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3、(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
4、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5、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6、(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
7、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9、(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10、(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11、(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4、(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15、(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16、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17、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20、(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1、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
22、(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23、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24、(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25、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26、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7、解悟:顺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刻意追求的,往往就越坏事。你踮起脚来,想让自己高一点,却发现很快就站不稳了;你想走得快一点,迈大步走,却没想到没走多远,就已经走不动了。
28、 (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29、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30、 (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31、(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32、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
33、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34、(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35、(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36、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37、(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38、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39、(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40、(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41、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42、 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43、(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4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45、(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46、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7、(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48、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49、(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50、译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51、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52、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53、《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54、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55、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56、(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57、(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58、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59、(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6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61、(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62、《道德经》精选十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3、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64、(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65、《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66、译文:我喜欢吃鱼,也喜欢吃熊掌;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舍支鱼而吃熊掌。我热爱生命,也热爱仁义,如果让我选择其我会舍弃生命而取仁义。
67、(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