者,总能令人记忆犹新,久久无法忘怀。批评往往是苦口良药。
14、同理,相对于圣王的“无为”,“自然”则是属于作为万物之一的百姓的活动方式和状态。如《老子》第十七章说:
15、一:阴阳互生。二:阴阳相克。三:阴阳互转。
16、“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7、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只是我们不善于或不愿意开启智慧的密码并付出坚韧的努力罢了。
18、“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原话,原话应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我们通俗的理解比较接近的是“产生于”。所以这句话我们应该如此来理解“人是产生于地,受大地的规律控制和影响,地是由于天上的变化运动产生的。
19、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秩序。寒凉暑热在于日月和四季的规律变化。风雨雷电不是随意发生和消亡的。
20、※ (公案)香严智闲:“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21、贯穿在《老子》五千言中的核心思想不是“小国寡民式”的政治设想,而是教导支配者如何最省心而又最有效地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那就是支配者的“无为而治”和“百姓”的“自然自治”。简本(甲)说:
22、古人云:人,天地之心;天地,人之躯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3、道法自然,那是要求人们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可逆天而行。
24、终极的智慧,就是利用一切大的视野和另类角度,通过精深的分析与缜密的算计,能够破解人性和规律的运行模式,由此而产生的神奇密码就是终极智慧。
25、 严格上说,道法自然是转识成智的产物,是前几章的一个升华,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初步地从智慧层面上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成长中的自然法则,从而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6、 之所以把道法自然这一章单独提出来呈现给大家,是因为它对亲子教育有特殊意义,在多年从事亲子和两性关系的治疗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人们难于反省自己,面对现实,正如佛陀所说,人类最大的无明在于我执。而如果在完形生命的过程中,人类自身产生抗拒,势必对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佛家一再强调的放下,即是要我们放下我执,放下自以为是,放下生命中内耗的包袱,从而给生命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27、 “道法自然”这一论题的意义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它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圣王”同“百姓”的关系。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的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另一个重要概念“自然”。作为老子形而上学的“道”,它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如四十二章说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和五十一章说和“道生之”,其道即是此义),是“天地之母”(二十五章)和“万物之奥”(六十二章;帛本“奥”作“注”,即“主”)。“道”不仅产生“万物”,而且也是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基础和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的“道”既是生成论上的又是本体论上的。《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虽是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母亲,但它从不以万物之主自居:
28、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它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欲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29、百姓之盼与他人之盼毕竟不同的,有人不耐寒,有人则寒暑皆不怕,管什么通胀不通胀的;日子照样过,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30、世间芸芸众生,昏昏恶恶,忽喜忽悲,心系儿女情长,身处誓海盟山,挟主观欲念穷其一生,抱慈悲善念昏昏度日,岂能得天之道、成乎人极?!
31、至于虚假的、敷衍塞责的赞赏,也时常令真正的头脑清醒者生厌,摒弃之,不当一回事。
32、而若想得到人类的终极智慧,就必须具备超强的意志力。亦即超人意志。
33、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34、对现代人来说,这个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听得见。
35、 这是让果实过早成熟的后果,所谓拔苗助长。此外,还有一种家长,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当这个果实已经成熟,仍不让它落下,那枝头强烈地束缚着它,宁肯它在上边衰老——尽管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还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栓在身边。
36、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37、※ (公案)船子德诚:“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38、自我批评有价。自我肯定有价。这有价当基于客观事实,站在远处,变幻着角度看自己;不夸大其词,不自我缩小和贬低,力求实事求是,而不避重就轻的好。
39、※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0、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41、※ 《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42、”道即法“这里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
43、论到囊中羞涩时《忽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的少》
44、注:这篇文章是之前文章的增补,因此独立看此篇,大家可能会觉得意犹未尽,更多的理解,烦请参阅:
45、天人合一是先儒提出的境界,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与佛家无我指示同等境界,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亦此谓也.
46、 老子在公元前500百年前后就发出了不干涉、政府要安静、反对控制的强烈呼声。典型的说法有《老子》第六十章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和第五十四章的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认为社会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都是支配者的干预、控制和占有欲望造成的。《老子》一书中有两段话是他对支配者的控诉,这两段话大家都很熟悉,一段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47、※ 《世尊十大弟子小传》四:阿那律·优波离
48、醉舞经阁半卷书《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书的皮毛学问》
49、“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50、世间本没有一神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神是指那些参透事物运行规律,利用规律做事情的人,这些人掌握的规律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
51、肺腑之言无论批评或赞赏,我们都该重视,感激不尽以至于涕零都不是问题。好话能听懂,能虚心接受之。不是人的四季豆油盐不入的冥顽不化。
52、 “道”的特性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首先,“道”是一种“物”,前面说过“道之为物”。其次,“道”又不是一般的“物”。“道”与一般的“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混成”的。什么叫“混成”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53、而人修大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54、“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如来佛”,是受到《西游记》里的影响,使得人们误解为阿弥陀佛就是如来佛。所以严格从佛经里的概念的角度来说,其实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但并不能称呼为“如来佛”。
55、这本道教的经典著作,不知点醒了多少昏沉的人!
56、道法自然,也就是佛教讲的如来,如其所来,如其所去。也就是我之前那篇文章中讲的“随顺心观”。
57、大多数人的呼声值得重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得到有效维护。一切面对社会全体的策略,多少都显得苍白无力了些,欠了足够的说服力。
58、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59、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神!真正的神,是阴阳互用、恩威兼施、刚柔并济的,也就是即凡即奇,即守即攻,即杀即不杀。
60、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并以此作为人们的活动准则.《老子》中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道教吸收“自然”观念后,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61、神,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意志。他以服从为根本,以顺其自然为手段,不违背规律,不刻意强求。遵循天道自然律,与天道为一体。
62、海斗量福祸《以海为斗量度人生福祸,何等的胸襟》
6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张若虚的追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如果真有这样的追问,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 如果我们真能安安静静地身处碧山之中,像辛弃疾说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那你就融进了山岚。如果你能够和朋友在这个地方审美,不是进音乐厅里听人造的管弦乐,而像李白说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与自然融合了。
64、当然,上面这句话并不究竟,我再给一句《宗镜录》中的偈语:
65、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