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2、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3、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有诗豪之称。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4、但生而为人,总会有取舍,更要有所追求,人活着总要坚守些什么……(刘禹锡简介20字)。
5、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9)
6、岁正月: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7、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使事无迹。“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8、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而白居易刚刚卸任了苏州刺史,两个人都要回洛阳,他们在扬州相逢。两个人在酒席宴上相见,相见之后怎么办?相见之后,白居易先送了刘禹锡一首诗,刘禹锡又还给了白居易一首诗。白居易这首诗名字叫做《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动不动就用排行来写名头,我们已经很熟悉的是李李白排行第杜杜甫排行第二。这又出来个刘那就说刘禹锡在他的家族当中是排行第二十八的。白居易喝醉了,赠给刘二十八《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首诗。这诗写的什么呀?“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0、我乐呵呵地回赠了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12、而这种声音,对于被贬在异地的诗人来说,是首先感知到的。对于诗人来说,此地距离故乡有千山万水之遥远,在秋风吹来的季节,如果还没有动身回到故乡,那就说明在聚家团圆的时候,是不可能和家人团聚了。所以当秋风吹来的时候,诗人最先感知到,因为他过年在春节的时候,他已经断然不可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13、这首唐诗的题目是《秋风引》,写于刘禹锡被贬南方之时。从后来那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刘禹锡被贬南方,被贬西南地区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他的内心豁达,但是也架不住秋风吹来时那浸入骨髓的思乡之痛。
14、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15、不仅仅如此,白居易说,现在我也老了,快六十了,我又碰上了刘禹锡。这对我来说更加不幸了。我碰上元稹,我不能独步当代,现在又多了一个刘梦得,那我岂不是更加无法独步当代?可见刘禹锡在白居易心目中,那不是一般的才子!他感慨说,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说刘梦得的诗和文,写得非常神妙。要论神妙,我哪赶得上呢?他紧接着写了像刘禹锡写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类的句子,真可谓是神妙!刘禹锡写诗,就好像时时刻刻到处都有神灵护佑,难道仅仅只是我们两家的孩子们收藏的这些诗吗?
16、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17、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18、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19、《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0、我苦笑着摇头,心想:子厚啊(柳宗元,字子厚),我最好的朋友,你怎么还没有走出孤独苦闷呢?
21、而且刘禹锡之所以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是因为他看待生活,看待这个世界有一种旷达的人生观。比如说他很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大家都说秋天很寂寥,秋天很悲伤,我说秋天比春天还更好,为什么?你看那白鹤排云而上,我的诗情也跟随他到达了九霄云上。
22、 西楚霸王项羽只留下一首诗,弦外之音有人知,英雄美人成千古绝唱
23、综上所述,《陋室铭》的思想内涵也正是刘禹锡思想的复杂而艺术的再现,其中高尚的人品与高雅的志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又要看到,毕竟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又有着其正常的历史局限性。托勒讲:人类经历了三个时代,一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农业时代,二是“金钱是万能的”工业时代,之后便是“知识就是力量”即“知识就是经济时代”。刘禹锡及其《陋室铭》无疑是第一时代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再像刘禹锡那样囿于陋室而怡然自得,但是像他那样至死不渝追求人格的完美,从而“善其身”的思想却是不可抛弃的,这是人“立身”之本。另外,笑对坎坷,笑对人生,没有必要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忧愁苦闷,则成功的机遇往往会特别垂青于你。这同样是作者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24、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5、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26、今天我们所谈到的他的一首五言唐诗,却是他非常悲观、非常伤感的一首唐诗。这首唐诗只有20个字,却写尽诗人被贬他乡后的秋风思乡之苦。
27、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28、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
29、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30、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1、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32、作者在这首诗里借用泥沙和黄金来比喻沉沦和成就,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让读者很容易就获得一些感悟。万事万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要经过千淘万漉,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
33、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4、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9)
35、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36、 唐朝和尚的一首诗,侠气极重,连李白杜甫都自叹不如
37、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38、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39、"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40、若虹妈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总结出完整的教育方法,故事化、口语化、趣味化的表达,孩子看这本书就像与若虹妈妈对话交流,既有趣又有益,再加上每首古诗都有若虹妈妈的配乐讲解,孩子们一定会爱上学古诗。
41、这篇序的大意是这样的,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个人的交情和白居易刘禹锡的风格。他说,刘梦得刘禹锡是个诗号,他的诗锋芒所向无人抵挡。我有时候不自量力,常常还侵犯一下他。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两个人日寻笔砚,同和赠答,慢慢就越和越多,一共有138首。这138首只是我们唱和的,至于说剩下有些诗,我们乘兴扶醉,率然口号者就是随手所写的,那还不在这里!白居易说,我让我的小侄儿把这138首诗编成了一本集子,编成两卷,抄了两本,一本给我的小侄儿,保存着一本给刘梦得的儿子仑郎,让他保存好。
42、刘禹锡,字梦得 ,世称 “刘宾客”,唐朝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43、“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
44、两年后,56岁的我再游玄都观,当年盛极一时的玄都观,如今门庭冷落鞍马稀。
45、《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21)
46、 出版方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非常重视这本书的出版,力求把《给孩子们说古诗》锻造成文化精品,选用最好的128克无光铜版纸印刷,完美还原插画的色彩,印刷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用纸厚实孩子翻页不会破,书页不反光,内页文字很大,排版松阔,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娇嫩的双眼。装帧考究,200×285mm的大开本更能让孩子融入到诗的情景中,特别适合孩子使用。
47、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48、巫峡: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
49、“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50、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
51、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52、淇(qí)奥:即《诗经·卫风·淇奥》,借指卫国的民歌。
53、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54、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5)
55、 苏轼被贬后写出最孤独的一首词,现在还被改编成了歌曲
56、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与白居易交好,合称“刘白”,多有诗歌应酬。白居易称他为“诗豪”,相当推崇。
57、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58、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59、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60、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61、“白帝城头”一首,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但因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北人莫上动乡情”,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62、长刀短笠:男子的劳动工具,这里借指男子。烧畲(shē):烧荒种地。(2-3)
6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连州刺史,人到江陵时追诏再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64、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65、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66、所以在这首唐诗当中,诗人就是那个“孤客”。一个“孤”字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孤苦伶仃,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孤单落寞,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他乡羁旅情思。
67、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68、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23)
69、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70、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10)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11)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