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也有使动用法,课文中未出现,这里我们不讲),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龚自珍的代表作品)。
2、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己亥,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3、东君无情,一时间姹紫嫣红皆黯然失色。而春光却不顾人们的挽留和叹息,仍抛下满天白絮,径自离去,以至作者急得连声呼唤"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4、从诗词进入龚自珍是一种方便,但龚自珍的面目之丰富远非诗词一项可以穷尽。在当时,龚自珍就得到了一流学者如阮元、段玉裁、刘逢禄、李兆洛等人的推崇;他在算学、地理学、兵学、经学、方言、水利、农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程同文、徐星伯等专业大家们的认可。实际上,龚自珍是对近现代有过深刻影响的思想家。
5、创作需要灵感,灵感需要激发,激发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自然的……而对书法创作来说,文字内容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龚自珍的诗“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梁启超先生说他的阅读体会是“若受电然”。十多年前,我在《书法创作论》一书中谈到创作体会时也说:“诗能激发情感,变成创作意象,龚自珍的诗特别能激发人的感情,写起来很激动,风格往往很豪放,我特别喜欢写龚自珍的诗……”
6、因此,龚自珍于我、于今人是一个恰逢其时的桥梁,借助于他,我们能够抵达自己人生中曾经求而不得的境界,我们借以跟古人和世界对话。为什么要读龚自珍?为什么必须是龚自珍?答案当然唯唯否否,但龚自珍是众多必读的入门之一。我们借助于龚自珍以及其他古典作家,还能够回答自己跟古典和人类文明传统之间的关系。
7、我后来在不同场合谈论龚自珍,以至于朋友的一首“集龚”——“空山徙倚倦游身,亦狂亦侠亦温文。水深土厚词气重,无端哭泣字字真”——很多人误以为是我集的。当然,我对龚自珍的介绍不遗余力,在拙著历史人物笔记《中国男》中,开篇人物就是龚自珍;最近几年,在公号文章中也不时引用龚自珍;从我称引人物的频率看,龚自珍也许仅次于鲁迅、孔子、庄子。
8、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9、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10、主要作品:《己亥杂诗·其五》《漫感》《咏史》等。
11、诗人“高吟肺腑走风雷”为有江涛动地来。表明了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和过人胆识。
12、感谢 初岸文学 为爱知学者用户提供3本书作为礼物~
13、来稿一经采用,即致薄酬(每篇200元)。若自投稿日起一个月内不见本号采用,来稿可由投稿者自行处理。
14、 但是,龚自珍所主张的改革,只不过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改良,而这种改良又是企图凭借个人的力量或呼吁统治者来完成的,这种办法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他不能不感到力量的不足,不免流露出孤独和忧郁的情绪。
15、龚自珍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东城马坡巷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龚禔身,与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敬身曾任吏部员外郎,后任云南楚雄知府,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
16、 全文在结构上,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梅的病状和病因的阐述,含蓄地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对人们才能的摧残和精神的束缚。后一部分通过治疗病梅的经过和方法的记叙,隐晦地表达了作者治疗病态社会改革政治的决心和愿望。
17、主要作品:《所见》《马嵬》《湖上杂诗》等。
18、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19、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20、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21、他的启蒙学说振聋发聩,梁启超惊呼他为“思想界之放光芒者”。读他的著作,若受电击,受到了强大的刺激,进而被誉之为中国的卢梭。
22、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23、第风格是一种多样化的结构。风格的多样化取决于人的本质。佛教讲“无我”,强调“无常”,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非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受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的,都是各种因缘的暂时组合,这种无常的观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结构。人也如此,具体表现在生理上,人是大脑、躯体、四肢、五脏的组合,归根到底是各种细胞的组合,这种组合由于新陈代谢的作用,无时不刻不在死亡与新生的更替之中。从精神上说,人是各种信息的组合,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各样信息千变万化,纷至沓来,被人接受之后,所形成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24、以后,我告别文史研究,回到书法创作,大力提倡民间书法,强调变法创新,结果受到种种批评指责,苦恼的时候还是龚自珍的诗文给我不少力量。他的《纵难送曹生》说:“求三代之语言文章而欲知其法,适野无d,入城无相,津无导,朝无语……其志力之横以孤也。”“横以孤”三字真好!我将它刻了枚闲章,表示不怕孤独,耐得寂寞,“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并且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所写文章也曾截取龚自珍诗“一世人乐为乡愿,误指中行为狂狷”的下句作为标题。
25、那些在己亥年不读他的人可能是真的错过了。你们是否清楚,中国人生的有些年份已经在历史和现实的暗夜里脱颖而出,值得我们流连往复?
