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说的就是灵魂不死!笛卡尔把“我”说成是纯粹的精神,是可以跟形体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我”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是“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的。即使没有了身体,思想、精神、心灵仍然不失其存在!这种论述跟宗教形而上学的灵魂不死并没有区别。
2、笛卡尔青年时游历欧洲各国,33岁后隐居荷兰专心著书。53岁时受瑞典女王邀请赴斯德哥尔摩为女王讲学,由于不适应北欧的严寒而染上肺炎,不幸于次年去世。
3、简写者注:笛卡尔语言到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西方一直到居维叶(1769-1832)时期才认识到物种可能灭绝且确实发生过灭绝。
4、笛卡尔把这条原理当做第一哲学原理,这个原理主要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般称为“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是)。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一个存在的人必然是有思想的,而一个正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存在的。我是一个人,我可以把人的一切规定性都抽象掉,但唯独不能抽掉那个“我”。我思想,这个思想就直接包含着我的存在,这是一切哲学的绝对基础。
5、当我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我发现虽然学习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受教于很多有智慧的人,但是自己却并没有获得什么真知识,或者即使获得了,其间也夹杂着很多谬误,以至于无法区分出真知识。所以我决定直接研究世界这本大书,同时研究自己在获得真知识时应该遵循的方法。
6、把“我思”是经验论中的“我在思考”,“我在”理解为经验中的客观存在,“故”表示因果关系。结果这一命题就理解为:“由于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英国 霍布斯)受此影响,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也持这种解读立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苗力田和李毓章两位先生。
7、我们不难发现,笛卡尔的这后三条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按照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尽可能多假设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认识工作的进展。(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8、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9、我前面说的关于神和灵魂存在是我的哲学的基本原理,除此之外我决心不再设定任何原理。而对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觉得它清楚可靠的程度比不上几何学家已往的证明,就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
10、简写者注:我思故我在,不是通常理解上的“我因为思考所以存在”,而是“因为我在思考,所以能够推导出我存在”,这是笛卡尔认为最确切为真的命题,而其他所有的认知都可能是假,因为你唯一不能否定的就是你的存在,当你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便证明你存在了。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是世界的最基础命题,正因你思考,证实你存在,才有其他或真理或谬误的关于事物的认知。(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1、在回到法国后,伏尔泰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在隐居期间写作了《形而上学论》。伏尔泰果断的放弃了那种滥用理性,在纯思维领域中玩弄逻辑游戏的经院哲学,他大胆的说:“毫无疑问我们的最初观念乃是我们的感觉。”
12、第认为思必有思者,这纯粹是我们那种为一行为设置一行为者的语法习惯的表述。语言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造成对语法主语的迷信,于是相信主语“我”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包括“思”这个特性的实体,是谓语“思”的前提。
13、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14、佛教“定学”强调感觉经验,这就是直觉主义,推出“我思故我不在”;佛教“慧学”强调理性思维,这是理性主义,推出“我思故我在”。这就回到了“我的存在”这么大的一个命题上,这在西哲里是“本体论”了!
15、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他们是根据对物质的不同的理解而划分的。分别是(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们理解的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还有外国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等。
16、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失去朋友,失去社交圈,失去个人成长的机会。如果你想看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你得仔细审视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想法、感觉和行为。
17、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一些机器,跟我们的身体一模一样,并且尽可能不走样地模仿着我们的动作,我们还是有两条非常可靠的标准,可以用来判明它们并不因此就是真正的人。
1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19、笛卡尔在物理学方面承认感觉来自人体器官,来自运动的物体的刺激。这与他在形而上学方面,认为简单观念、共同观念和几何观念是天赋的说法完全矛盾。《哲学原理》的后几章公开反对第一章!
