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把恩惠赐予那些要求最强烈的人,而要赐予那些最能对我们感恩图报的人;
2、结合前后文,他其实指的是同性恋,而且是男男恋。(越说越恶心了)
3、 第 柏拉图并不反对肉体的爱情。这里面也有一个误解,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确实扬起反对肉欲的旗帜,但是只是针对当时纵欲的社会风气,其本意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文明高效的现代化国家,而反对肉欲横流的欲望社会,这一点也被人误解而加入了他的爱情观里面,甚至是被后人利用来借柏拉图之名来驱逐肉欲的爱。
4、在雅典,同性间的爱被法律赋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对无节制生育的一种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恋是当时雅典的骄傲之一。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5、他化为雄鹰将这名美少年掳走,在奥林匹斯山上公然与之欢爱,引发赫拉的嫉妒并设计害死这名美少年,将之变为一只水瓶,宙斯伤心不已,将伽倪墨得斯的灵魂封印在天上,这就是水瓶座的由来。
6、说实在的,所有人的感情,最后都只有一个去处
7、 “凡是带欺骗性的东西,总是起一种魔术般的迷惑作用。”(你受骗了,是因为想的太丰富了)
8、 后来,因为他身体强壮,也有说是额头比较宽,所以改名为“Plato”,也就是平坦宽阔的意思
9、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最爱,既不是天后赫拉,也不是他化身为公牛前去诱惑的欧罗巴公主,而是一名克里特美少年,伽倪墨得斯(加尼米德)。
10、当然,这种哲学化的阐释似乎让我们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本不是人间真正能够具有的爱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更加生活化的理解。在我看来,爱情本身是一种崇拜,我从幼时便隐约觉得如此,至今反而更坚定些了。我所说的这种崇拜本质上与柏拉图所说的是一致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神,拥有着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品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将其投射到理想的爱人身上。崇拜向来产生于对方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东西,只有当对方足够优秀,能够引起我们的崇敬,我们才会放下周围世界,沉迷于爱情的迷狂中,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在爱情中,我们“一方面尽力模仿那神,一方面督导爱人,使他在行为和风采上都和那神相似。”所以,真正的爱情是让人成长的,这个过程不是轻易的,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在对方面前一无是处的痛苦,但正是从这里,我们获得了成为更完善的个体的机会。如诗人雪莱所说:
11、作为一个执着的人,我又通读了一遍他最伟大的集中讨论爱情的对话——《会饮篇》。(竟然展现的是以下情景)
12、最富画面感的一幕是大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侄子阿尔喀比亚德乱入会饮现场,引发了史上最扯争风吃醋。
13、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其实是这样: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费西罗在翻译希腊文的“爱情”(Eros)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太谨慎地用了“Caritas”,而这个词正是代表了无欲无求的敬爱之情,和柏拉图所说的那种带有欲望的爱情根本是两回事。
14、以上这则故事估计也是胡诌,我有想把事情搞明白的冲动,通过很多途径找了半天一无所获,连我都佩服自己的执着。它竟然是,一本正经转发的传说。
15、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28岁的时候,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处死,他和其他弟子们就离开了雅典,开始游学。
16、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其思想主要表现于《理想国》和《法律篇》。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17、
18、“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想起了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你的结果已经比较坏,这是个不错的借口)
