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是土壤侵蚀问题。黄河晋陕峡谷段黄土侵蚀严重,是主要的产沙段,尤其是西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谷发育和黄河阶地相对应,下游阶地级数多,黄土侵蚀破碎严重,沟谷长;上游阶地级数少,黄土较为完整,沟谷较短,黄河晋陕峡谷段演化过程控制了黄土侵蚀特征。汾河地堑地区黄土侵蚀强烈,第四纪早中期发育的河流也对盆地边缘的黄土造成侵蚀强烈,黄土多支离破碎,很少残留塬面,沟谷多为老年U型沟谷。
2、杨朝霞建议,立法名称一定要体现出“保护”立场基调和立法目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应增加“高水平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修改为: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制定本法。
3、一是统筹流域分配与需求分配。同时注重上下游不同地区的实际用水需求情况,包括不同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等,通过对所有这些要素的统一考量,综合考虑流域的众多因素,建立一个根据流域区域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协商确定水权分配的方式,而不是按区域面积或人口进行平均分配,以达到合理分配的目标。
4、二是入河泥沙增加问题。黄河河套盆地区存在入河泥沙增加问题,乌海段自宁蒙交界处至磴口,该段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向东进给,东部黄土沟谷侵蚀,二者均造成进入黄河泥沙增加。
5、目前,关于黄河保护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虽从国家、流域、地方三个层面,对流域内水量分配调度、流域污染防治按区统一规划等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与指导,但尚无法充分适应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的特征和需求。(保护黄河的建议)。
6、建立黄河流域省际协同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推广汇报卡制度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与莱茵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些相似,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程度似乎离预期还有些差距。大量的流域管理案例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以流域为水管理单元,开展跨区域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流域管理在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都需要借鉴成功的典型案例,总结出自己的管理方法体系。发达国家智慧流域管理、美国汇报卡制度、莱茵河、北美五大湖的跨界监测系统、为决策提供各种建议和反馈的政策分析系统等,都是黄河流域管理可以借鉴的方法。为保障实施跨部门协调、效率优先的部门协调管理,以及跨省市等行政区域、利益相关方目标一致的协调行动,可以采取四方面措施。(保护黄河的建议)。
7、十是流域管理机构力度不足。近些年来黄河管理委员会统一调度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方行政干预等因素,使得某些地区水资源调度管理十分困难。地区、部门间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协调,部门水资源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8、有数据显示,黄河流域水质I-III类断面比例低于全国,劣Ⅴ类断面比例高于全国,2006-2019年汾河等支流持续重度污染,上游局部地区天然草地退化率在60%-90%之间,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这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有直接关系。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与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2020年黄河上中游湿地调研显示,黄河流域上中游湿地缺乏有效保护,被开垦作为耕地种上了庄稼,如河套地区黄河大堤至主河道之间的滩涂属“官地”,也被称为黄泛区,大量被当地老乡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如发生涝灾国家概不负责赔偿损失,如果黄河未泛滥,则农民可以收获一茬庄稼。这种缺乏统筹管理的情况,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泥沙治理、水患防治等均带来极大隐患。
9、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随着《长江保护法》的颁布,建议将《黄河保护法》列入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使其成为一部综合性的统一调整保护黄河的法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0、虽然国家对江河湖泊湿地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作岀了具体管理规定。但是,由于全社会尚缺乏对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环境质量,影响环境容量等重要功能的正确认知,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强调加快经济发展,并没有将湿地保护工作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前一些地方大量侵占湿地现象不断发生,招商引资、旅游开发、景区建设、私人租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圏地,名目繁多,侵占黄河湿地。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破坏尤为严重。严格规范政府行为,立法保护湿地工作迫在眉睫。
11、摆脱塑缚:关于改善无纺布成分描述的建议|绿会2021“两会”建议
12、自觉遵守“两讲五不”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出门要带“清洁袋”.