20、这是具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理由是: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生命就已经存在了。在演化的某个时刻,一个基本的意识出现了。有了这个基本的意识,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心智;如果心智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思考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进而用语言来沟通和组织思维也成为可能。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存在”是先于“思考”而出现的。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是先存在,然后再思考,我们存在之后我们才能思考,我们思考只因我们存在,因为思考的确是由生物的结构和运作所引发的。
21、然而,在哲学方面,我们关心的是第一条方法,这条方法最后引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22、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23、唯心主义的基本派别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4、第一个沉思即“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
25、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26、如果撇开这个过程来谈“我”和“思”,那么,“我”便成了空洞的概念,“思”便成了抽象的活动,按照因果关系模式把二者联结起来乃是一种逻辑虚构。
27、关于逻辑学家的种种迷信想法,我将不厌其烦地强调——微小而简洁的事实,这个事实已被这些易于轻信的人不情愿地认识到了——那就是,当“思想”想要来时,“它”便会来,而当“我”想要它来时,它却不来;因而说主语“我”是谓语“思”的条件,是对事实的歪曲。或许可以说自己思;有人会说这个“自己”正是那个著名的旧“自我”,但委婉些说,这种人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断言,无疑不是“直接的确定性”。毕竟,自己已对这种“自己思”产生了太多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包含有对这一过程的解释,而不属于这一过程本身。根据通常的语法规则,此处自己指的是——“思是一种活动;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一主动的动原;”因此……正是遵循这一基本相同的路线,旧原子论除了寻找起作用的“力量”外,还寻找这种力量所赖以存在和赖以作用的物质粒子——原子。不过,思维较严密的人,最终已学会了没有这种“土地残留物”也能过日子。也许甚至有一天,我们也能从逻辑学家的观点来看事物,习惯于没有那一渺小的“自己”(这是值得尊敬的旧“自我”的升华)也能过日子。
28、正如我们一开始指出的,“我思故我在”在被誉为现代哲学基石的《沉思集》中并没有出现。“我思”与“我在”的同一解释,与笛卡尔的第二沉思有很大出入。在那里,自我的存在先于其本质属性,二者并不是同时被确定下来的。在得出“我在,我存在”这个确定无疑的真理之后,笛卡尔仍然不清楚“这个确实知道我存在的我到底是什么”。在经过层层分析之后,笛卡尔才最终发现,唯一不能与自己分开的,只有思维这个属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沉思集》中这个与“我思故我在”在本质上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表述“我在,我存在”。
29、所以我不等冬天过完,又开始游历。以后整整九年,我只在世界上转来转去,遇到热闹就看一看,只当观众,不当演员。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思考一番,特别注意其中可能引起怀疑的地方。
30、在重建自己的思想之前,还需要另外准备一套适应社会的思想,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下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从小领受的宗教,在其他日常的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
31、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32、《谈谈方法》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笛卡尔采用通俗易懂的自传体写作,同时抛弃了当时通用的学术语言拉丁文,而用法文书写。该书不但在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散文文学中也是精品。
33、感官时常会欺骗我们,让我们看到或听到并非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曾经出现在我们清醒的心灵中的东西,何尝不会出现在睡梦中,而在睡梦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些人在推理的时候时常会犯错误,甚至连最简单的几何问题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4、通过对“我思”的分析,尼采要我们认识到,无论真实的“我”,还是真实的“思”,都是由诸多冲动构成的复杂的流动的过程,实际存在的只是这个过程,“我”与“思”本是一回事,都是这个过程本身,两者之间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思”命题就是纯粹的同义反复。不止于此,上述过程同时也就是“我在”的“在”的本质所在,因此“我思故我在”命题更是双重的同义反复。
35、从这一认识出发,尼采提出了“多元的、流动的主体”的假说(尼采本人强调仅仅是假说)。他写道:“不存在主体‘原子’。一个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或缩小,该系统的中心点不断移动;如果它不能组织所占据的量,它就会一分为二。另一方面,它能够把一个较弱的主体改造为它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与之组成一个新的统一体,而不将之消灭。”这里的“主体”实际上是指各种本能的和情绪的冲动,其中某一冲动成为主宰,把其他冲动变成它的臣民,这才是形成“主体统一性”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把主宰及其臣民看作相同的类型,两者都在感觉着,意欲着,思考着。也就是说,所有的冲动都是主体,其共同作用和冲突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础。同时,正如同活生生的统一不断产生和消灭一样,“主体”并不永恒;正如同在服从和命令中也表现出冲突一样,生命之权力界限的确定是流动的。结论:“我的假设:主体是多元体……主体的不断流动和昙花一现。”
36、这样,我就把过去接受的错误一个一个连根拔掉了。在这样一番游历之后,我来到荷兰,决心避开一切可能遇到熟人的场合,我在那里隐居了整整八年,进行思考。在这个国度,居民人口众多,每个人都积极工作,对自己的事情非常关心,对别人的事情并不注意。我住在那些人当中,享受到的各种便利并不亚于大都市,但又可以独自一人,就像住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里一样。
37、但是我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的事物才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不是想象或感官的,而是理性的。我们可以非常分明地想象到狮子脑袋接在羊身子上,却不能据此推出世界真有一个四不像。因为理性并没有向我们发出指示,说我们这样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真相。那么,什么是理性能够清楚认识到的呢?
