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第73页)
2、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给教师的建议》第316页)
3、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4、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5、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6、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7、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8、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给教师的建议》第75页)
9、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
10、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化趋势日趋严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文化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校作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需要具有超越功利的境界,优秀教师群体的自尊清高就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限,守望精神的超越境界,甘于清贫,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11、我当时就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在那次会议上,我先是在小组会上发言,后来被推举到大会发言,我有一大段内容就是讲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会后,《教育研究》的一位编辑拿走了我的稿子,分两期进行发表。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马卡连柯等走的是一条道路,即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教育发展。后来《浙江教育》(小学版)约我写了几篇文章,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我也在《小学德育》等杂志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后来,因为高校教育史专业缺教材,我所撰写的教材内容都涉及到苏霍姆林斯基。
12、苏霍姆林斯基十分看重并强调他的实践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理论应来源于“学校”这一“自然实验室”,强调通过长期的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与各方面工作不相割裂的“自然实验”方式,得到稳定而可靠的结论、“因果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所形成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基于“自然实验室”的研究,他的许多结论都有充分实践依据、数据、证据的支持。他在许多著作和论文中都鲜明地表达了教育学理论所应具有、追求的充分的实践品质。
13、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14、据孙孔懿先生统计,在他的中文版著作中“信念”一词出现了1567次之多,时时可见“我深信”“我坚信”等提示语开头的论述,也经常运用“我不相信”“我就不相信”等词汇。这让我想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等著作中,也反复使用“我相信”“我确信”“有理由相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等表述。理查德·道金斯在《上帝的谬误》一书中,谈到当今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宏观研究时,明确提出“人居原理”的命题。说到底人只能以人的立场、人的视角、人的思维、人的方式去研究这个大千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如果说连自然科学都必须依据“人居原理”,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复杂性极高、多学科相融的教育学,更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是教育理论“科学”品质的应有内涵:在这里,人文性、情感性、价值性不是减弱和冲淡了科学性,而恰恰是增强和提升了科学性。
15、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16、瓦根因舍:《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能举一反三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17、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阅读内在动机的激发。他认为真正的阅读,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没有这种阅读,则人就有陷入精神空虚的危险。"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去得分,而是因为它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书籍的作用,不会阅读,他就会失去很多的乐趣。
18、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还是比较熟悉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时间也比较长。苏霍姆林斯基确实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写的东西很多,很容易理解。
19、教师的素质是年轻人的精神支柱:年轻人的道德面貌、行为以及对待善恶的态度是由他们的精神支柱所决定的,而这种精神支柱牢固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思想是否丰富和他对我们生活的真理是否忠诚。
20、(1)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他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第二之分。他说:“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他强调道德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强调课外与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是办不到的,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学习制度,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使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升学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比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成了推动他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时,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也成为教育者。
22、 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坚强信念和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时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教育,就是迫使人去思考自己。
23、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24、《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写作的短文,文章题目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
25、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所以当我读到闫老师写的《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内心也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教学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真正的人,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引以自豪的事。《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终于正式放假了。在初放假的这几天里,我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26、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很多,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27、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28、能给儿童以愉快,教学不应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容易;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在德育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通过集体、劳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教育。不同的是,他比马卡连柯更重视集体中的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他指出,集体要为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教育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和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因素,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29、谦虚,被人们称为一切美德的桂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10页)
30、相信人,不光是孩子,当然孩子也是人。当时我还看了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早些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比较多,但没有把学生的地位放在重要位置。
31、 进行教育性谈话,最终是要唤起学生个人对周围世界,并首先对自己产生源源不断的想法。你越是用崇高的思想—人对人的忠诚、富于同情心与热枕感染学生,你就越能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检查。
32、 只有在你理解和体会到儿童对你的无限信任,以及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无力自卫状态,并在这种信任与无力自卫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对孩子的权威时,你才有资格做一名导师与教育者。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正是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而这一点则是教师对学生所拥有的明智的权威的核心。
33、(单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手中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又不十分安全的工具是( )
34、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4这个寒假,我在学校提供给每位老师的阅读书中,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闫老师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影响所完成的一部书,看过此书后,觉得受益匪浅。其中,对《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35、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第10页)
36、 请记住,为人们的幸福而从事集体劳动,就是真正思想教育的初步。
37、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88页)
38、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给教师的建议》第77页)
39、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帕夫雷什中学》第263页)
40、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1、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很大,不仅是教育理论界,而且广大教师对他的教育思想都很感兴趣。他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教育家。所以,我们确实要借这个机会好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
42、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43、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
44、我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从2005年正式开始,到今年是第13个年头,可谓“13年磨双剑”。我想说的是,我将生命中最后一段黄金时间献给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值。有朋友听说我花十几年时间从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总是称赞我的吃苦精神和坚持精神。其实,我倒没有怎么感到辛苦和需要坚持。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在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相处的日子里,我沐浴着他的精神与思想光辉,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
45、科学的发展,国民道德的进步以及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取决于学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89页)
46、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有价值,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价值的教育名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带给你们启发与帮助。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4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他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48、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543页)
49、人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巨大的财富。(《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662页)
50、人最大的胜利就是能战胜自己。(《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25页)
51、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52、本文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7课(由晓澄朗读)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选自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53、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曾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等。
54、我们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读完书后首先进行封面设计。这就是闫学老师说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书里说每个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发展自己的智慧。这种劳动是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有思想,又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有手和大脑共同参与、配合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催化与唤醒作用。动手设计图书封面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两年对低年级的孩子观察,我发现,确实有些喜爱这种训练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浓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设计的封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协调,特别是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的孩子,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
55、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56、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57、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动态》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资料》开始对外国教育进行介绍。我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分给我的任务是研究苏联教育。一次参加会议需要介绍苏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情况,我读了一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58、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27页)
59、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60、要善于把永恒的美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我认为有巨大教育意义的一点,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唤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很大的秘密。第一批春天花朵的开放,幼芽的萌发,第一批嫩草破土,第一只蝴蝶飞舞,第一声蛙叫,第一只春燕飞来,第一声春雷,麻雀第一次春浴,这一切我都当做永恒生命的美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受到这种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创造美的欲望就越强烈。
61、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的事业,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是教师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之间充分地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教师文化应该具有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特征,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品质。
62、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63、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感悟越深刻,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
64、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2页)
65、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75页)
66、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给教师的建议》第129页)
67、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
6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有:(1)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和“活动中心”;(2)学校即社会;(3)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