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里的高俅,把林冲害的家破人亡,后来伙同蔡京等人,又把一干梁山好汉害的七零八落,我从小看《水浒》,觉得他是比蔡京等权奸更坏更可恶的最坏的人。但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特别有本事的人,他最优秀的本事就是“自用其才。”他的才能也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才能都是普通水准,不过就是吹拉弹唱会点,吃喝嫖赌精点,但有一点特别厉害,就是踢足球,在端王面前的一场精心贴心的足球技术表演秀,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限,为自己赢得了后半生的富贵尊荣。如果把汉代的人放在这一场景,大部分人的态度会是不屑为之的。(谭嗣同简介是哪个朝代的)。
2、“人主之患(毛病)在于信人。信人,则制(受制)于人”–––––很难让中国人讲信用,也很难让中国人信任别人。
3、“当年这个戊戌变法的时候,也是西方列强侵入我们国家,西方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我们中国来。大家很迷茫的时候,康有为就要探索一条路,你说这清王朝皇帝的金口玉言怎么能变呢?康有为说皇帝说的不行,那谁信呢?康有为他就要找个理论依据啊,找个根基啊!”——廖平的孙子廖宗元
4、忽然,窗外一阵凉风翻卷,只听得哗啦啦巨响,雨水倾盆般落下,平地顿起汪洋。
5、这段文字写的侠气张扬,笔势恢宏,较之金庸的武侠童话,更多了点现实担当的热血与硬度。如果仅仅是文字里的侠烈情怀,读者读了即便感动,也多半不会长久,因为未能知行合只是知而不行。但续范亭给人的大震动,在于他的践行,你看照片上的他,瘦骨清相,如魏晋名士,而神貌端严,静默坚毅,又很像《后汉书,d锢列传》中的人物。
6、对崞县人来说,刘定安这个名字显得异常低调,只是沉默而内敛的停留在续范亭先生的《湖山集》里,这跟我所理解的汉代人的风范和气质十分吻合。我展开想象,就看到在华山绝顶之上,刘定安与续范亭并肩而立,刘定安朗声长吟:“明朝携剑随君去。”声浪滚滚直上九霄,天上的明月将一派清辉洒落下来,天地间顿显光明。
7、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8、(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9、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附有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以及《潼关》。这四首诗歌看似毫无关联,却暗含玄机。刘禹锡是中唐诗人,李商隐是晚唐诗人,陆游是宋代诗人,谭嗣同则是清代诗人。时代在变化,但是季节没有变,都是秋天,只是其中蕴含的人类情感,并不相通。
10、(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1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探测臣子的意图,剥夺他的权势。主上使用杀伐大权,要象电闪雷鸣般迅速猛烈)–––––––臣民的性命不如狗,随时可能掉脑袋。朱元璋时,臣子上朝,都哭着与妻儿洒泪而别。
12、在《续范亭文集》中,关于刘定安的诗有两首,一首是《洛阳别定安》,写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六日。诗的注释里写道:“刘定安,山西崞县人,作者生前好友。一九三五年由西安相随作者至北京等地,后同赴南京。作者在中山陵忧国剖腹前后,一直相救相伴。洛阳分手后,刘赴太原,后往晋察冀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在农业部工作,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一首写于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只有四句,却十分感人,抄录于下:
13、徐悲鸿有句名言这样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傲骨铮铮,但又恂恂渊雅,静默如田横腰间悬挂的黑色长剑。
14、所以,历史上的豪杰和侠客并没出现多少,人们也就很难指望得到。于是,人们就喜欢在书本里找寻,古代人们就看看《水浒传》,今人就看看金庸小说,看书一时爽歪歪,放眼四周又一片荒凉,也就是做做美梦罢了。
15、对于“田横五百士”的事迹,徐悲鸿肯定确信无疑,因为他本人便充满了侠义精神,傅作义召开会议,邀请一大群名流学者列坐其次,讨论北平是战是和,其时形势非常,众皆谔谔不敢言,只有徐悲鸿慨然出语,力陈和平解决之利于家国,力劝傅作义顾全大局顺应民意。那一刻,他与画中的田横,精神何其相契。
16、“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七术是;第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第有罪必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第对有功者赏赐讲信用,尊贤使能,第逐一听取臣子的主张,然后责求他们的功效,第用不确切的诏书诡诈地指使臣下,看他们是否忠诚,第明知故问,以考察臣下是否说真话,第故意颠倒着说、反过来做,以刺探臣下的实情。这七种方术,是君主经常用到的)––––––韩非子有“御臣七术”、“五术”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参见《韩非子》),他可谓为统治者呕心沥血,竭尽了心智,可惜,统治者只用其术,不用其人,甚至杀害其人。
17、(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18、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19、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在71岁时,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明朝已经覆灭了四十七年,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20、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21、 陈家耀(1865~1903),赤坎陈屋港人。抗法英雄。 清朝同治四年(1865),陈家耀生于赤坎陈屋港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务农,爱好武术,武功过硬,身材高大、体力过人,性格强悍,为人仗义,在村中很受敬重。村内发生是非争执,村民有忧遇难,都喜欢找他解决。 履历 1898年4月,法军强……