38、我诵读了历史、语言、诗词和神学著作。我特别喜欢数学,因为它的推理确切明了,虽然我还看不出它的真正用途,但是想到人们竟然没有在它这样牢固结实的根基之上建造起高楼大厦,还是觉得十分惊讶。
39、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40、 尽管在得出“我存在”这个毋庸置疑的真理的过程中,“我思”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发挥作用,因为怀疑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而且抵挡恶魔怀疑的也是“我在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与《谈谈方法》和《哲学原理》中的“我思故我在”相提并论。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思维作为与自我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后来才确认的。除此之外,《沉思集》不会引发三段论质疑,因为它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这个必然为真的命题“我存在”。而且,尽管“我思故我在”也揭示出“我在”是“我思”的可能性条件和形而上学基础,但“我在”是否能够经得起最彻底的怀疑,却只有在《沉思集》中才得到了确认。在《沉思集》中,被假设为真理摧毁者的恶魔用他那无所不能的力量,即使可以摧毁一切其他真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摧毁“我”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沉思集》才真正揭示出了“我存在”的基础地位。(文/刘长安,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
41、每个人都具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运用这种能力的方式不同。这就好比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但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42、 在第二沉思第三段得出“我在,我存在”这个真理之前,我们可以发现笛卡尔做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如果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那么我确实曾经存在过”,无论是拉丁文版,还是后来的法文版,都用的是过去时来表达“我存在”;在这里,“我曾经存在过”是“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的可能性条件和形而上学基础。但笛卡尔并不满足于“我曾经存在过”,因为这一知识需要依赖记忆。为了得到关于自我当下存在的知识,笛卡尔假设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恶魔正在尽其所能地欺骗自己。这个骗子具有两个属性,一是无所不能,二是邪恶;与之相对的是第三沉思中的上帝,同样也是无所不能,但却是至善的。恶魔的邪恶体现在他是真理的摧毁者,而非真理的源泉。在笛卡尔的怀疑论假设中,即使存在一个这样的恶魔,“我存在”这一真理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撼动。自我的存在在主客两个层面被言说,一方面,自我是作为被欺骗者而存在的,因为恶魔无论如何在真理之路上阻挡“我”,他也不能摧毁“我”,将被欺骗的“我”变为彻底的非存在。与之前的“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不同,这里指向的是“我”当下的存在,而不是记忆中的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被表达为“一个什么东西”和“非无”,笛卡尔明确使用了一个表达效力因的术语,也就是说即使存在一个拥有全能的恶魔,他也无法真正把自我的存在摧毁为绝对的非存在。另一方面,只要“我”去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东西,尽管并不确定“我”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我”都存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笛卡尔才最终宣告了他撬动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点——“我在,我存在”。
43、我注意到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44、虽然笛卡尔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45、第二条是:那些机器虽然可以做许多事情,做得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好,甚至更好,却决不能做预先设定外的别的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的活动所依靠的并不是认识,而只是它们的部件结构。理性是万能的工具,可以用于一切场合,那些部件则不然,一种特殊结构只能做一种特殊动作。
46、除了经验论外,伏尔泰还唯物地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他说:“没有一些对象在我们以外,我就不能是可以交往的,那么,怀疑论者们是可以允许我从坚信有一些物体开始的,否则我就必须拒不承认这些先生们的存在了。”
47、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8、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49、(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原子。
50、其实,“我思故我在”是一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立。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来源理性,理性先于任何经验而存在,一些“必然真理”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于大脑了(只不过还没有得到体现)。笛卡尔的怀疑论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先驱。
51、从心脏和动脉的结构与运动可以看到,我们的身体是神造的机器,安排得十分巧妙,做出的动作十分惊人。人所能够发明的任何机器都不能与神创造的身体相比。
52、我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毕生精力用来寻求一门非常必要的学问,并且已经摸到了一条途径,觉得非常可靠,只要照着走,必定可以万无一失地把它找到。
53、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54、第按照因果关系的模式,为行为设置一个行为者。“自我”观念是“意志”观念的派生物,由“意志发动行为”的假设,进而设想“意志”有一个承担者,即“自我”,于是把自我当作实体,当作一切行为的原因,当作行为者。这样,在“我思”的命题中,首先虚构了一个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思维,其次虚构了一个主体---基质,它是每个思维行为的根源,而非任何其他东西的根源。于是,行为和行为者都被捏造出来了。
55、笛卡儿认为,“我”的本质是“思”,“思”的根源是“我”。尼采则认为,“我”的本质和“思”的根源都在躯体之中,在于各种本能冲动和情绪冲动的彼此作用及其支配关系,简言之,在于强力意志。
