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结盟多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求助于楚。宋国因曾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屈服,看到晋势力日强,地位日高,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出兵进攻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利用这个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就揭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2、战斗打响,晋大夫胥臣所率的下军以虎皮蒙于战马身上,率先向陈、蔡军队发起攻击。楚右军不堪一击,很快便在晋军冲击下溃散。晋国大夫栾枝将柴火绑在战车上假装逃跑,吸引楚军追赶,原轸、郤溱趁机率中军横击楚军。狐偃、狐毛二人率领上军夹攻楚大夫子西带领的左军,楚国的左军也很快溃败。
3、晋军攻打曹国都城时一度死伤甚众,曹军把晋军士兵的尸体堆叠在城墙上示众,久攻不下的晋军见了不免丧气。有士兵给晋文公献计说,咱们将宿营地安扎在野外墓地间,曹国人担心自家坟墓被破坏,也就不会拿咱们士兵的尸体做文章了。果然,当看到晋军移师墓地扎营,曹国人立马老老实实将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用棺木装好送出城外。
4、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6、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7、意见归意见,郑文公得知周王落脚于自家境内,立马带人前往问候天子身边随行官员,检视天子日常所用物品,顺便汇报一下郑国的工作。这些都是礼之所在。
8、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评价说:“攻下原国而又得卫国,是因为守信。”
9、宋公稽为孔子的十三世祖,正考父之子孔父嘉是宋公稽七世孙。
10、公元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齐、宋、蔡、郑、卫、莒等国的君主到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盟会上,晋文公被大家推举为盟主。至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正式得以确立。
11、听说天子蒙尘,秦穆公立即召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护送襄王回朝。此时,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晋大夫狐偃立即向晋文公进言道:“要想取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便是勤王。既能取得诸侯信任,又符合天下大义。继承文侯辅佐平王东迁之功业,使晋国的信用在诸侯当中广泛传播,机遇就在当下。”晋侯于是辞退秦师,自帅晋师顺流而下,前往勤王。那么,秦军为什么可轻易劝退呢?首先这是人家姬姓家事,晋文公既然愿意出面,他人自不便插手;其次秦国地远,就算勤王成功也只能获得一点虚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12、狄人帮助周室讨伐郑国有功,周襄王起心动念,想娶狄君的女儿为王后,这样以后就有了外部势力可做依靠。大夫富辰再次劝谏:“不可。常言道‘报恩的人已经厌倦了,施恩的却仍未满足’,狄人性本贪婪,您这样做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贪欲,狄人日后必会成为祸患。”周襄王没听富辰劝谏,执意娶了狄女为后。
13、郑文公不遵王命是由于心中有气:当年五大夫作乱,郑厉公与虢国公联手匡扶王室有功。周惠王在赏赐上区别对待,赏给虢公的是贵重的爵(祭祀所用的礼器),赏给郑伯的是王后用过的镜子。当时刚刚继位为君的郑文公颇为不爽,对周室心生怨恨。现在郑国想要教训滑国,周室不但不支持,反而站在滑国一边,这就更加让人不爽。这才有了郑文公公然抗命,甚至扣押王室使者的举动。
14、富辰这番话很有见地,他清醒地看到在周室孱弱的背景下,王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京畿周围姬姓诸侯的保护。不过,周襄王不愿失了面子,没听富辰的劝谏,派颓叔、桃子两位大夫出动狄族部队前往讨伐郑国。当年夏天,狄师攻取郑国的栎地。
15、周襄王眼见不但调停不成,连派去的人也被扣住不放,一怒之下就想借狄族的部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赶忙劝解道:“千万不可。身居最高位者当首先以德抚民,然后亲近亲属,以此由近及远。当年周公感伤于管叔、蔡叔因叛乱而不得善终,因此将姬姓诸亲分封建国于各地,以作为周室屏障。后来,召穆公有感于周德衰微,遂聚周氏宗族于成周,号召兄弟团结、共御外侮。时至于今,周室宗亲之间,就算是有矛盾,仍应以兄弟相待。周德既衰,更要倚靠同姓诸侯,奈何因小忿而起兵讨伐郑国呢?”