22、抗战胜利后,政府缉拿汉奸,胡兰成化名藏匿乡间,闲来写信跟梁漱溟论学,说学之所由成,是先求己之能止于至善,又说体察上天之意,好像要使中国直接产生一个新的汉朝。这些看法,让梁漱溟大为激赏。客观的看,胡兰成的智略与颖悟,确实远超凡庸,他几乎是纯任自己的直觉,便能明白许多事情,后来的出兵援朝,就很像霍去病和陈汤带领汉军出击。
23、孔子周游列国,众弟子追随左右,不畏斧钺之险,不避颠沛之苦,何因?心相契也。精神的强大感召,能使千人万人,如同一人。
24、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25、汉朝天下已定,田横眼看自己已无力去争锋,率五百部属遁居海岛,刘邦不放心,召他进京就近安顿,然而田横傲骨,手下五百士也傲,都选择舍生从义。这一题材正好契合了徐悲鸿沉默悲郁的内心世界,能够让他在艰危时世里寄托自己的怀抱。在画中,徐悲鸿特意把自己画在了画面左侧,把妻子儿子画在了画面中间,这一行为本身便极富象征意义,我一直觉得这是他在用绘画语言撰写而成的《徐氏家训》。这样的家训,当可青史流传。
26、“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违法而专权);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抢功而代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放弃法律)而不禁,此之谓明法”––––––韩非子为统治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提供对付大臣的招数,最后自己也覆灭其中。
27、天资平平,记忆力较差的廖平最后又如何能成为一代闻名海外的经学大师呢?
28、(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29、王闿运到底只是个纯粹的文人,平生抱负虽大,也只局限在自己的江湖里,这是一个专为自己构建的封闭的独立自圆的系统,凡与这个系统不谐的,都统统屏蔽掉。这样的世界完善是完善,但却难以和曾国藩的世界相交接,曾国藩心里装满的各种各样的忧虑,王闿运恐怕不大能够理解。
30、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兴宁人氏。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
31、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32、“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君臣之间一天有上百次冲突)”––––––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33、(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34、(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35、一些朝中大臣,甚至搬出慈禧来和光绪对抗,这让光绪等人的变法变得困难重重,于是有人就怂恿光绪,除掉慈禧,将权力都揽在自己手中,这样推行变法,就没有人敢反对了。
36、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后掌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他一生坎坷,屡遭诬低、夹击,甚至革职查办,先后历经八次打击,但他总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潜心著述,从不停笔。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拟亲赴成都,不料走到乐山,忽发大病,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
37、《今古学考》共二卷。廖平早年受学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尤重《春秋》,主张分今文古文。初持今文为孔子所创,古文为周公所创之说,即所谓“今古”。不久改变其说,撰《知圣篇》、《辟刘篇》,主张今文是孔子的真学,古文是西汉刘欲所伪造,即所谓“尊今抑古”,此书也是这一时期所作,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
38、可能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位闻名海内外的经学大师,儿时却天资平平,记忆力差,每当背课之时,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
39、万一清官也没了呢?人们就开始渴望侠客豪杰,最好这个豪杰来无影去无踪,在自己蒙受冤屈,他们马上能神出鬼没的出现,直接把欺负自己的人给剁成肉泥,然后又消失不见,对自己既安全又保险,也没有什么风险。
40、如果这个皇帝是昏君,整天不管国家大事,躲在深宫里沉醉女色,或者修炼仙丹啥的,那就指望不上了。
41、(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42、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的父亲是湖北巡抚谭继洵。谭嗣同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特别严重的时候。清朝从乾隆时期起,就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将内部和外部隔绝了起来,这导致清廷从制度、思想、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西方各国,而英、法、德等西方列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又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国门。
4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44、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45、”慈禧太后说的是祖宗之制不可变,当然你不变就没有办法,那你就只有永远落后。廖先生的学术就是说孔子有改制考,孔子说的能够改制,古代的先贤有这个改制,这也符合我们现在的科学,后来光绪皇帝就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这样就有了一个戊戌变法。“——井研老年书画协会荣誉院长雷定基
46、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47、徐悲鸿和刘海粟,只需要各行其道,在各自的“志”和“量”里,做出最好的自己就行了。确实没有什么好争的!
