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这一类诗情画意的抒情性语句,在“开明本”里还有很多。比如在第二十六章里鸣凤投湖之前,长篇大论地去诘问“我底生存究竟是这样渺小吗”的哲学问题等等,“全集本”不是做了全删,便是做了改写。即便是如此,“全集本”中的鸣凤形象,仍有身份错位之嫌,尽管巴金在“全集本”中,试图用一句“她一点也不像丫头”去搪塞;可是“不像”丫头,她毕竟还是丫头啊。
2、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3、《家》以高公馆的家庭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丑恶和残酷,真实的反映了封建礼教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激烈碰撞,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最能体现这场“激烈碰撞”,最具有感染力的是他笔下的高觉新,巴金在谈到《爱情三部曲》时也曾指出:“事实上《三部曲》里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
4、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5、“是的!是的!”觉慧愤恨地答道。“我们的祖父是绅士,我们的父亲是绅士,所以我们也应该是绅士吗?”他闭了口,似乎等着哥哥的回答。
6、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7、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
8、从““幼稚”到“成熟”。“开明本”里的觉慧,其所谓的反抗叛逆,与他的年龄和阅历,构成了正比例的关系。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尽管有《新青年》和《新潮》的思想启蒙,必定还不了解社会人生的复杂性;所以他经常会茫然无措,甚至于徘徊动摇,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9、因此,到了第三十五章,觉慧面对着奄奄一息的祖父,感到了深深地内疚:“事实上如果早一天,如果在还没有给过他一线希望的时候,那么这分别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他决不会有什么遗憾。然而如今在他底面前躺卧着那垂死的老人。他在几点钟以前曾经把他底心剖析给他看过的,而且说过自己是怎样错误的话。”毫无疑问,祖父已经承认了他的错误,并将心“剖析给他看过”;可是觉慧却没有在祖父生前,主动地向他敞开心扉并做忏悔,这才是令觉慧感到“难堪”和“遗憾”的心灵之痛。形而上反“家”与形而下爱“家”,觉慧深陷于这种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巴金意识到这将动摇他攻击“大家庭”的顽强意志, 同时也会颠覆《家》的反封建主题。因此在“全集本”里,巴金把这些段落全部都删掉了,只留下这样几行轻描淡写的文字:
10、在作者的笔下,家成了地狱般的存在,是婚姻的炼狱,人生的监狱。有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有高克定,高克明,高克安等以吃、喝、嫖、赌为代表的纨绔享乐派,有觉新那样的不抵抗主义者,作揖主义者。也有觉民,觉慧那样的奋起反抗者。
11、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
12、觉慧: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13、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14、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5、清朝刚刚结束统治,到了巴金这一辈,已经历经了五代人,是家族最兴旺鼎盛之时,三代同堂。
16、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7、那么我们又怎样去判断这半年时间,就一定是指1919年冬至1920年夏呢?同样是巴金本人告诉我们的。在“开明本”里,巴金只写觉慧坐在椅子上,读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但是到了“全集本”里,巴金却特意加了一个注解:“《前夜》,屠格涅夫(1818—1883),沈颖译,这个译本本是1921年8月上海出版的,我在这里把它的出版提早了十个月的光景。”“提早了十个月”(从故事叙事本身来看,恐怕提早的还不止十个月),当然就是1920年了。1920年暑假觉慧离家出走,故此前那个冬天无疑就是1919年。
18、依然是由祖父开始向祖先叩了头。祖父叩了头就进去了。接着是觉新底继母,其次是三叔克明,再其次是三婶张氏,这样下去,五婶之后又是陈姨太……。
19、仅从修改后的这几行文字中,读者已经很难看出觉慧有什么“难堪”与“遗憾”了;巴金让他们祖孙二人带着“隔膜”诀别,即实现了《家》的“去亲情化”叙事,又强化了觉慧作为一个五四青年的存在意义——“全集本”《家》的启蒙诉求,也最终得以确立。
20、从““虚浮”到“真诚”。觉慧与鸣凤的爱情叙事,历来都被学界所津津乐道,认为他敢于打破主仆之间的身份界限,去大胆追求一个出身卑贱的丫环,其反“封建礼教”的现代意识,“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这种结论,无疑是源自于对“全集本”的阅读感觉。
21、如果巴金聪明的话,根本就不提吴虞,换一个所谓的“新派人物”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也不会让人抓住把柄。可他偏偏要把《家》的故事叙事,与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自己为自己挖了一个跳不出来的“大坑”,所以才为《家》留下了无穷的隐患。即使巴金后来发现了这些“大的毛病”,他在“全集本”里也无法去做全面修改了,因为这将意味着整部作品的情节结构,都要被彻底推翻并重新去进行设计。从1919年冬退回到了1918年初,究竟哪一个时间才是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呢?恐怕连巴金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22、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23、爱情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在其小说中把笔力集中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他所刻画的觉新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觉新的悲剧、性格都是由于他所处于的家庭地位和新旧交替的时代环境下造成的,这个形象是非常复杂、多重而又饱满的,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研究的人物形象。
24、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巴金在《家》里面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勾心斗角、荒淫无耻,最终走向没落的故事。而且故事中的觉新、觉民、觉慧的原型就是巴金先生的大哥、三哥、还有他自己,他将现实中无法宣泄的无奈都写进了这本书里。
25、我个人感兴趣的不是学生和士兵打架,而是男女生同台演出《终身大事》。《终身大事》是胡适写的一个话剧剧本,发表于1919年3月《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3号。胡适说这部话剧原本是用英文写的,“后来因为有一个女学堂要排这戏,所以我又把它翻成中文。”未曾想“因为这戏里的田女士跟人跑了……竟没有人敢扮演田女士”,《终身大事》的演出也就再无下文了。直到1924年,《终身大事》才由洪琛担任导演,在上海第一次正式演出,了结了胡适的一桩心愿。
26、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奉行“作揖主义”,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27、《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28、“说不定就是‘黑狗’,‘黑狗’也是英雄!”觉民带笑地说。琴也笑了。
29、答: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30、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31、 《家》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小说书中的人物,虽然是虚设,却也影射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在巴金的笔下,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个社会上人的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觉慧的话似乎就在耳边,令我为之一震,热血澎湃。
32、②在端公捉鬼时,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也跟着凑热闹;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不能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33、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34、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35、他们相交长达六十余年,足见友情之深。巴金先生曾说:“我的不少书都有他的心血,特别是我的两个《全集》,他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友情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