16、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17、四月二日,晋军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到达了城濮。楚联军赶到后,“背部而舍”,依托险要丘陵地形,配置军队。
18、 少曲: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水弯曲处”。少水即今沁河。
19、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不禁喜形于色,说:“终于不再害我了。蒍吕臣势必成为楚国令尹,此人只会自保,不会以楚国民意为重,晋国可以无忧了。”
20、北魏庄帝(528年—530年在位)时沁水曾为广宁郡永安县治,北齐改为永宁县,北周沿革前制,隋朝开皇年(581年--600年)复改为沁水县,属泽州。一般认为,北魏的永安县治,北齐、北周的永宁县治,皆位于沁水西部的固镇,隋朝开皇年废永宁县而立沁水县,沁水县治才移至今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21、宋姓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22、魏庄帝置广宁郡,一曰泰宁,以沁水为永安县,省端氏。北齐罢广宁郡,改沁水为永宁县。后周为永宁县,属高平郡。隋复为沁水县,属泽州,又属长平郡。
23、明代陕西布政司参议奉旨侍亲翼城小溪刘志撰文、承仕郎行人司行人翼城前川史官书丹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故周藩瑞金王府教授张公墓志铭》:“嘉靖三十八年已末十一月二十六日,涧松张公终于正寝。越明年二月二十四日,与初配徐孺人合葬于原伯故城祖兆之次冢。”墓主张公名镗,字振之,号涧松,沁水县城宣化坊人。
24、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25、晋文公争取齐、秦参战的策略是他自己不出面,而利用曹、卫的土地和宋国的财物,加深齐、秦同楚国的矛盾,逼楚国拒绝调停,使齐、秦为晋国“取威定霸”而出兵参战;同时还激怒子玉在不利条件下应战。晋文公这一策略运用的成功,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楚成王未能识破晋国的计谋,争取齐、秦中立,却轻率地拒绝调停,以致促成了齐、秦与晋的联合,陷自己于孤立,这是很失策的。但当中原形势已转化为对楚不利时,楚成王采取暂时避兔决战的方针,应该说是恰当的。不过,当子玉请战时,成王不仅不坚决命令子玉退军,反而企图侥幸取胜,又允其所请;既允其所请,又不给他增加较多的兵力,这些处置,无疑是错误的。
26、楚国大夫荣季听说此事之后接着劝他:“假如身死而有利于国家,都要去做,何况几件玉器呢?与国家利益相比,玉石犹如粪土罢了。既然有利于军事,又何必吝惜?”子玉仍旧不听。荣季告退,出来后对子玉的两个儿子说:“不是上天要令尹失败,而是令尹不以民为重,实在是自取其败啊!”
27、四月四日,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当面的楚右军的陈、蔡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到晋军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向后退却,蔡公子卯被杀,军队溃败。
28、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将领、地方官吏纷纷归降于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赐予汉姓,其后裔子孙的绝大多数沿袭汉姓。
29、宋成公,子姓,宋氏,名王臣,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襄公之子,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30、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一面要戍守谷邑的申公叔侯迅速撤离齐国的谷邑;一面要统帅子玉避免与晋交战,撤围宋国,率师回楚。同时,告诫子玉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丰富的经验,又洞悉民情,切不可轻举妄动。但子玉骄傲自负,不察晋军情况,仍要求楚王允许他同晋军作战。楚王虽然允许了他的请求,但不肯多给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广、东宫与若敖的六卒①去增援。
31、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辈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阳。南宋时期,韩显卿入粤任廉州太守,后定居文昌锦山。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32、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33、此句意思就是:原国城内粮草已经吃完了,兵力粍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