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2、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3、“火上有火”就是炎字,代表司马炎会称帝。“光烛中土”烛代表燃烧的时间不会太长,果然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爆发了八王之乱,紧接着中原被少数民族占领。而武帝司马炎实质上是假禅让之名,行篡夺曹魏之实而称帝,故言“称名不正”。公元 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宣布继位称帝,史称东晋。建康地处江东,故曰“江东有虎”。
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诸葛亮《戒子书》(诸葛亮说过的经典的名言)。
5、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诸葛亮《三国志》
6、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7、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乱》。
8、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9、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10、此句出自《诸葛亮论赏罚》。意思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的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11、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12、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13、(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诸葛亮名言警句诸葛亮名言警句
14、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妻子都没有多余的衣服,能做到这一点,怎么不令人敬佩呢?反观我们现代的人,有钱有地位,都做不到如此,那恨不得衣服天天换,甚至很多有钱人都做到了衣服天天换。
15、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16、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17、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
18、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叶),贯(能)四时面不衰,历险夷而益固。——诸葛亮《论交》
19、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20、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人生是由许多的小事构成的,每一件小事的完美,积累起来就是人生的完美。一个细节、一件小事,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
21、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时间大概是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姐妹篇《前出师表》晚了一年。《后出师表》全篇写的是蜀汉和曹魏不能并存于世,也不能偏安一隅,要想成就霸业,恢复汉室江山,必须主动出击,北伐魏国,才可能成功。诸葛亮从隆中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为了复兴汉室江山,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深感身上的担子沉重,加倍努力工作,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即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在所不惜。
2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志不强毅,意不慷慨,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23、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人生是由许多的小事构成的,每一件小事的完美,积累起来就是人生的完美。一个细节、一件小事,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
24、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25、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26、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27、“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代表中国会进入混乱时代,也就是后来的五胡十国,而且这些朝代的寿命都很短,所以是“二三其位”。“羊终马始”代表天下由司马家族开创,最后由杨坚终结。
2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29、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3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31、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32、而每一个聪明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种信仰。就如诸葛亮,他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肯定不只是说说,更不是喊口号,而是诸葛亮本人,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一辈子也都在这样做。这样的话,自然也影响着他一辈子,不管当多大的官,多大的权利,都淡泊名利,他也做到了。
33、《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写给其二姐的儿子庞渙的一封信。在这封百字信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外甥庞渙,“志当存高远”。即,做人,要树立远大理想,有抱负。要克制情欲,去掉郁结心中的俗念。
3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5、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36、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7、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8、此句出自三国蜀•诸葛 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就是说,凡是要考虑两面,不能只往好的方面想,坏的方面也要想,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防范措施。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必须先考虑到它的坏处;想要考虑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须先考虑它的失败,反应出一件事情都是有对立的两面的,有好处必然会有坏处,有成功的可能,必然会有失败的可能。
39、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40、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
41、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2、这里就给大家讲个关于墨子教学生的典故!这个典故叫“快马愚人”。
43、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4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篇》
45、话说墨子有个弟子叫耕柱子,这个弟子很聪明,聪颖过人,但他却有个缺点,就是不爱学习,学习也不知道发奋,人很懒散。这就好比“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个弟子就没有做到行为本焉。
4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48、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49、(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50、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51、▪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佚名
5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现在三国时候,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这篇文章里。
53、而聪明的人大脑,都会有一些座右铭,在影响着他,时刻提醒他,不要把路走歪了,不要把路走错了,这些座右铭甚至时刻鞭笞着他,让他变得跟普通人很不一样。
54、是啊,这句话写得很美好,一个人很淡泊,看起来不在乎功名利禄,但不代表他没有远大的志向。就如诸葛亮的一生,他本向往躬耕田野,过那种淡泊名利的日子,但他也有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志向,他无时不刻都等待一位明主,再助明主一臂之力。
55、纵观诸葛亮一生,都很令人敬佩,为人做事各方面,都能成大家,他都能带头做到,不违背纪律,也不会去贪图享受,更不会贪财。
56、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57、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
5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59、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60、《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是诸葛亮人生之中的最后一年,诸葛瞻年仅8岁。在诸葛亮的最后时光里,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蜀国,也不是后主刘禅,而是自己年仅8岁的幼子。诸葛亮46岁的时候,才有了儿子,因此对其异常宠爱,想陪伴他一生,然而为了复兴汉室江山,常年在外,心中有愧。
61、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6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3、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
64、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