19、阿尔喀比亚德的到来打断了会饮,也阻止了阿里斯托芬与苏格拉底可能的争执。阿尔喀比亚德是个英俊的美男,他带着花冠、缠着飘带,又烂醉如泥地被吹笛女扶进来,一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他带着爱欲的迷狂,偏偏要称颂苏格拉底,这就彻底破坏了会饮的初衷,却也暗示了苏格拉底“美德的助手”的身份。
20、 以上两则算是名人典型。现在,电影电视、小说故事、真人独白里,这些事似乎多了去。但往往要么最终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要么就是一出自我毁灭的悲剧,甚至可能本就不是爱情。
21、现代人眼中,“柏拉图式爱情”指向一种超越时空、拒绝肉体的精神恋爱,这种爱情的对象是纯粹的“灵魂伴侣”。人们称颂这种“高尚”之爱,并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种种超凡脱俗的美好憧憬。
22、还有,你曾谈过几个女朋友,相互都有很好的感觉,但你心里总不是最中意。可是,你突然发现,一生中就那么几次恋爱,你都已经结婚好久了。
23、你知道,当你听到有两个人发誓要结婚时,如果他们在35岁时仍然单身呢?那些交易确实存在。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几部浪漫喜剧。
24、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25、柏拉图所著的《会饮篇》中,哲学家斐德罗讲述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柏拉图的爱情观:只有爱能使人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无论男女。
26、最后,苏格拉底不无向往地说:“如果说人的生活值得过,那么全在于他的灵魂在这种时候能够观照到美本身。一旦你看到美本身,那么你就决不会再受黄金、衣服、俊男、美童的迷惑。”
27、有的不吝用最优美动听的言辞赞美爱神,虽然在这种热烈的情感下不知所云。
28、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完美的爱情观。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在你的意念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生动而又完美的他,他对你而言是毫无瑕疵、唯一永恒的。也许他不会出现在现实,但永远存活在你的心底。
29、现在大家知道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了吧,想知道更多的网络流行语是什么意思,请继续关注。
30、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31、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梦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32、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33、苏格拉底说,你去摘一串麦穗来,但采摘有规矩:
34、 然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我们需要穿越回柏拉图所在的那个时期的希腊,从他所处的社会,和他的言语中找到答案。
35、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是芳香主义,那就是有人感觉不到浪漫的时候。他们没有浪漫关系的愿望,所以相反,他们最终嫁给了他们的朋友。
36、如果按照柏拉图有关著作中的描述和阐发,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指的是成年男子之间的爱情。一方面当时整个希腊风气风尚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柏拉图作为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思考的过程中,也有推崇理性,排斥感性,排斥肉欲的一种思想倾向。
37、其实,就和《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一样,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后人在读了柏拉图的相关言论以后总结而来的。十五世纪,意大利哲学家MarsilioFicino提出了这个名词。
38、这有时候就是事实。人们为爱而结婚并不总是正确的。有时,当共同利益扩大化时,那可真的算是很诱人。
39、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这就是柏拉图偏重同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0、范岛爱写过本自传,书名也叫 柏拉图式爱情。
41、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双方都是平等的。
42、 宙斯和众神一商量,人类这么嚣张肯定是不能忍,但又不能灭绝人类,不然谁来对神崇拜和牺牲祭祀呢?
43、在柏拉图的世界里,就没有正常的男女之爱么?
