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明心学讲道德,讲德才兼备,讲内圣外王,那么该如何把这些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呢?阳明心学认为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2、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3、本文内容将是我自己消化理解之后,极其个人化,极其主观,极其私货的理解与应用。所以你不认可也很正常,但是要想修炼一个聪明灵活的大脑,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锻炼自己能够去接触和包容不同的想法。(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4、总而言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偏弊,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朱熹的“先知后行”之弊。
5、所谓的格物致知,格物便是事上练(即问题中的事在练),致知便是致良知。
6、短短两天,将这部影片看完,观影匆匆,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却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郦波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故事,有幸在老师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再一次闻得内圣外王的道理。
7、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8、然后你开始投入,发现你实际看到的市场跟你以为了解的市场有一些不一样,你在团队组建当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你在开发产品,开发市场的时候,发现有那么多棘手的事。这是你的“行”,对吧。(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9、艮为山,在离火之上,山下有火有高明之象。王阳明的确高明。
10、所谓的知行合一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不能只有空想,单单只在脑海之中去构思,去想象它是不能够促使实践的成功的。想要真正的去做好一件事情,还是需要真正的去实践它,只有实践才能够推进事物的发展,但是实践它并不能够脱离意识的指导。如果说实践是漫无目的展开的,那么它也不能够达到你最开始设想的目的。
11、他认为自己对新民和亲民两字的理解比朱熹更深,所以他“淦”了朱熹的差错,认为“新民”这个理解有偏差,并且用了一大段文字用来解释。然而新与亲这两个字对于明白大道有什么实质区别么?
12、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3、信息本身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改变,称为有效值。比如你不喜欢的老师上一节课,和喜欢的人对你说的话,这有效值就天差地别。
1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16、其中最危险的病毒,就是上瘾。而类似黄赌毒,财色名食睡等等的信息,最容易让人上瘾。
17、所以说,如果一件事光听了,光理解了,还不能算“知”,只有真正投入了,最后才完成“知”的闭环。
18、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19、显然,“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所以,意念也就是“行”,而“不善的念”便是指人的私欲之念,人人都有良知,但由于人人生存在世,有这样那样的欲望,私欲之念是不可避免的,而它遮蔽了良知,所以,必须及时消除,特别是要在“发动处有不善”时,立刻消除,如此,才能使“良知”这一心之本体得以恢复。
20、根据总站“书香满边疆、文苑开警营”读书活动安排,本人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拜读了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深知王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对身处现时代的我们极有启示,今天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1、同一个女子,有人觉得好看,有人不以为然,皆是如此。
22、实例,地主,靠自己勤劳赚了三亩地,自己种一亩出租两亩,两代人把土地做到十亩,天灾是规律性降临的,其他地主完犊子了,低价卖地你回收,还帮助其他地主度过难关,但是他们没地了,又给你做工,这么循环,地主的地越来越多,人欲趋势就不在你而在他们了,然后就分田地了,这事儿要么你自己做,要么他们帮你做,以前的思想是我赚的钱是我的,你们抢是违背天理的,因为你们的人欲才让你们抢我,要去人欲才行,但实际上,人欲才是主导天道走向的,仅此而已。
23、龙场悟道把这个高度提高到没有什么天理,所有的天理结果都是人类的欲望引导的,人类的欲望就是天理,如果没有欲望,就不存在天理,让人在悟道的时候把专注天理改成专注人欲,你为什么爱你的妈妈,因为符合天理?不,只是符合人欲,爱父母是人性,所以天理就是爱父母,仅此而已。
24、 为丰富同学们的暑期生活,体悟中医学理论,强身健体,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在章文春教授的组织带领下,通过网络平台,开启了为期六周主题为“修身治学”的线上暑期集训。参加集训的有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硕博研究生、本科中医(5+3)班、中医摇篮班的学子们及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共300余人。本次集训,在“修身”方面,安排了早晚的气功锻炼,内证于己,强化同学们对人体之气的体察,强身健体;在“治学”方面,章教授带领硕博研究生们进行中医气学说的线上直播课教学,并给同学们推荐了相关的书籍和视频进行学习。以下是曾鹏飞硕士的读书学习感想。
25、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人事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人,医治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做起。大家都有自己的本心,都有自己的良知。“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它必须要明了自身生命,对自己的生命理解透彻,而人体生命,具有统帅作用的便是心即中医的神,如此便知,心的学问是沟通内圣外王的桥梁,学习心学有重大意义。
26、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27、如果说王阳明的事上练成就外王事业的功夫难以企及,可否从内心出发,从人体形气神入手,证得对自身生命的体悟,找到本心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对中国医学继承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法。有了方法,就要身上练,在身上磨,时时体察证悟。当磨练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可做到知行合领悟到人体生命,以及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至此,为医者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这或许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内在道理。
28、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29、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30、第这一消除的过程其实已经是“行”了,因而,王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当然,二者既有区别,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批评那些将知行二者相隔离的(似乎是暗指朱熹的“知先行后”),认为是错误的,他要对症下药来治这毛病。他说:“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传习录》)他还说:“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传习录》)
31、传统文化是心的文化,此言非虚,儒家孔子、孟子等等,他们之前或之后都有无数的先哲们在追求真理,而这些先哲都不约而同地向人们阐释:这个真理,人人用心皆可以证得。这就是孟子提倡的“人皆可成尧舜”,也是王阳明说的:“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皆可成圣人”。而这一切得从认识自己,从认识心开始。
32、王阳明的《传习录》中: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33、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4、王阳明所谓的“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讲佛论道一套一套的,而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态度却与他所讲的相去甚远。别人指出他点儿毛病,他动不动就急了,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
35、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完全相应。
36、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37、但是这个道还是有个终点,人就是有终点的,千万别忘记人会死,这样也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