13、从法律规范的针对性来看,国家现行基础性和普适性法律解决黄河流域具体问题的明确性不强。《防洪法》《交通安全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现行法律创设的体制、宣示的政策、构建的制度、设计的机制、配套的责任,在全国具有基础性和全面适用性,能够解决黄河流域一些共性生态环境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但是,黄河流域地域广泛,上中下游的自然生态、地质地貌、水文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经济、技术、文化等落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适用生态环保标准、“三线一单”、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补偿、黄泛区治理、水灾害防治等统一规则的能力不亟须细化法律规则,体现针对性。
14、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15、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介绍,目前,我国分别从环境污染防治、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护修复、文化传承保护、洪涝灾害防控等角度,制定了相关法律。这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言均有影响。
16、一是构建黄河流域智慧管理体系。首先,汇集各方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技术进行数据深度学习,实现关键指标的监测、监控和感知反馈;其次,高效监测黄河流域中各要素、指标的变化趋势,基于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体系,推演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趋势;最后在流域监测网络和评价模型体系建设基础上建设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数据进行动态、全方位的实时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和发布。
17、 全国政协委员张周平,在三届任期内认真履职,积极建言。他提出的《关于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和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建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获得建言献策优秀成果。近年来,张周平委员在持续关注我省黄河生态保护和民生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就加快青海省牦牛藏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青海建设高原能效检测基地等方面建言献策,多项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采纳。其中,《加快建立青海省统一电子病历》的提案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18、案由:黄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也是打赢防范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重要区域。目前我国首部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将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起到巨大保障和推动作用。而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流域,相比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水资源保护形势更加严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9、对于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存在一系列问题,车迎新认为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到位,也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根本原因是未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河流湖泊湿地保护的一系列规定,未建立一整套覆盖生态资源管理各方面的机制保障,没有“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缺失“倒逼”生态保护的行动自觉。
20、四是水权交易与利益补偿。鼓励上游地区从整个流域的利益出发,实施一些有利于下游地区的项目和工程。下游地区对径流的调节利用,一般需要上游地区配合。需要通过水权交易、利益补偿原则的鼓励等,来提高上游地区的积极性,保证其得以良好实施。
21、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d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我们的履职是多方面的,只要发挥我们的才能,只要积极地去干,绝对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帮助、有作用。
22、2021年3月13日,山东省通过现场和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沿黄河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这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93个,涵盖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滩区湖区生态修复保护等多种类型。图为山东省济南市活动现场。人民视觉/供图
23、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江河湖泊湿地管理各项规定,切实抓好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工作。黄河源头湿地保护和下游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建议由国家林业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沿黄河两岸各省、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黄河湿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省、市一定要把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对“母亲河”的保护上,摒弃“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良作风,调动沿黄各级政府对黄河生态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促进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24、杨朝霞说,《征求意见稿》以水要素为核心,以“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文化”等涉水问题为焦点,以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动植物等生态要素、生态空间、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为配套和补充,对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和应对作了系统规定。
25、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2亿,占全国3%;地区生产总值9万亿元,占全国5%。
26、让我们共同携手,让一粒粒种子花开似锦,让一颗颗小苗绿树成荫,用实际行动投入到三月的“植树,爱绿”活动中,从自己身边做起,向全社会证明,我们是高素质的一代,我们真正懂得珍惜绿色!
27、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d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我们青海的水土保持这几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40~70%的流域面积得到了治理,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这个流域面积没有得到治理,还需要国家来支持我们。我们青海过去经常提的一个“天下黄河贵德清”,经过新的一轮的生态治理,我觉得还应该做“天下黄河青海青”,我们不但要保证这个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且应该做到一河碧水绿青海。
28、农工d青海省委参加省垣统战系统“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总结会
29、黄河三门峡大坝库区湿地属山西、陕西、河南分别管理,而湿地管理层次、管理的机构、级别各不相同,在对湿地保护中的执法尺度,保护力度各不相同。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库区湿地所建的一些辅助设施、加工企业、房地产开发等,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
30、由于黄河地势险要,流经地域环境复杂,黄河生态保护,特别是湿地保护仍存在大量问题,“全面保护黄河湿地”的问题已经凸显。
31、八是矿山开采区环境污染问题。黄河支流沿岸区域矿山开采,导致环境破坏。
32、“在黄河保护问题上,一定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条件。”孙佑海非常认同《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他认为,可以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控制制度,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强化水量调度,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推动全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保障黄河水安全。
33、目前,车迎新《关于加强黄河湿地保护的提案》已得到国家有关提案管理部门的重视。
34、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爱我太湖,爱我“母亲河”,爱我30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海洋,爱护祖国的所有“蓝色国土”.
