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
2、本诗:语言,干净利落。意象,前呼后应,环环相扣,无一落空。寓意,深刻多义,具有哲理。读来如饮烧酒,入口有劲,回味绵绵。
3、拟题以思为起兴,必让人想起“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又横加一“绝”本是文人骚客等慎用之至的字眼(体裁名“绝句”者除外),而所涉至深的“思绝”竟以五言二十字收稿,小至我国新闻中字越少事越大,大至武则天无字碑来分析。
4、先生在生前便虔诚的想象着他的读者,会跨越年龄,不分职业,而今天就有这样一位99后少年读者——徐子为(昵称:一个文静的小帅哥),13岁的时候读到先生的作品 ,在17岁的时候写下《如何评价木心?》,看看这些生猛而又不乏见解的文字,真的是后生可畏,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而岂止中国,全世界的希望都在这些后辈中。(木心诗歌)。
5、因此,他的表述有时会显得逻辑不够严谨(尤其是在讲学的时候),中间的因与果的层层关系,许多被省略了。诗歌和短句自不必说,即便长篇的散文,也常常如此,比如那篇意识流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思维就很跳跃,A与D之间的B与C的内容,木心常常省略了没有明说。如果要像学术性写作那样,为了逻辑上的严密,而将所有内容都一一讲清楚,这篇文章可能得写成一本书,那样就举重若重了,那是木心所不为的。(木心诗歌)。
6、渐老/渐如枯枝/晴空下/杈桠纤繁成晕/后面蓝天/其实就是死/晴着/蓝着/枯枝才清晰/远望迷迷蒙蒙/灰而起紫晕/一棵/冬之树/别的树上有鸟巢/黄丝带,断线风筝/我/没有/
7、喜而栖息,苟不因此地黄芦苦竹,其境过清,倦兴辄返,亦不顾麋鹿兴左,泰山前崩,行文时而精致如繁星芒烁熏风拂柳(《十八夜晴》),有时责斥意表声似闷雷临地洪波涌起(《黑海》),若夫临其《云雀叫了一整天:乙辑》一篇千里,不过三言两语,世界业经掌中微操,笔尖汇各地那城新址于一脉、汪洋恣肆,不等痴人解意,先生已拂袖而去,境界大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盛哉乎其诗!
8、文题很重要,入眼醒目,就胜人一筹。木心是命名高手,他出版的书,名皆富诗意:《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素履之往》等等;文章题目更不用讲了,本诗《肉体是一部圣经》即例子。亏他想得出,把最艳俗的肉体与最神圣的经书联系在一起,正应了钱钟书“而修辞则每反常规,破律乖度,……所谓‘不通’之‘通’”说。为什么肉体是一部圣经?这是全诗之旨,谜底读罢方知。
9、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视他的时间。
10、以前老话说,好锁抵不过三鞋底,因为以前的门锁不结实,也没有现在的防盗门等安全手段,实乃防君子不防小人,形式大于实用意义。扣上锁后,门里门外的双方就达成一种心灵契约,互相也就可以信任了。你不偷我,我不疑你。一个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1、木心的《从前慢》被改编成歌曲后,另有一些人知道了先生的名字。这首诗到底如何解读,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你可以说它是对爱情的追忆,歌颂,可以说是对旧时代的回顾眷恋,也可以说是对慢生活的怜惜,而文学的可爱之处就是,你我都有各自的观点,而正确答案呢,哪有什么正确答案,你看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的事,任何人干预不得。
12、十二月/十八夜晴/归途步行/望及整片天空/无数脉脉的星恍若/迢遥童年所识乃一度/今夕始见二度/想起爱情/亦岁阑灯影并步/于明衢于暗巷于市河长桥/相偎仰对繁星/惊悦嗫/唯赤诚之恋/燃烧而飞行/能与杳无神灵的宇宙作睥睨的是/吻/而消殒/而凡消殒/皆独自隳(hui)灭/
13、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
14、作为偷师先生的人之我恬不知耻的模仿剽窃过先生的题目词语句子结构格律等等不止一次,美其名曰变奏和代作复格,由是敬佩之余,实感在读诗时,大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势,正如先生美术作品鲜有工笔重彩、泼墨长卷、金碧山水,他的诗也总是在细节处动人,小处见大。
15、至由诗放大到整个人都无一丝功利性可言,纯为排遣、时为抒情、步履不均、且行且侃、抽毫进牍、每吟成韵,你无法在他的诗中找到绝对的规律和秩序,但那种淡淡的优越感弥散行间:
16、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17、有人说爱情是作家永恒的主题。我想也是,正常人都有青春期,动物发情还要叫几声,何况人哉。青年都有抒情的冲动,皆欲当诗人。可情诗并不好写,里尔克告诫初学者:“不要写爱情诗;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们是最难的;因为那里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从中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则需要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中国古典,从《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孔雀东南飞”,到李商隐的《无题》,到宋词、元曲,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再到曹侯的《石头记》,写爱情的精品数不胜数。白话新诗历史近百年,情诗泛滥,千首一腔,千人一面,佳作难得一见。
18、姑且遑断之诗人对思之物思之人的诉求倾向于与之同尘,也可能是蛰伏伺机华丽归来,亦或是只剩归程等宁舍身追思之意。
19、是的,木心的答案,常常很简单,但是诚实,符合实际。他的答案往往不是出于概念,而是源于自身的经验。比如有人问木心:“什么是通灵?”这是一个非常玄虚的问题,要说清楚并不容易。木心如何回答呢?他说:“窗外的鸟叫了,嘿,我觉得很好听,这就是通灵。”多好的答案,不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就将一个神秘的东西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回答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觉和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