56、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57、在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推崇的身心二元论,但是二元论拒绝承认情绪在理性决策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理性思考的杂音;笛卡尔的"Jepense,doncjesuis"(原文翻译为:我思知我在。拉丁文翻译为: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Jepense,doncjesuis"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58、第按照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
59、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把他的方法论归结为四条:
60、简写者注:笛卡尔认为能够真正清楚思考的东西只有是存在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思考一只独角兽,但却不能真正清晰地思考,他认为清楚明白的认识是理性的而不是想象或感官的。不具备思维的东西只有被能够思维的东西思维时,才能够确定它们的存在,否则不能确定它们是否存在。
61、实际上,“我思故我在”根本就不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一种认识论,用唯物论和唯心论来加以划分是荒谬的。其实,该论断直接来源于笛卡尔的怀疑论,若想理解其真实涵义,必须先了解笛卡尔对怀疑论的论述。
62、 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参赛选手不同的风采,优美的意境和激情的诵读给现场献上了一场的听觉和视觉盛宴。最后评委老师点评了各位选手的表现,并指出诵读马克思主义近代能够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一起感受领袖的精神风范。两场初赛结束,来自10多个学院的20多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的角逐将更加激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铸魂工程的重要内容。
63、只是受到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生命短促,二是经验不足。所以我认为,要排除这两重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一点东西毫无保留地、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请求有志之士继续努力,更进一步。
64、但是我并不想生前发表我的发现,免得引起种种
65、但是基于我寻找到的原理,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不仅找到窍门在很短的时间内满意地弄清楚了哲学上经常讨论的一切主要难题,而且摸出了若干规律,它们是由神牢牢地树立在自然界的,神又把它们的概念深深地印在我们的灵魂里面。
66、笛卡尔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是“Deomnibusdubitandumest”(“怀疑一切”),即抛弃一切现成的假定和设定,对一切事物和观念都进行怀疑。不过,笛卡尔的这种怀疑并非是为怀疑而怀疑,他的目的是要从怀疑中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怀疑主义者却是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唯独对“怀疑一切”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67、尼采指出,当我们分析“我思”这个命题所表达的过程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包含了一系列冒昧的论断,例如,第存在着被称作“思”的活动,并且我知道什么是“思”;第“思”有一个作为其原因的思考者;第“我”就是这个思考者。这三个论断都不具有直接可靠性,均是无法证明的假设。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思”,其前提是拿我从自己身上得知的诸如“意愿”、“感觉”等其他状态同我目前的状态进行比较。“由于对别的‘知识’的这种回顾,它对于我就绝非直接的‘可靠性’。”其次,说“思”有一个“某某”作为其原因,“这个‘某某’就已经包含了对过程的一种解释,而并不属于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已经引入了因果关系的逻辑解释。第断定这个“某某”就是“我”,同样是一个假设,以虚构的意识的自我同一性为其前提。总之,在“我思”这个命题中,“我”、“思”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不是自明的,需分别加以分析。
68、 伴随着音乐韵律,《共产d宣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篇篇经典名篇片段,经过学生吟诵与演绎,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经典与活力、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全场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69、最终,我发现“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十分确切、十分可靠,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即存在一个我在怀疑这一事实。这一发现被我当作是我的所有哲学的最不可动摇的根基,是第一原理。从这个第一原理可以推出很多东西。
70、笛卡尔自己就从这条原理进行演绎,最终得出了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第一哲学沉思集》说:
71、第一条是:它们决不能像我们这样使用语言,或者使用其他由语言构成的讯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台机器,构造得能够吐出几个字来,甚至能够吐出某些字来回答我们扳动它的某些部件的身体动作,例如在某处一按它就说出我们要它说的要求,在另一处一按它就喊痛之类,可是它决不能把这些字排成别的样式适当地回答人家向它说的意思,而这是最愚蠢的人都能办到的。
72、假如存在不同的完满,那么包括这些完满的完满就是一种更完满,这与完满本身的含义是相悖的。因此,我作为一个不完满者,不可能不依赖于别的事物而存在。我不可能依赖于比我更不完满的或和我一样完满的事物存在,而只能依赖于比我跟完满的事物存在。由此,最终可以得到,我依赖于那个完满者(神)而存在。
73、这些怀疑包括: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这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的怀疑”,是以怀疑为手段,破除旧的教条与成见。
74、 斯宾诺莎以降的解释传统,则将“我思故我在”理解为“我思”与“我在”的同一性。在《笛卡尔哲学原理》的前言中,斯宾诺莎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思”、“我在”以及“思者”之间的同一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认为经常被人们误解的“我思故我在”其实是同义反复。类似地,尊笛卡尔为现代哲学之父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我思故我在”表达了思想与存在之间不可分离的同一性,但笛卡尔将这一同一性局限在了自我之中。对于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来说,这种同一性普遍存在于一切思想和存在之间。这个由斯宾诺莎开创、经康德直至黑格尔的解释传统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
