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杨绛作品)。
2、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3、著名作家周国平评论:“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4、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作品)。
5、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会发现自己的眼里常含泪水,而这不光是因为感动,还有领悟与沧桑。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书中的文字是洗尽铅华的,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怨而不怒,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了大概,时而幸福,时而温暖,时而平淡!最后的“只剩下了我一个”,那种深到骨血中的孤独钝痛,让人动容。
6、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7、1965年1月中旬《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8、《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1911—2016)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
9、在评价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时,杨绛专门阐述了小说中这种拉开“时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居高临下”效果的意义:“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10、 ”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于是便 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杨绛
11、2005年出版书籍《一本书和一个世界》。(4)
12、杨绛作品的魅力显然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于慈江在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又报考了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富仁教授。他以杨绛作为研究对象,在《杨绛,走在小说边上》这部被称为“学界首部杨绛研究专著”的著述中,努力拉开与时兴的、八股式论说的距离,触及“隐身衣”、边缘人等话题,讨论当代作家的生活位置和写作态度。
13、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4、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15、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
16、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17、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18、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 杨绛
19、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20、|杨绛生前珍贵录音、影像。2001年,90岁的杨绛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为母校清华大学捐赠扶贫奖学金,面对镜头,一向低调的她说:“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跟钱瑗在钱锺书的病床前边,一起商量好了一件事,将来我们要是有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
21、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22、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3、“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钟书曾写给杨绛的“赠语”。
24、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 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 《将饮茶》
25、倍根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26、内容简介: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27、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28、1997年5月写下了《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在《十月》杂志第5期发表;8月8日写下《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
29、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 《将饮茶》
30、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31、 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 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杨绛 《干校六记》
32、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3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34、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35、1959年发表研究萨克雷(W.M.Thackeray)的论文《论〈名利场〉》。
36、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37、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38、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39、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40、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41、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42、5:2007年,时年97岁,出版散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43、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她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44、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45、1987年散文集《将饮茶》由三联书店出版。
4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47、题名:《一本书和一个世界:翻译家笔谈世界文学名著“到中国”》
48、1980年5月发表论文《事实—故事—真实》。
49、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50、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扩展资料: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51、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2、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53、翻译代表作:《堂吉诃德》。(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54、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55、 钱钟书是清华著名的才子,书生意气,而杨绛也是名门闺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其间,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结晶——女儿钱瑗降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绛与丈夫选择了回国,辗转任教北大、清华等高校,同时从事文学研究。
56、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57、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8、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59、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
60、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61、 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 《将饮茶》
62、1983年《喜剧二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63、“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64、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65、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 《我们仨》
66、内容简介:本书集中展现了文学翻译家结合自己翻译的一本外国文学名著,谈翻译过程中的感悟、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或再版后的补正以及独到见解。读者能够在翻译家睿智和深刻的思想背后,看到翻译家语言文字转换的才能和卓越的风格。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名著有不同的阐释,但是任何时候读者都能在文学名著中感受到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在他们的笔下,每一本的诞生都令人亲近。
67、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也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68、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69、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70、《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71、杨绛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所谓“身处卑微”、与主流保持距离、在乎天真自然、注重鲜活的个体体验的人生与写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