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2、现在意义来说,男主就是个十足“渣男”,放弃家庭、稳定事业。选择了“月亮”的他,也一样面临更多困境,自我的精神折磨,生活的窘迫……
3、他父亲替他遗憾地随口说道:“你可能早就想说这句话了。现在这么说可就完全不合适了。”
4、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巴的父亲,原来的防火局三把手,被解除了职务,而他们家所有的朋友和仇人也全来了,统统和他们解除了关系。他的父亲为了得到城堡的宽恕,踏上了不归的“上访”路,他等在城堡老爷们可能经过的路口,请求他们的宽恕。这种在冰天雪地里的等待坚持了三年,直到与他的妻子一起患上严重的风湿生活不能自理。 就因为阿玛丽亚对做城堡老爷情人的这一拒绝行为,他们家从此遭到了全村所有人的鄙视和敌对。而 “在弗丽达跟克拉姆之间,抛开最后的结果不谈,一些最初的情况是同阿玛丽亚跟索尔蒂尼之间的情况非常相似的”,“克拉姆以粗野出名”“克拉姆是凌驾女人之上的暴君”。这结果真是大不同。做了这些城堡老爷情人的婊子受人尊重,维护着自己人格尊严的纯洁姑娘却连累全家人跟着遭殃。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怎样的官员,怎样的人民啊!
5、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欣然接受他的种种规则,由外而内地走近他的戏剧,由表及里地理解他的小说。
6、她在他的亲吻下尽管气喘吁吁,却还说道:“不管怎样,我总觉得挺生气的。”这时,他真的认为,如果他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他的朋友,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为什么说年轻不读卡夫卡)。
7、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8、但作为一个还算负责任的文学教授,我必须让我的学生知道卡夫卡。因为这个谈不上成功也不特别令人喜欢的人会教他们用一种全新的他们自己不可能具备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打量周围的人生。
9、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月亮和六便士》
10、但是等到父亲刚在床上躺好时,看来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老人自己盖上被子,还把被子盖过了肩膀,他用并非不亲切的眼光仰望着格奥尔格。
11、03《审判》比《城堡》写得要早一些,讲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也不知道犯的什么罪,就这么被审判,最后被处死了。《审判》同样有很多的隐喻,这部小说审判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灵魂。
12、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13、除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个性中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否定的勇气,和敢于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也值得每个人学习。(为什么说年轻不读卡夫卡)。
14、书中两条线索并行,一条线索就是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并逐渐成长的经历。田村卡夫卡为了挣脱父亲的冷酷与诅咒,毅然决然地在十五岁生日离家出走。他试图去另外一个地方来摆脱父亲的诅咒,但那些诅咒如同宿命般还是发生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他努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安身之地便是图书馆。“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的这句话也是书中十五岁少年的写照。但他也曾试图拒绝现实、逃离到“森林”,来追求精神成长。不过最终也接受了“母亲”的劝告,直面现实、融入社会、承担起责任。
15、这些都记录在他40岁的成名作《人生的枷锁》里。
16、《判决》以一个年轻的商人在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悠然自得地给朋友写信开篇,让读者误以为会有一个轻松的故事发生。然而事实却是,这个故事最是让人不寒而栗。儿子原本那么敬重、爱戴父亲,那爱戴犹如亚伯拉罕对上帝的爱;然而转瞬之间父子俩剑拔弩张,如临死敌。儿子既要维系着表面上的恭谨,又不可遏制地冒出愤恨的念头,两人的心理战让人窥探到一个父子关系的深渊。父亲突然的死亡判决更是让人瞪大眼睛,跌掉下巴。联系着卡夫卡的《致父亲》,很自然会联想到这是卡夫卡对父亲、对父权的控诉。然而卡夫卡宇宙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含混神秘特质带来的多解义性,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重读这个故事,读者读到的将是一个自我审判的卡夫卡:《判决》是一个将熟未熟的年轻人站在成人世界门口的犹豫踟蹰,是卡夫卡对这种犹豫不决的自我审判。当然,从不同角度还能够读到更丰富的涵义。
17、老陀的东西最大特点在准确、完整,在写实主义的美学视野中,已入完美的境界,后来者只能最大化地接近老陀,只能靠地方色彩、个人特色来求不同,则小说之路顿显狭窄。
18、两杯咖啡钱,就能收获一套名人大家们都反复读,值得读一辈子的好书。
19、美国充满无限可能的魔幻国家,欧洲越来越变成无比狭隘的国度。
20、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21、年轻人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思考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人生的枷锁》清楚生活给予的幸福和枷锁,便不再畏惧,勇敢去面对生活的本质;