4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费西罗首先提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一术语,单指精神交流,屏除肉体交流。但柏拉图并不否定肉体的快乐,从他提出的“爱的秘仪”看,他是要达到“身体爱欲”与“灵魂爱欲”的统一。这是一重误解。
45、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46、最后,我们都以苏格拉底(其实就是柏拉图)讲的为准。
47、“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搞腐败的反而向大家谆谆教导,看那苦口婆心的样子)
48、 被劈成两半的人,这一半想念那一半,始终想要相聚。阴阳人被分成一男一女互相爱慕,原本是男人和女人的被分成两半也是互相寻找。
49、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所做的只是嫁给一个也想要一个家庭的朋友。你不必为了二人一起开始一个家庭而爱上某个人。这些类型的婚姻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50、多年以前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当同性恋或者同性婚姻不被世俗所容忍时,这当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结婚。
51、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崇尚思辨和哲学的时代。但是不好意思,这个崇尚和女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么我们从当时的历史和柏拉图的书中可以至少发现三条线索:
52、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如今很多人都把这个名词奉为爱情至上的标准,甚至把它看作是爱情的试金石。在无数人的脑洞里,总有一个肥皂剧里的白莲花(不限男女)式的人物,站在其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
53、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54、大诗人雪莱和他的妻子玛丽,结识了英国夫妇爱德华和珍妮。雪莱对珍妮一见倾心,因为珍妮爱好音乐,并且歌唱的好听。雪莱的妻子、珍妮的丈夫都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爱慕,却都没有妒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追求心灵相通的爱。
55、“一个人如果劳而无功,他最后一定深恨自己和他所从事的那项工作。”(是啊,浪费了生命多少时光,如果甚至还劳而有过,扇自己两巴掌才好)
56、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
57、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58、柏拉图式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马西里奥·斐齐诺于15世纪提出。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在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道德的。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念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爱情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在寻找着你。
59、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梦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60、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61、要达到不朽需要一个步骤,这就是著名的柏拉图的“美的阶梯”。这个人要从幼年开始就喜欢美的形体,最开始是喜欢单个的特殊的形体,第二步就是从单个的美的形体中看出普遍的形体美的形式;进一步,他会更看重心灵美而不是形体美,继而他看到行为和制度中的美,然后是学问知识的美,最后他见到美的源泉——永远的自存自在的不朽的美,这就是美的理念。“一个人如果随着向导,学习爱情的深密教义,顺着正确次序,逐一关照个别美的事物,直到对爱的学问登峰造极了,她就会突然看见一种奇妙无比的美。他以往的一切苦探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
62、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
63、但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事实,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面临着天然的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64、作为一个正常的现代人,我们向往一下就可以了吧。
65、在柏拉图的爱情里,主要是指成年男子与少年男子的恋爱,当时流行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贵族阶层。成年男子爱恋美少年,属于主动的“爱人”,被爱的少年则是“情人”。
66、很多小伙伴儿们对“柏拉图式爱情”这个词不明觉厉
67、柏拉图说,我一路走过去,确实看到了一些特别大而黄的麦穗,但我总以为前面还会有比这更好的,但走到后来,我又总觉得没有遇到比前面更好的,所以就空着手回来了。
68、“当时,哥们儿,灯熄了,男仆也出去了,我想,我用不着再和他转弯抹角,不妨把我所想的直说出来。”
69、在柏拉图那个时代,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还没有诞生,不过柏拉图已经探讨了不少爱情心理学的问题。而且,柏拉图可不是一个仅仅用理性来思考爱情的人,他还探讨了在爱的过程中间会有哪些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柏拉图实际上也是一位爱情心理学家。
70、柏拉图是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的人,他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71、这通常与想要一个家庭的人有关。如果他们找不到他们在某个年龄段恋爱的人,他们决定结婚。只要他们还是朋友,那就是柏拉图式的婚姻。
72、在这种关系中,处于被动一方的社会地位往往比较低,而主动方的社会地位则较高。
73、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以及同性恋为什么更好。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74、不要选择达到了目的就向外界夸耀的人,而要选择顾全体面、守口如瓶的人;
75、在柏拉图看来,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拥有能使人灵魂上升的力量。但柏拉图认为,这种高尚而珍贵的爱,仅限于同性之间。陷入爱情中的男人愿意为他们所迷恋的少年做任何事,不惜一切代价
76、总的来看,“柏拉图式的爱情”的本质在于,永远追求自己没有的善,通过迷狂回忆本体世界,重塑回归天外世界的羽翼,通过美的阶梯攀登本体世界。总之,爱情的学问即是哲学,最终目的在于通向最高的不朽——柏拉图所谓的理念。
77、你的情人在受到过度的赞扬之后,就会变得傲慢和狂妄自大。在爱情问题上,所有的行家在没有赢得心上人之前都十分谨慎,不会对心上人滥加赞扬,因为他们担心事情最后的结果。
78、从头再来的人生,必然是个假命题;一路走来总要留遗憾,那绝对是真的。
79、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