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社长张静怡同学说:“这个观赏机会着实难得,赞叹于艺术家对声音情感的把控,到最后现场齐声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感到文字灵魂的颤动由心而发!”
2、在解读完诗歌之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普希金为什么被称作是俄国诗歌的太阳?这个问题是难点,也是让课堂内容提升一个层次的重要一环,虽然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可以成为硕士生、博士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我们初一的学生如何回答得了这个问题,这可能也是很多听课老师想要问的问题,但是我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能够很专业地、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想让他们学完这首诗之后能够说出一两点,形成一点初步的印象,带着这点印象再去读普希金其他的哲理诗,可能这种印象会越来越深。如果我的课堂,我的引导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普希金或者说普希金的诗甚至是爱上读外国诗歌,那么我就功德无量了。
3、。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普希金简介ppt)。
4、 清新流畅 豁达开阔
5、 为了更好地欣赏朗诵会,社团老师和同学们早早地做足了准备,根据老师的布置,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普希金及其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自己动手做成了PPT,将自己的理解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还朗诵了自己最喜欢的普希金诗作。
6、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7、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8、但是有一种技能,却不太容易通过简单、直接的方法习得,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培养感性认识才能获得,那就是审美力。
9、关于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多样情境化朗读,引领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体验中走进诗歌,触摸诗人的思想感情。写诗环节引导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思考面对生活的“欺骗”,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0、 劝告说理 忧郁 向往
11、生活欺骗了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如何理解“欺骗”一词?
12、提示: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13、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
14、 虽然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欣赏音乐会,但整个过程中大家安静专注,表现地文雅大方,充分表现了我们蠡中学子的素养。
15、C.“未选择的路”就是没有人选的路,也就是指一条并不存在的路。
16、解析通读全诗,会发现下节的“将会过去”与这句的“将会来临”相照应。
17、比如在德国或者之前的普鲁士,或是神圣罗马帝国,上流社会也好说法语,对自己的母语德语很不屑,甚至莫扎特开始用德语创作歌剧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18、(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19、 结尾“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是什么意思?回顾自己的生活,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20、放在当时的俄罗斯,法国女教师特别抢手,因为时俄国贵族都说法语,只有农奴和下等人说俄语,贵族开会时第一语言是法语,有时候是先用法语讲一遍,再用俄语翻译一遍。所以,库图佐夫开会,在公共场合说的是法语。莫斯科总督戈利岑因为自己不擅长讲俄语,如果谁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便能得到他的器重。大部分贵族从骨子里鄙视自己的母语,认为母语俄语只配用来同下等人和农奴打交道。甚至俄罗斯的交际花要想融入上流社会,也必须有法国留学或者“工作”经历,上点档次的妓女都用法语接客。是普希金的俄文创作让俄国文学开始找回自信。
21、总的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知清晰,有3/4的学生对此非常清楚,剩余1/4的学生对此较为模糊。课堂中以作业展示(如诗歌仿写)证明了目标的达成。课堂进程中有90%的同学能够达成目标,10%的同学因在后10分钟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完成部分学习任务。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环节是创作诗歌环节,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感触更多。整节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没有学生不喜欢的环节。
22、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
2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24、《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内容简介:我们为什么会浪费丰盛晚宴中的精致食物,却对一张优惠餐券念念不忘?在做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本书中,作者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这正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
25、《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讲的是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是世界上较古老的美术馆之也是收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著名美术馆之它收藏了数千幅从中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画家作品,可谓名画云集。
26、关于教学机智。(1)备课充分,设计无明显调整。(2)非语言行为有微笑、鼓掌,学生写作时教师沉默,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7、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28、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9、(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过去了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0、(1)心儿永远 (A.渴望 B.向往 C.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31、关于如何听课记笔记老师讲了很多,我也想了很多。翻开我的笔记本,却总能看到我记笔记“虎头蛇尾”或是听课“心不在焉”的“蛛丝马迹”。第一次听到老师明明确确的告诉我们说上课到底应该听什么,眼前的路突然间清晰了很多。也终于明白去找寻老师上课时的思考方法,探寻背后的实质的重要性。关于记笔记,较有启发的是关于内容质疑的习惯。之前习惯了机械的去“接受”知识,浑然不知“反对、质疑”的好处。日后,我也会在不断的挫折中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2、生活这样抽象的概念真的会欺骗吗?或者说生活有所谓真相吗?我想不是的吧,前面步步高升不代表后面也会步步高升,或许这一次挫折本就是逃不掉的“真相”,那个一直高升的只是脑海里的真相而已,那这种行为不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安慰,自欺欺人吗。后来我问了我的父母,我问他们有没有被生活欺骗过,他们相继看了我一眼,最后爸爸半开玩笑的说我一直在骗他们啊。我突然觉得这里的生活可能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的人存在在那里就是你的全部生活,ta就是你生命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假如ta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可能把这样具象化的人比做生活,就是普希金内心的温柔对于ta的温柔和浪漫。而写给一个6岁的女孩子,我想这个假如能解释,假如以后你遇到了你的“生活”,当ta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是一个26岁的过来人对于稚嫩的孩子的劝告和警示。
33、《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