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熟悉的人外向对陌生人内向说说
1、(2)不要为了人际关系而交际
2、如果你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交」「不适合探索」「不适合主动」,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真的丧失这些能力——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3、最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认清楚自己:我究竟是不是一个内向者?
4、内向与外向真正的区别是:能量来源不同
5、(《内向者优势》一书中也有相关内容,可能有些不太一样,请自行批判接收哈)
6、这引起的后果,就是疲惫和精力耗竭。
7、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内向者到底要不要变得外向?
8、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更容易感到疲劳。
9、最后,一个小小的建议。
10、不是必要的聚会、应酬、出差、交际,拒绝它们也无妨,没必要增加自己的负担。
11、那么为什么今天谈“内向”这个话题呢?因为过去的一年,我在工作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我一个INFP的人,从技术岗转为BD岗,从面对计算机转向面对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去年这个时候,当我迈出这一步的时候,我是颤颤巍巍的。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中:
12、(2)主动开启一些话题
13、所以,我们总是感觉「内向的人很忙」「内向的人很容易焦虑」,确实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转动,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14、重点在于,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15、既然存在假内向这一情况,同时很多人的内向都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影响中被改变的,那由此可得出,你如果有强烈的意愿想改变,想变得外向,或者说变得相对活泼一些,这是有可能的,是可以通过外部环境和某种训练方法来改变这一点,并且并不违反本性,因为你天生其实就是活泼外向的性格。
16、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大动力~
17、你内向吗?会觉得自己不善交际吗?会担心内向的性格在工作中会带来压力和不胜任感吗?
18、我很内向,有点自卑,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交流。我是个闷葫芦,什么都会闷在心里不说。我脾气很暴躁,但我现在好像温和很多啦。我有在慢慢变好哦,我要外向一点,自信一点,温和,阳光,向上。
19、Preparation
20、不妨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每天夜里写一份日记(不要在临睡前),做一下反思和复盘:这一天所有事情,哪些是为别人做的,哪些是为自己做的?
二、对陌生人很内向 对熟人很沙雕
1、事实上,很多出色的演讲家也是内向的人,但是经过后期刻意的训练,最终能够在一大堆人面前侃侃而谈。因此外表活泼开朗的人未必就是外向的人,也可能是伪装外向的内向者。
2、一项2013年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的研究指出:在销售中,灵活者往往是最好的营销人员。因为他们能够敏感地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无论面对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3、成就感的获取方式与个人性格有关吗?
4、首先,我们要理解「内向」这件事。
5、我想告诉你的是,内向性格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改变成外向,但沟通时的自信状态,以及沟通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6、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主任ScottBarryKaufman认为:内向者大脑中,乙酰胆碱跟受体结合的通路可能很长,因此能流经更多的大脑区域。
7、在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对方的奇怪行为与恶意不配合,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直都环绕在他们身上的,我们所不具有的闪光品质。那么,对曾经陌生的一类人的了解和学习,也会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新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是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友善和美好的吧。
8、所以,像很多心理测试,我的态度都是「娱乐即可」,不要真的去相信。
9、这两种成就感的获取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同。有些人更注重与自我的对话,从内心去挖掘成就感,表现为对自我肯定的需要;有些更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从外界去获取成就感,表现为对他人认可的需要。
10、上学时都被要求带红领巾,不带就要被记过,被要求穿难看的校服、要求剪统一的头发型。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离异、肆意打骂教育孩子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无形中压抑了的个性,渐渐的,你由原来天真活泼开朗被迫影响和改造成了不爱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向』性格。
11、如果你的答案是:外向活泼;4题的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
12、我经常会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大到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路径会完全不重叠,觉得另一类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也会感慨在彼此有了相互理解的意愿与努力之后,彼此间的鸿沟会迅速缩小,一份真心换来另一份真心,两类人友好相处冰释前嫌。
13、你如果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那就不要放弃自己,请相信你的直觉,你不是一个天生的内向者,变得活泼,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广阔,也更精彩。
14、总觉得工作太繁重?4个原则帮你减压
15、举个例子:内向者的大脑中,双侧额叶、左侧海马体和布罗卡区,这些部位的刺激和外向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他们感知、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跟外向者截然不同。
16、而内向的人可以向外向的人学习些什么呢?外向的人善于表达,注重信息广度的拓展,喜欢交友,能更快地融入环境,善于协调关系。内向者可以学习外向者的开放、灵活,对他人的关爱,对群体发展的关注,争取从外部获取更多成就感。内向的人可以在保障自我安全体系的前提下,尝试拓展自我与世界接触的边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更多地迈出心理上的舒适区,以开放的心态接触新鲜的知识,逐渐增加与外部世界的联结。
17、这是一种心理表现,对自我要求过高而又达不到自己所要求的程度或者对自我现阶段的生活水平不能达到理想水平的时候,对陌生人或者比自己大的人(生活条件在你之上)会潜意思产生距离。
18、你总是在说话办事前先琢磨一番吗?