26、蜀冈一老抱哀弦,阅尽词场意惘然。绝似琵琶天宝后,江南重遇李龟年。
27、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28、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9、(八条屏局部)音宏,天女侍前后,遍召忠孝魂,座下赐卮酒。屈曲缭戾情,千义听吾剖。不到辨才天,安用哆吾口,其……
30、总之,人的本质无论生理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结构。因此字如其人的风格也绝非固定不变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结构。五代杨凝式的作品仅存三件,《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风格件件不同。明代祝允明的书风变化多端,被称为“无一同者”。
31、第一二句便是写得很有气势,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于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是很不满,所以在这两句中,他着力于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看法,也是告诉了了世人,一定要努力,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有所作为,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力量,才能够使得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现在的社会又没有任何的变化,这终究还是没有希望,同时也是一种悲哀。诗人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无奈,所以在这两句中写得极为悲愤。
32、 樊炳劭于呼和浩特2009
33、动词“以”主要用在“以……为”这种格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表示客观事实或实际作法,可以译作“用(拿)……作为……”。像课文中:
34、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既有“梅”的形象,也有人的影子,表面上是对梅的品评,实际上是对时政的议论,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从而使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35、 作者认为,世上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梅,作为一种植物,有它自己发育、生长的规律,或曲或直,或欹或正,或疏或密,都是由于它的属性和生长的环境决定的,应该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地成长,如果违背它的发展趋势去人为地制造曲直、欹正、疏密,就是对梅的本性的摧残和扼杀。社会上的事物,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才能,同自然界的梅一样,也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让他们健康地无拘无束地发展,而不应加以压抑和束缚。
36、正因为如此,当我准备创作一件大作品时,而且又在己亥年,自然就想到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且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才会越写越来劲,最后扩展到龚自珍的全部诗作。
37、美人清妙遗九州,独居云外之高楼。春来不学空房怨,但折梨花照暮愁。
38、纳兰性德 ,代表作品:《长相思》《蝶恋花》《浣溪沙》《虞美人》《画堂春》《梦江南》
39、这本书一共有63件作品,我把它们看作一件大作品。大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系列的,二是最具风格的——何谓风格,众说纷纭,我有我的理解。
40、赵翼,代表作品:《论诗》《野步》《赤壁》《山行杂诗》《后园居诗》
41、《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42、这是一首诗人用灵魂来表现的一阕"落花"的赞歌。全诗描写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笔力遒劲。作者运笔有如鬼斧神工,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丽而斑斓的色彩。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艺术手法,透过落花随风而逝、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的壮美景观,从而展示了诗人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一反传统对落花的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个人感情的尊重的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又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倔强精神。
43、龚自珍以立异高谈的"怪魁"形象见称当世,其骂座之言上关朝廷、下及冠盖,以至"动与世迕",无以自存。但在这样的表面之下,龚自珍其实怀着一颗极挚诚、极热切的赤子之心。于举世庸冗喑哑之中,能觅得一可以倾诉衷肠的知音人,他是不吝惜吐露自己难以压抑的欣喜和赞美的。此诗即可为证。
44、译文: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45、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46、纳兰性德,代表作品:《长相思》《蝶恋花》《浣溪沙》《虞美人》《画堂春》《梦江南》
47、起名告示:慈俭出典:(老子•道德经•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8、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朝最著名的诗人,而且他的作品往往气势磅礴,这首诗同样写得很大气,字里行间也是流露出了诗人的一片爱国之情,尽管通篇只有那么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但是却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气势,读来也是令人赞叹不已,这样的作品,那也是最能够打动我们。诗人正是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关心国家,同时又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再融入了无限的温情,从而给予了人们无限的关怀。
49、综上所述,风格包括三重内容:多样化的结构、主次之分的形式和一以贯之的特点。多样化取决于人的本质,主次之分取决于人的学养,一以贯之取决于人的气质。三者之中,多样化是根本,多样化与主次之分的关系是多与一的关系,多样化与一以贯之的关系是变与常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辩证的,统一的,把这三重内容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的风格,就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50、沃兴华先生又发来即将出版的《沃兴华书龚自珍诗选》作品近40件,以飨读者。
51、这一组诗作于1826年,龚自珍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秋心三首》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痛苦与执着。
52、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5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像“以……病梅为业”中的“病梅”,就是“使梅成病态”的意思。
54、研究古文字学,大量接触甲骨文、金文和各种石刻文字,使我的审美取向从帖学向碑学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又是《己亥杂诗》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术此权舆。”“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后来,我在写《中国书法史》时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核心思想是“尊魏卑唐”,其源头来自龚自珍的这两首诗。清末民初有学者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书法也是。
55、(2)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56、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催客去,去如水。
57、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
58、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以:于、在。)
59、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60、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61、这种一以贯之的特点取决于人的气质。宋儒朱熹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的化生,人也如此,禀气而生。“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所谓的偏,“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则尽见之,若在蔀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见有不见”。结果“气禀之殊,其类不一”,造成千差万别的气质。这种气质与生俱来,而且很难改变。“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然极难变化。”它们表现在多样化的风格中就成为一以贯之的特点。孙过庭《书谱》说:“质直者则劲挺不遒,刚狠者又屈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以名家书法为例,颜真卿书风无论怎样多变,《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等等,不变的是厚重博大的气质;米芾书风无论怎样多变,《蜀素帖》《苕溪诗》《研山铭》等等,不变的是跌宕奇肆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