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拥有远大的志向,因为他们肩负着使命,道路还很遥远。孔子主张全天下都推行仁政。其过程必然漫长,这就需要有志之士为了实行仁道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3、怎么做到尽自己的心,怎样对他人恕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帮人家也做到这样,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我们想想,这一切都还是依赖于自己心里的判断。
4、当然,孔子还说了后一句话,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对父母有一个交代。
5、怎么做到尽自己的心,怎样对他人恕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帮人家也做到这样,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我们想想,这一切都还是依赖于自己心里的判断。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7、也就是说,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是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个层次上。
8、(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9、(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0、比这高一个层次的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呢,固然在这个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你可能会忘记这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你可能牺牲了很多跟家人共度的时光。这个境界还不是最高的。
11、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2、《心得》《心得》《感悟》,于丹解读经典三大力作。
1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4、君子和小人的着眼点不一样,所以做事也截然不同。
15、君子最大的特质是肯去反省自己,他们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16、孔子曾经跟子路说:“别人问你老师是什么人,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
17、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18、(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1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20、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会有可以做我们老师的人。。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1、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22、(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23、君子的泰然来自内心的从容,所以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一种安详舒泰的气质。
24、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着急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
25、君子能够广泛的学习古代典籍,以此来约束自己,这样便不会去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了。
26、知识不只是从书本上获得的,别人的经验或者品德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盲目学习他人的经验。
27、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也就是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
28、所以在他们的气质上,就少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0、第二点,真正的君子还有一个特点,叫“不贰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人这一辈子是可以犯错误的,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也要高级一点,我们不能屡屡犯同样一个错误。
3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2、(译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3、(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4、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5、出自《论语·颜渊》。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到礼,这便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在孔子看来,人们只要能够“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仁了。
3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当政者应当实行德治,只有施行“德政”,百姓才能受到感召并遵其道而行,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3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42、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4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44、(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5、有了自己的心以后,由自己心灵出发,抵达他人心灵,这就找着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46、出自《论语·为政》。用政令来领导,靠刑罚来规范,民众不敢犯罪了,但并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靠礼乐制度来规范,民众感到不服从领导是羞耻的,就能自律、自觉遵守规制。孔子认为只有用德治,才能感化民众,使民众自觉服从,养成好品格,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7、凡事总有意外,面对差错,你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还是怪罪别人?
4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49、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考验。一个人如何能做到临大事而不乱,最终能够战胜风险,这一定跟他平时的涵养、陶冶相关。
50、(译文)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51、出自《论语·子路》。当政者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说,自身正民跟行,施不言之教,自会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2、遇到一点困难就投降,见利忘义,经受不住考验,这是小人。
53、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54、道德法制,是一个社会的基石,君子尽力维护,小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破坏。
55、(释义) 几个人一起走在路上,其中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应该去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及时改正。
56、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57、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58、(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59、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有“岁寒三友”之说?人们所选择可以象征文人气节的都是这样谦逊的,有自己内在的筋骨,不妥协,但又很平易、简单、索取特少的植物,松柏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象征物。
6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1、从现代角度来说,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为人父母也要以身作则。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树立良好的榜样,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
6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6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