35、五是下游沙量锐减问题。受流域气候改变、植被与河流驱变因素调整、多库联合调水调沙等影响,现阶段黄河水量和沙量减少已达20%和85%以上,库区共淤积泥沙30亿立方米,造成进入下游的沙量锐减。水沙变化表面上会对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的河势流路、滩槽形态、河海关系、湿地退化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全新和重大影响。
36、由于黄河中游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黄河携带了大量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出三门峡。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比降平缓,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河水的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
37、六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黄河滩区生活有190万以上的人口,近年来,在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建筑面积逐渐增加,造成滩区生态环境的逐渐破坏,受洪水威胁。
38、 连日来,他深入基层为今年的两会提案调研。在贵德县黄河岸边,他详细了解黄河两岸生态治理情况,丰富、完善提案内容。
39、落实管理部门,严肃责任追究。黄河湿地管理暴露出问题就在于管理缺失,责任不落实。黄河湿地一经确定下来,要建立管理部门,把湿地管起来。湿地补偿制度要建立,管理机构要落实,人员要到位,经费要保证,责任具体,追究严肃。
40、三是水土污染问题调查研究。查明黄河中上游水土污染类型及其污染机理,提出水土污染治理模式和关键技术。重点地区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经济区、下游引黄灌区等。
41、保护资源,节约水电;提倡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废物利用,保护再生资源.购买商品要选购“绿色包装”物品,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包装过度商品和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纸木制品.
42、从法律规范的有效供给来看,国家现行基础性和普适性法律解决黄河流域特殊问题的有效规范不足。由于我国缺乏河流法,对于黄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如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空间的统一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岸线的统一保护、流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黄河文化弘扬及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金的计算与支付、环境损害赔偿的开展、产业协同、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的协同、生态环保标准与监测的协调,现行基础性和普适性法律由于各自定位的局限,均难以为黄河流域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和精到的体制、制度、机制安排。
43、“在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可建设一批沙漠体验、湿地游憩、森林康养、生态探秘、生态驿站、生态教育等生态基地,采取生态认养、生态旅游、种植体验、生态养殖、有机食品、农家生活、养生休闲、诗意自然等形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杨朝霞建议,《征求意见稿》在第七章的“高质量发展”中,对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如生态旅游)作出系统的专门规定。
44、会上,市文广旅体局、市水利局、濮阳日报社等部门负责人和我市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提案情况就黄河文化的起源、内涵、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交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45、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黄河流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开展综合调查研究黄河流域从剥蚀区形成物源,包括风化剥落的颗粒沉积物和溶解物,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是一个整体,是从山到盆的整个地球表层动力学过程、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过程与地球表面物理、化学与生物及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需要从深部、浅部构造、河流侵蚀、盆地沉积、风成沉积、气候变化、植物演替和海平面变化等方面,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黄河流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46、《征求意见稿》共11章114条,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水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等内容,但暂未明确具体名称,现以“黄河保护立法草案”为名。
47、引进生命关怀教育课程,推进随班就读向融合教育发展|行动亚洲2021两会建议
48、四是土地资源及其利用问题调查研究。查明黄河中上游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结合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资料,开展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区划。开展黄河韩城—潼关段、渭河盆地、银川盆地、河套盆地等河滩用地洪水淹没风险和土地质量调查,提出河滩用地管理办法。
49、《征求意见稿》对黄河河源区、黄土高原、河口及三角洲等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规定要建立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总量控制、湿地保护、河口管理等制度,以及生态治理修复、天然林和草原保护、荒漠化防治、生态用水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明确要建立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排污口监管等制度,提出了土壤和地下水、农业、城乡生活、固体废物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措施。
50、对此,他从组织有关部门“勤督促、定面积、能追责、再立法”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51、孙佑海表示,黄河与长江的最大不同在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因此,黄河立法要在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上,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黄河流域治理全过程,确立生态修复原则和制度,强化各项黄河治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