22、就像她的人物一样,他们坐在树上,“想要离大地的喧嚣远一点儿,使自己冷静下来,以便作出某些决定。”(新世纪爱情故事)
23、这时候有毛姆陪你,关于人性、爱情、友情、梦想、欲望……..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你想要的。而后半生,你可以沿着自己的心,专心去做、专心去感受。
24、漂亮的设计,放在书架上也自成风景哦 实拍图▼
25、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26、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27、 如果他真的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回归祖国,而在国内又感到抑郁──当然不是故意这样,而是由于事实所造成的──,既不能和朋友相处,又不能没有他们,他会抱愧终日,而且当真觉得不再有自己的祖国和朋友了,那倒不如听凭他继续留在外国,岂不更好吗?考虑到这些情况,怎能设想他回来后一定会前程似锦呢? 存在与反思判决鉴于这些原因,如果还想要和他继续保持通信联系的话,就不能像对一个即便是远在天涯的熟人那样毫无顾忌地把什么话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这位朋友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国了,他的解释完全是敷衍文章,说是俄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容不得一个小商人离开,哪怕是短暂的几天都不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成百上千的俄国人却安闲地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恰恰对于格奥尔格自己来说,在这三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格奥尔格的母亲去世──那是大约两年前的事,从那时起,他就和父亲一起生活──,他这位朋友可能得悉了噩耗,在一封来信中表示了哀悼,但是毫不动情,其原因只能是,对这种不幸事件的悲痛是身居异国的人所完全无法想象的。不过格奥尔格从那时起,以全副精力从事他的商业以及所有别的事情。也许是他的母亲在世时,他的父亲在经营上独断独行,阻碍了他真正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也许是他的母亲过世后,他的父亲虽然还在商行里工作,但已经比较淡泊,不再事必躬亲;也许是鸿运高照,意外侥幸──很可能就是如此──,不管怎么说,这两年来商行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了一倍,营业额增加了五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 可是格奥尔格的这位朋友对这种变化却一无所知。先前,最后一次也许就在那封吊唁信里,他曾劝说格奥尔格移居俄国,并且详述了格奥尔格家若在彼得堡设分号,前景将如何如何。他所列的数字同格奥尔格现在所经营的范围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格奥尔格一直不愿意把自己商业上的成就写信告诉这位朋友,假如他现在再回过头来告诉他,那当真会令人惊讶的。 所以格奥尔格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始终仅限于写些无关紧要的、一如人们在安闲的星期天独自遐想时,杂乱地堆积在记忆中的琐事。他所希望的只是不要打扰他的朋友,让他保持自己在出国后的长时期里所形成的对于故乡的看法,并以此来安慰自己。于是发生了这样的情形,格奥尔格在三封隔开相当长时间的信中,接连三次把一个无关紧要的男人和一个同样无关紧要的女人订婚的事告诉了他的朋友,结果完全违背了格奥尔格的意图,这位朋友竟开始对这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兴趣。 格奥尔格却宁可在信中同他谈这类事情,而不愿承认他自己在一个月前已经同一位富家小姐名叫弗丽达·勃兰登菲尔德的订了婚。他常常和未婚妻谈起这位朋友,以及他们在通信中这种特殊的情形。
28、这爱讲故事的毒舌老头,靠一根笔,戳中无数人内心。
29、事实仍然是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
30、“父亲,你知道,我一开始并不想把订婚的事告诉他。这主要是考虑到他的情况,并不是由于别的原因。你自己也知道,他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我寻思,他也会从别处获悉我订婚的消息──这我可无法阻止──,虽然他离群索居,几乎没有这种可能,但是他反正绝不会从我自己这里知道这件事情。”
31、一九八六年秋,我在北大中文系刚开始读三年级。北大首届北大艺术节轰轰烈烈登场。因为声称是民间办的,所以很受北大学生的捧场。组织者请来北岛顾城多多跟学生谈诗歌,结果诗人们差点跟带点儿挑衅的学生们打起来。记得还有几部探索创新的电影展映以及和导演演员见面之类的活动。但那次艺术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文学杂志《中国》事件。那本杂志据说是在丁玲的关照下,由当时在作协工作的作家牛汉主持的。这两位深受文字狱之苦的前辈希望以他们已经佝偻的身躯,为文学青年们撑起让他们逃出去的铁闸门。《中国》专门刊载“探索”“实验”类的文学作品。于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各种压力下被迫停刊。停刊就发生在艺术节期间。于是北大的文艺青年们就发起各种呐喊和声援,包括纷纷去买《中国》的各期剩余杂志。
32、三是,卡夫卡的文字完全摒弃了“美文”写法,句子是干巴巴而又絮絮叨叨的,绝少感情波动。比如小说《判决》中,男主被父亲判处投河自尽,男主就走到桥上,悬空抓住栏杆,接下来这样写道“像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父母曾因他有此特长而引为自豪”,然后他松手落入河中。这样的文字显然超出了我们习惯的预期。
33、“我只是要告诉你,”格奥尔格接着说,他茫然地望着老人的动作,“我写了一封寄彼得堡的信宣布我订婚的事。”他把信从口袋中抽出一点儿,然后又放了回去。