75、然后我再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存在,而正是因为我在怀疑其他事物真实性这一点便可以证明我存在。
76、因此,我在这里郑重声明:我深知我这个人是没有办法在人世间飞黄腾达的,我对此也毫无兴趣,我永远感谢那些宽宏大量、让我自由自在地过闲散日子的人,并不希望有人给我尘世上的高官显位。
77、我认为只能是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神。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存在依赖于这个完满者。因为如果我本是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的存在者,我就是一个完满者。而世界上只有一种完满,不存在不同的完满。
78、按照西方哲学家的看法,我们不是直接认识事物的,而是间接认识事物的。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需要用到感觉——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只有当这些感觉在我们的身体上造成某种刺激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诶,那儿有一个东西。”我们能看到七种颜色,能在近距离闻出油盐酱醋的味道,我们的触觉神经能够分别软的和硬的东西——这些都是感觉带给我们的经验,而我们则是从这些经验中获取知识。但是哲学家对这个事实非常不安,他们认为,既然我们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认识事物,那么完全有可能,事物根本不存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只有感觉经验。
79、其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最后,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80、至于哲学,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对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而且每一种看法都有不少博学的人支持。但是正确的看法只可能是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81、笛卡儿的用意是要把哲学建立在具有直接可靠性的真理的基础之上,他从怀疑一切出发,推论出这怀疑着即思考着的“我”的必然存在,于是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他认为,正是这个命题具有无可怀疑的直接可靠性,可用作哲学的第一原理。尼采的批判集中在这个命题的前项“我思”上,因为只要阐明了“我思”并无直接可靠性,整个命题也就不能成立了。
8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基本问题。
83、反驳也许会有好处,但我从来没有见到通过经院中进行的那种争辩发现过什么前所未知的真理;因为争辩的时候人人都想取胜,尽量利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那些长期充当律师的人并不因此后来就是更好的法官。
8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85、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①万物皆备于我;
86、“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忽略了分离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矛盾中的同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对立之所在,缺少了辩证思维,自然会有唯心主义倾向了。
87、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起码还承认外来刺激引发观念的可能,承认感性是认识的来源之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发展到马勒伯朗士那里,感性就被贬低了。因为笛卡尔派认为心灵高于身体,而感性主要来自于身体的刺激,理性则是心灵的产物,因此理性要高于感性,而且感性不能认识真理,唯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故而笛卡尔派认为理性认识真理的方法是心灵与神的结合!
88、第把内心世界种种相异状态削齐拉平,整理成“相同状态”,然后为之设置一个基质。“主体”是虚构,仿佛我们身上许多相同状态是一个基质的产物似的:然而是我们创造了这些状态的“相同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把意识这个复合体“变成一个统一体,一种本质”,即“精神”、“灵魂”、“某种感知、思考、意欲着的东西”了。
89、第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需要质疑的程度分为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
90、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把人的本质确定为思维,从而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奠了基。要推翻理性的专制,就必须清算笛卡儿的这个命题。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许多现代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事了这一清算工作。
91、喜不喜欢一个人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以及他对你的态度。双向的感情才能让人感到幸福,友情也一样。
92、首先,我思故我在的基础是,只有存在才能思考。因此有“我思”这个事实,可以推出“我在”。
93、霍布斯对笛卡尔的诘难主要表现为经验论与天赋观念论的对立,这场论战还一直持续到洛克与莱布尼兹的争论。
94、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之后,在我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厦之前,仍然可以恰当地生活,并且可以放手把其他看法统统抛弃了。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清扫工作,我觉得与其在那间暖房里闭门长住下去,还不如走出来跟人们交往。
95、既然我已经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命题,即“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就想这一命题何以可靠。我发现,我之所以确信这一命题是真理,无非是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存在,才能思维。我不能真正思维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真正存在正是因为它们被思维。
96、我出版的这个小册子里,只是拿出几个特殊的样品向大家大致说一说我的活动和计划。这样做有两条理由:第有些人知道我曾经有意出版几部著作,他们会以为我放弃出版是由于不可告人的原因。虽然我不追求荣誉,但是我也从来不想隐蔽自己的行为,好像犯了罪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