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
2、 但是,结合整篇设计看,教者总结的荀子譬喻说理特点——浅显贴切、灵活自然、铺陈扬厉、透辟精练、耐人咀嚼等,似只在教学尾声时概括性地授知,教学过程中并未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去体知、去发现。(荀子劝学ppt)。
3、读过张玉新老师的不少文字,总体感觉:朴实而大气,俗白而新颖,还携带了一点儿东北人特有的彪悍、锐利与洒落,本则教学设计亦然。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5、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6、我买了这个课,如果你需要,请加我一起学习,更有100T学习资源与你分享!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荀子劝学ppt)。
8、 第一层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 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9、兄不到十岁,三姐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嫩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实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以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10、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1、我想,大多数人经历的中小学、尤其是中学可能和我差不多:音乐、体育、美术这些课总是被语文、数学、英语老师霸占。“副课”要向“主课”让位是基础教育的共识,而区分主次的标准就是看中考和高考考不考。虽然我也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从小到大考试一直都挺顺利,但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这种教育制度背后的育人观念。事实上,我原本是个挺有才华的人,可惜我的才华都被学习给耽误了。
12、(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3、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14、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16、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17、(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18、现如今,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知识也是极大的丰富,在物欲面前,孩子总容易“乐不思蜀”沉迷享受,到最后是“玩物丧志”,内心的空乏是最大的贫穷,对人生和家庭是不利的。
1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21、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22、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研读《荀子·劝学》,在阅读中回答并解决问题,可在课堂中与大家讨论,或是积极提问与陈乔见老师交流。
23、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24、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25、概括四段的内容(抓关键词句)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26、明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7、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28、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29、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
30、 《劝学》开篇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启迪人们,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使人进步。用木为轮的比喻告诉人们,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现状。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现象,告诉人可以通过广博地学习和经常地反省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修养。接着,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者”和“假舟楫者”四个事例设喻,告诉人们:人借助于学习,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从而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1、 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不理朝政,荒淫奢侈,为了个人享乐,不惜耗资千金,强拉百姓去修筑一座九层高台,他知道会有大臣们劝谏,所以就预先下令不允许大臣规劝,如果有谁敢前来劝谏,立即斩首示众。大臣荀息非常聪明,他知道这件事后,认为照此下去,晋国一定会灭亡的,所以他便前去劝谏。
32、点击链接,听课文录音,画出课文结构示意图。
33、解题:“劝”的意思为鼓励,劝勉,在文中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34、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35、 美是在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回归感性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所以语文教学还必须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相乘。张老师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前一问的确带了感性的气息,结合假高山、假舆马、假舟揖更是感性的触发,但是后一问则直逼“借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的理性思考。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感性与理性的拉郎配,而是水乳交融,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寓议于喻”表现手法的体悟。
36、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停止的。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7、《劝学》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品《劝学》中收获太多太多……荀子劝学的读后感4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38、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39、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40、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
41、学习的作用:“跂望”“登高”“顺风”——弥补不足“假舆马”“假舟楫”——达到目标
4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4、⑶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45、绝:横渡,停歇,与世隔绝,非常,极点,间断。
46、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47、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48、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4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50、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51、在人性论上,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并用;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2、去年夏天在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客厅有台钢琴,我闲来无事,拿着琴谱问他:这个音在哪?那个音在哪?大概知道琴键的位置了,就自己摸索着弹钢琴。结果喜出望外地发现,我很有音乐天赋。下面视频里就是当时请朋友帮我录的一支曲子,弹得并不完美,但我不接受批评——从我连钢琴的中央C在哪儿都不知道,到不看琴谱就能完整、流畅地弹下这支曲子,只用了一周时间,很为自己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