34、卡夫卡被很多门派尊为鼻祖,他重新定义了小说。马尔克斯曾经说,他自己觉得自己不会写小说,但他读了卡夫卡之后,明白了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便觉得写小说很有趣味了。
35、⊙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6、文明世界大部分建立在一系列训练活动的基础上。这是文化的目的。按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形成似乎是猴子的原罪,而一个生物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构成他的生存基础的东西的。
37、疾病根本不是恶,而是警告信号,生活的助手。
38、每个人都不同,重要的是,你是否也曾试图找到内心的答案。
39、当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毛姆小说里,对人性、生活的深刻洞察,让人久久回味。
40、“你已经想起他了,是不是?”格奥尔格问道,愉快地向他点点头。
41、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时按照原计划登山一样。
42、从《百年孤独》到《海边的卡夫卡》,两部魔幻主义写法的小说,让我看的云里雾里,可能是我对这个世界理解太少了吧。读不出魔幻写法后面的现实意义。
43、抛却对文化的不认同,卡夫卡确实是一个勇敢的十五岁少年,虽然小说中很多情节我无法理解,但这种则不妨碍我对卡夫卡的惊讶之情,十五岁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个阶段,反观自己,有时依然在那个阶段朦胧而迷茫。
44、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45、而如果有谁反对说,它们不值得那么费劲,我想援引纪奥伦(不是一个经典作家,至少还不是一个经典作家,却是一个现正被译成意大利文的现代思想家):“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支曲调。’”
46、你可以先看看他的短篇,比如《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在流刑地》,细细的看,因为是短篇,所以不很费劲,然后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推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就足够了。至于长篇《城堡〉和《审判》,我不推荐你看,我看了《城堡》不仅什么也没看懂,还累得一塌糊涂。
47、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48、“毛姆给我特别大的感觉是温暖......他的语言非常平实、家常,甚至有些唠叨。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
49、许多所为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
50、《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毛姆的人生经历、爱情故事,在这本书中都可以看到影子。
51、《人生的枷锁》的封面,是一只被锁链困住的小鸟。夜晚小鸟脚上的枷锁打开,失去枷锁的桎梏。
52、“我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正应该这样来认识我。”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无法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这种人也许比我更适宜于承当同他的友谊。”
53、许多所谓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
54、“这样说来你一直在暗中监视我!”格奥尔格喊道。
55、就像有读者说,“我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我知道我的生活只能这样了。只能看着书中人从生活的黑洞中爬出来,义无反顾奔向内心的自己。”
56、我现在诗文学院的本科生,而且我很重爱外国文学,但我得承认我看不懂。
57、卡夫卡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三个未完的长篇——《审判》《失踪者》和《城堡》。没有人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卡夫卡,我当然更不例外。但恰是这三个长篇,给了我解读他的信心。《失踪者》中卡尔经历着一种动荡不安、漂泊不定、任其怎么努力却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这种生活让读者的心跟着卡尔的行踪跳动着不安。是这种近乎绝望的恐惧和不安,让我们在荒诞的故事背后触及着卡夫卡内心的真实。《判决》是在这三个长篇的阅读中,情节上对我来说是最具吸引的一篇。它不是通常所公认的卡夫卡作品那样难懂,它生动,而且富有悬念感。就写作特点上来说,这篇文章是梦幻感最强的。“梦幻般的感觉”是卡夫卡文字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得尤其典型。除此之外,这篇文章透露着对审判机关强烈讽刺和批判。《城堡》被公认为是卡夫卡作品中最难懂的。而在我的阅读中,却感觉这是他所有文章中我理解得最清晰的。它通常困惑读者的,我想是这几个问题:
58、说话中间格奥尔格已经扶他父亲坐下,并且小心地替他脱掉穿在亚麻布衬裤外面的针织卫生裤,又脱掉了袜子。当看到父亲的不太清洁的内衣时,他责怪自己对父亲照顾不够。经常替父亲更换洁净的内衣,这是他应尽的责任。他还没有开口同未婚妻商量过,将来他们准备怎样安置父亲,因为他们心里早已有了这样的想法,父亲会独自留在老宅子里的。可是他现在迅速而明确地决定,要把父亲接进未来的新居。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搬进新居后再去照顾父亲,看来可能为时已经太晚了。