19、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右前岛叶皮层(Rightfrontalinsularcortex):这个部位跟共情、反思有关,同时也是大脑负责「避错」的部分。
20、内向患者,要学会接纳自己
三、对熟悉的人外向对陌生人内向说说怎么写
1、你当然知道开朗活泼一点会更讨人喜欢,于是你尝试过改变,模仿那些天生外向自来熟的人,但总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就像是扮演了一个和自己截然相反的角色,每天精疲力尽,觉得挫败又委屈。
2、总是被动的接受来自别人的问话,这样话题很难接下去,如果自己想到了什么有趣的话题,和比人交流的时候也可以说说,这样沟通才会持续下去。
3、和人相处很重要,但是自己的内心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因为想要提高人际交往而勉强自己去做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内心也是不快乐的,这也可能会体现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反而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4、而内向者的关注焦点在自己的内心,因此不大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关心的是内心的风吹草动,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5、那你可能并不非『真内向』,而是『假内向』。
6、于是你放弃了,不,只是暂时地放弃了这个尝试,因为过不了多久,你又会开始羡慕身边那些朋友遍地走到哪儿都有人招呼的朋友,于是你又不死心地想要再试一试......
7、你千万不要错过,早学早受益。
8、Aha的老读者能够感到这个号的更新频率不高,个人色彩明显,回看文章的历史,基本是遵循我自己成长时遇到的困惑或者获得的新知进行的。
9、最后的最后,我还想用陈海贤老师的那句话:内向的你、外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这些都是你,只是不同关系中的你。我们也许有自己的性格倾向,但是不同的性格倾向不存在优劣之分,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倾听自己的声音,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和宽容,不关闭开放成长的通路,我们会更从容。
10、按照目前流行的看法,外向的人果敢勇猛,面对竞争和挑战无所畏惧,敢于表现自己,这是成功者通常具备的性格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强迫自己成为外向者吗?
11、下面六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衡量我们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倾向:
12、毕竟,这个社会,对内向的人,的确不那么友好。
13、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出自己的作品和成绩,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14、你是不是喜欢匆忙行事?
1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到底是可以改变的吗?
16、给孩子制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带孩子经常跟朋友交流,参加各种场合的活动,把孩子平等尊重地介绍给别人,教会孩子怎么礼貌自然地跟别人打招呼、交流、谈话话题。
17、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内向的人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没有谁说变成外向的人就是最好的。内向和外向就像是两个极端,没必要必须从内向走向外向的另一端。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不是那么内向,却也不是张扬的外向。
18、毕竟,如果只是重复自己熟悉的模式,那就一直没有成长。
19、心理学家PerpetuaNeo认为:这表明,无论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其实都喜欢交流、探索、冒险,差别只是在于阈值:对外向者来说「刚刚好」的强度,对内向者来说,很容易就「过高了」。
20、认清了销售的本质:“持续解决客户的问题”,那么表面上的内向和外向其实并不影响本质问题,相反,内向的人往往更能够深入思考,通过扎实的事前准备,反而带给客户扎实的可信任感。
四、对熟悉的人外向对半生不熟的人内向
1、外向者通常更喜欢人多的场合,独处时则容易感到焦躁;内向者往往喜欢私密、安静、深入的谈话,人多时会感到疲倦。而灵活者则不然。
2、我先来说说我自己的体验。我的MBTI测试结果是INFP。在人际交往中,偏向内向。对于这个结果,我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是接受的。因为在社交场合,我话不多;我不热衷于聚会;遇到陌生人,总是慢热。
3、好在这些年来,被外界的环境推着往前走,也算是不断在克服和超越自己。
4、哦,差点忘记了,还有个花式广告要打一下:
5、可能你自己觉得话少开心,但是你男朋友,包括他的朋友,会觉得你是不是太安静了,或者说你不是很开心一起玩,所以你男朋友包括他的朋友才会叫你聊开一点,你可以多笑笑,偶尔插一两句话,这样表示你在乎你男朋友,也可以拉近与他的距离,在他的朋友们看来,也会觉得你很给你男朋友争气。不才谬言,还望采纳。
6、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事事都以我为主,不去社交、应酬,难道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