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2、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3、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于孝的名言孔子)。
6、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中节:符合节度法度。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这句话提出“中和”乃天下之根本也,强调“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读出节奏和韵律。
8、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9、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1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2、(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第四》
14、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15、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16、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说,有个叫孟武伯的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说,父母每天都在为你的身体担忧。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我们出门在外,能不能赚到钱都是次要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基本的孝顺。
1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18、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19、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2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2、10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23、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24、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5、出自《增广贤文》。不管有什么样的经典,忠孝仁义都是首要的。
26、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29、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30、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1、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
3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3、(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34、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35、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6、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37、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3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9、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0、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41、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43、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4、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45、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要少承诺,务必讲诚信,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4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48、 世俗所谓不孝者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5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51、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2、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5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54、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55、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5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5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59、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0、1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61、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62、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6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64、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65、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
6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67、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68、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69、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70、素:索求。隐:隐僻之理。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71、(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2、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7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4、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7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76、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77、儿子娶妻后就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女儿终身都是自己的女儿。
78、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79、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8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81、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82、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8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84、1世俗所谓不孝者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8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86、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87、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88、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8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91、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92、不同的人对“孝顺”二字的理解,虽然会有些许不同,但对于“孝顺”行为的实施,却是大体相同的。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现代林语堂《林语堂语录》
9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9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9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96、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97、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9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99、出自《礼记·祭义篇》。孔子认为,父母完整地生下你的身体,你必须在死去的时候把完整的身体归返给父母,这才叫做孝。
10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101、首先是爱。天地万物之中,没有什么行为大得过人子尽孝;在所有孝行之中,没有什么比尊敬爱戴自己父母更大。父母生养子女,在爱中抚养子女成人,儿女爱父母应为出于天性一样合乎天理。
102、10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103、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