48、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历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49、睁开眼,见眼前有笔有纸,白纸如雪,毛锥似剑,作为一个资深的美术专业人员,对此清景,岂可无画!便提起笔来,在纸上随意勾勒起来。过了一阵子,几个磊磊落落的水墨人物便现在纸上,他们分别是,王闿运,齐白石,徐悲鸿,续范亭,梁漱溟。自己看着这几个风神凛冽的人物,不由顿感欣然,看着看着,那些人仿佛穿过历史的烟云,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
50、大家只好开始渴望出现刚正不阿的清官,你看看被中国歌颂了几百上千年的包拯、海瑞,就是人们在心理层面渴望清官最直接的表现。
51、他的“仁学”就是阐述“以心渡一切苦恼众生”的问题。首先他把精神本体“仁”——“心”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并且强调“通”(即平等)是“仁”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属”,这同以太能传光、电、磁的作用是一样的。他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借用“以太”而展开的。他说“以太”是一种目不得而色,耳方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的东西。宇宙由它所立,所生,“众生”由它所出。
52、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53、“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己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把百姓看作“不可用”之“婴儿”,所以,不必“得民之心”,这说出了历史的真相。朱元璋何曾忌惮过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是对的,但失民心者不一定失天下(民主社会另当别论)。
54、携剑而去,只换的看山而回,我仿佛看到一个青衫磊落的侠士郁郁独行于千山,狂野高歌。
55、“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战战兢兢地办事)–––––––中国古代,患官场精神病的人肯定很多。
56、吴玥,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青春语文王君名师工作室成员。佛山市科研组中心成员,教学八年,大循环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57、良心这东西,每个人都有,但在生死关头,说没就会没的。人在即将饿死的时候,会将同胞的肉拿来分而食之。人在自己有了活路的时候,会将同胞的血蘸着吃馒头,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历史上还少吗?
58、那么谭嗣同真的是维新派吗?我个人的看法即是也不是。谭嗣同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迷茫者,救国救民的志向不会改变,但到底用什么手段却很迷茫。在维新派里他是激进分子,曾经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向学生发放。这样宣扬民族意识的书籍,是革命派才会主动传播的。但他又不是纯粹的革命派,1898年光绪诏其入京,他也欣然前往,不符合革命派推翻重建的特征。
59、(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60、“凡白昼不能解决之疑案,一思多能省悟,予平生著书,实得力于此”
61、(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62、苏东坡有篇《贾谊论》,批评贾谊:“不能自用其才”,“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贾谊有知,一定懒得理他。东坡虽聪明仁智,但时代氛围所限,两个时代的人确实不怎么好沟通。高俅倒是很善于自用其才,但这样的自用其才显然不在贾谊的做人底线之上。
63、(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64、“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所以,让群臣陈述其言,按照其言让他办事,然后按照其事责成其成功。如果大臣功效卓著,言行一致,就对他赏赐;如果功效甚微,言行不就对他诛罚)––––––韩非子要求臣子言行一致,这对当今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
65、谭嗣同好谈兵法,善于剑术,作风血性义气,敬重草莽英雄,平素喜欢结交豪侠。
66、然而,经验告诉我,看上去再美好再梦幻的童话,都应该会有现实的生活来源,我相信金庸定有来源,只是我不知道罢了。实际上,类似华山论剑这样充满大侠精神的聚会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
67、(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68、(太师)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69、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70、(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71、有书君认为,这可以从谭嗣同的个性、抱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探讨一番。
72、在1889年,廖先生在北京参加会试,然后应老师张之洞之邀到广州的时候,他就在广州见了康有为,见了两次,第一次是康有为见他,第二次是他见康有为。
73、对一个画者来说,绘画内容的选择一定与他的生活境界相契合,齐白石画草间虫鸣村童牧归,既热闹又生动,有田园的悠然之趣,让人觉得喜乐隽永,生命绵长,在他的《岁朝图》前,你仿佛能看到瑞彩千条自空落下。齐白石具备在心中屏蔽与此相忤的外部世界的非凡能力,或者说,他压根就不会去注意什么“火轮船”之类的事情,所以他可以时时保持平静而清纯的内心世界。对纯粹的艺术而言,这是很适宜也很重要的能力,但这是徐悲鸿所很难做到的,这也便是他的人生宿命,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一定会选择绘制这样的画——《田横五百士》。
74、(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75、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76、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77、(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78、那如果想为大众说话,自己又不是皇帝、也不是清官、更不想做侠客豪杰,却一心想为大众说话该怎么办呢?你还别说,这个社会偏偏就有这样的人。
7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0、1877年,他拜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开始周游四方,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的思想更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81、康熙三十一年,王夫之死于湘西草堂,死前他已经给自己撰写了墓志铭:“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
82、1889年,廖平把《知圣篇》与《辟刘篇》带到广州给正任职于湖广总督的恩师张之洞。张之洞严厉指责廖平攻击《周礼》,并称:“如不能自改,必将用兵”。”
83、“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儒家、道家都主张回到旧时,不变法统,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只是中国二千年才出这么几个改革家,难怪国家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了。
84、(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