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扩展资料论语十则原文:
2、(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论语十则原文朗读)。
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5、(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论语十则原文朗读)。
6、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8、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9、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10、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2、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5、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6、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7、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19、白话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20、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21、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无需豪言壮语,默默行动会诠释一切。
22、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3、(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24、(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6、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2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8、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9、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30、2-5(好文分享)你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养
3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32、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3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3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37、白话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8、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9、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40、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4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42、250(唐诗三百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5、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6、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7、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8、(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4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50、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51、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2、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53、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54、十五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注释) 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十六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十七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十八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注释) 腥:牛肉。 荐:供奉。(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十九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注释) 东首:头朝东。 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二十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二十一 入太庙,每事问。(注释) 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二十二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注释) 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二十三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二十四 寝不尸,居不客。(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二十五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注释) 齐衰:zīcuī,指丧服。 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瞽者:盲人,指乐师。 亵:音xiè,常见、熟悉。 凶服:丧服。 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作:站起来。(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二十六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注释) 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内顾:回头看。 疾言:大声说话。 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二十七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注释) 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共:同“拱”。 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55、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56、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7、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59、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60、(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6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2、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63、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64、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65、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66、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67、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8、(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69、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70、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71、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2、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73、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74、自己的路自己走,无论是苦是累,甚至是失败,都要去承担,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
7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6、(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77、毅力和耐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78、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9、(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0、(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81、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8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83、(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8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85、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86、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7、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8、(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9、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90、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91、274(唐诗三百首)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92、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3、(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94、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9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9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7、(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98、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99、(经典英语)新概念英语第一册1-144课合集(全书完)
100、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01、(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10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