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庄王兴奋莫名,唯有苏从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目瞪口呆,神情极为精彩。
2、“臣接下来要劝告您,您肯定听不进去,这不是必死吗?您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天天纵情歌舞,不理朝政。楚国能不灭亡吗?”
3、当时是奴隶社会,贵族世袭,官员多是贵族出身,这是社会的明规则,如果要破格任用,一定要有特殊的缘由。
4、经过三年的观察,终于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抱负的人选——说,经过面试考核,任命为国相,殷国得到很好的治理。之后赐说姓“傅”。(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5、君王穿着宽松的大袍,高冠斜戴,神情慵懒地靠在扶案上,面前的酒桌摆满了佳酿美食,两边束手立着刚停下曼妙舞姿的乐者。而君王的一手抱着郑国的美姬,右手揽着赵国的美姬。
6、楚庄王听出了伍举的话中之意,便回答说:“此鸟,非同一般,它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实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时差民众的现状和态度。虽然现在没有飞,但会一飞冲天;虽然现在不鸣叫,但会一鸣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了。”
7、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8、战国时期,齐威王刚继位,国势很弱。第一年晋国就来侵犯,一直打到灵丘这个地方;第六年鲁国又来侵犯,第七年,卫国侵犯,夺取了薛陵;第九年赵国夺取了阵地。九年之间齐国多次受到侵略,齐国人民渴望国家强大起来,可是威王却没有任何行动。
9、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10、(成语举例)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3一鸣惊人的意思
11、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12、缺乏称职的辅佐大臣。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怎么把愿景转变为战略,并进一步分解战略,变成可执行的方案。
13、楚庄王便开始声色犬马、沉湎酒色、不问政事,即使附属国蔡国在遭遇晋国攻打向自己求援时,楚庄王视而不见,楚庄王所在王宫依然载歌载舞。
14、 楚庄王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他就出去了。接着几天又有别的大臣大胆地劝楚庄王好好管理朝政,他们说:“要再这么下去,别说不能号令诸侯,连南边的属国都管不住了。”
15、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16、齐威王明白言外之意,便表示:“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伺候齐威王励精图治,使得齐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称霸中原大地东方区域。
17、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臣下有一个谜语请您猜一猜。”齐威王就问:“是什么谜语?”
18、虽然很难预测哪些服务将脱颖而出,但地理定位服务将在年一鸣惊人。
19、“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20、《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执掌朝政三年,却没有发布任何政令,不理朝政。右司马伍举就借用不飞不鸣的鸟来规劝他,楚庄王听了,说:“你放心,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必将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必将惊人。”从此,楚庄王勤勉治理朝政,诛杀奸臣,重用贤臣良将。在徐州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在河雍打败了晋军,在宋国联合诸侯,成为一代霸主。
21、但现代企业往往很短视,考核非常频繁,考核周期非常之短,即使是高管,往往也只有三个月的过渡期,之后就要明确战略方向,半年没效果,很可能就会被撤换,从上到下,所有职员都疲于应付考核,缺乏长远的规划。
22、(3)与傅说期望结合的激励管理。第一步只给官职,让他可以开展工作,实施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个对一个“贱民”出身的贤能人士,激励已经足够了;在取得成果之后,再做精神激励,授予贵族专有“姓”的荣誉奖励。
23、后来,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灌溉百万亩的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24、 养由基(生卒年不详),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养国(今安徽临泉县杨桥镇)人。春秋时期楚国将领、神射手。
25、殷商当时国力衰弱,而国力衰弱往往对应的是大臣和贵族的势力强大。
26、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臼:‘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27、而北方颜色较为单一的素色长袍到了南方,也呈现更为鲜活的色彩,形式多样,颜色不拘一格,夺目的大红是流行色。南北士人俱有高冠长缨。北方的冠形式简洁单体现出士人严谨端庄的气质,而南方则流行一种模仿獬角形状的獬角冠,又或者是一种高得夸张以至被称为切云冠的高冠。屈原就是这种高冠的忠实拥趸。至于佩饰,南北一样,俱爱腰挂长剑,带附佳玉。而南方的楚国,却又流行一种用花草制成的佩饰。
28、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29、在方向不明确的时候,是摸索着前进?还是停下来辨明方向再采取行动呢?
3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1、小红平时学习默默无闻,期中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
32、伍举说:“在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羽衣,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33、 陆浑——春秋陆浑戎居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汉在此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汉又有陆浑关,即在县境。
34、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它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35、三年了,三年了啊,想不到这只大鸟已经潜伏了这么久,连它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36、 注:以上故事的诵读文本出自《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37、齐威王这招惩贪扬清好厉害!举国震惧,官员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一时大治。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末年,燕、赵、韩、魏等国纷纷到齐国觐见。即墨大夫因此成了齐威王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即墨城和即墨大夫也因此得以“青史留名”人民称赞道:齐国有幸有即墨大夫;即墨大夫有幸有齐威王。
38、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39、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晋文公三退取胜
40、“南方的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了,它没有挥动一下翅膀,也没有鸣叫一声,请教君王这是为什么呢?”
41、(举例造句):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42、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曹操平定马韩之乱
43、这个人必须是天子信赖的人,能够代表国家利益,或者说是天子的利益;职位不一定特别高,但要能够驾驭贵族及其他官员;能力不一定特别强,但要能够维持现状,保证国家不出大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势力,但势力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会发生政变;等等。总而言之,这个人是一个忠诚于天子、适合“守成”的大臣。
44、《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45、 楚庄王阅兵回来,到了半路,前面有军队拦住去路,要跟他作战。原来令尹斗越椒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自从楚庄王分了他的权力,他更加生气。这回一瞧楚庄王率领大军去打陆浑,好比离了山头,斗越椒就发动本族的人马,占领了郢都(楚国的都城,在湖北省江陵县北),随手又发兵想去消灭楚庄王。楚庄王假装退兵,暗地里把大军四下里埋伏好,只叫一队兵马去把斗越椒引过来。斗越椒过了一条河,接着去追楚庄王。赶到斗越椒发觉中了计,赶紧回去,那河上的大桥已经拆去了,弄得他反倒丢了阵地。他瞧见河那边有个大将嚷着说:“大将乐伯在此,斗越椒决投降吧!”斗越椒叫士兵们隔河射箭。
46、楚国的太子教育可是楚国的一大竞争优势,其名气并不亚于今天的湖北黄冈教育。楚文王的老师葆申就不说了,就是楚穆王本人的老师潘崇也是一个很有权谋的人。可楚穆王给自己儿子熊旅安排的老师就有些马虎。
47、(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