59、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60、他们可以选择,是成为国王还是成为国王们的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全都要当信使,所以世上尽是信使,他们匆匆赶路,穿越世界,互相叫喊,由于不存在国王,他们叫喊的都是些失去意义的消息。他们很想结束这种可悲的生活,但由于职业誓言的约束,他们不敢这么做。
61、慕容清读新的平台在知识星球,慕容创建的“慕容清读|哲学”星球已经完成了第一季的更新,作品有《人生的智慧》《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学的慰藉》《乌合之众》《成为你自己》(包括《瞧,这个人》《悲剧的诞生》《快乐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瓦尔登湖》。星球持续开放,可加入收听。
62、这套《毛姆精选集》(夜光珍藏版),装帧还很特别。
63、随着时间的见证和考验,《巨匠与杰作》中毛姆讨论的经典,和这本书一样也成为了经典。读这本书,还能在你书荒的时候,给你一个「毛姆大叔版」读书指导哦。
64、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65、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
66、《月亮与六便士》水蓝的封面上,你可以看到一轮圆月和几枚钱币。夜光下,圆月变成新月,六便士渐渐消失不见;
67、经典是随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哪怕在截然对立的兴趣控制着局面时,也是如此。
68、麻省理工大学的残雪网页是我看到研究残雪英文资料搜集最完备的地方http://web.mit.edu/ccw/can-xue/biography.shtml。
69、 他终于把信放入口袋,走出房间,穿过狭小的过道来到对面他父亲的房间里,他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来过了。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到他父亲的房间里去,因为他在商行里经常同父亲见面,他们又同时在一个餐厅用午餐,晚上虽然各干各的,可是除非格奥尔格出去会朋友──这倒是常事,或者如现在这样去看望未婚妻,他们总要在共同的起居室里坐上一会儿,各人看自己的报纸。
70、毛姆的毒舌犀利,带着种罕见的幽默和深刻,每每细咂摸,都能品出别样滋味。
71、“是的,难道他不会通过另外的途径获悉我们结婚的消息吗?”
72、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
73、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先后尝试了许多职业,去过许多国家游荡,经历数不清的痛苦,终究看清了信仰、爱情、友谊、世俗、个性等那些加诸在人身上的枷锁,收获了内心的平静。
74、路虽长,愿你每一步都走得心知肚明,走得笃定。
75、"所有的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我憋着一口气说下去,"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隔壁房里,你和父亲的鼾声格外沉重,震得瓶瓶罐罐在碗柜里跳跃起来。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76、仿佛一条秋日的小径:在还没有来得及把它清扫干净之前,便又盖满了落叶。
77、这反而恰恰是莱奥帕尔迪的生活的环境:住在父亲的城堡,他得利用父亲莫纳尔多那个令人生畏的藏书室,实行他对希腊和拉丁古籍的崇拜,并给藏书室增添了到那个时代为止的全部意大利文学,以及所有法国文学──除了唱片小说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们数量极少,完全是为了让妹妹消遣(“你的司汤达”是他跟保利娜谈起这位法国小说家时的用语)。莱奥帕尔迪甚至端起绝不算“新近”的文本,来满足他对科学和历史著作的极端热情,读布封的关于鸟类的习惯的著作,读丰特奈尔关于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著作,以及罗宾森的关于哥伦布的著作。
78、读过毛姆你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不只你会感到孤独。
79、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80、卡夫卡的全名叫做“弗兰兹卡夫卡”,是奥地利人,是一名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这可是令人羡慕的犹太基因哦。他喜欢文学和戏剧,18岁就进入了布拉格大学。他从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并曾通宵写出了短篇小说《判决》,他的小说想法比较奇特诡异,手法也是别开生面。
81、卡夫卡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这种文学被称为精英文学,是直接深入人的心灵的,而淡化了故事,而且应用了许多现代主义手法,比如象征,意识流等。
82、只建巴比塔而不去攀登它,加入这件事可能的话,那么这桩工作一定会被允许的。
83、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84、读毛姆,或读到泪奔,或开怀大笑,或沉默不语。
85、“啊,格奥尔格!”父亲说着就站起来迎上去。走动时他的厚厚的睡衣敞开了,下摆在身体的周围飘动。──“我的父亲仍然是一个魁伟的人。”格奥尔格心里说。
86、小编推荐你的这套《毛姆作品精选集》一共5本,精选收录了毛姆四部代表性作品:
87、但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写的都是类型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面貌,没有特征,没有性格成长史,他可以是阅读小说的每个人,照样非常有带入感。
88、自我怀疑,迷茫、失意的人,该读读毛姆,神清气爽:
89、孤独的人可以读读毛姆,这大叔太有趣,让人会有找到“组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