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种正直和忠贞的风气形成了,而君主的法令却被冒犯了。君主推崇这种忠贞正直的品行,却忽视了他们违犯法令的罪责,所以人们敢于逞勇犯禁,而官吏制止不住。对于不从事耕作就有吃有穿的人,说他有本事;对于没有军功就获得官爵的人,说他有才能。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3、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4、因此,人们对于让位这件事,可以轻易地辞掉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今天的县官;原因即在其间实际利益的大小很不—样。
5、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韩非子五蠹)。
6、 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7、 韩非子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从思想上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从政治上说,商鞅是法家最杰出的人物。商鞅以其思想和行动,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基础,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法家这两个巅峰人物,都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韩非子五蠹)。
8、特别说明:老师、毕业生和外校同学都可以投稿作品,但没有活动证明。礼品需到校领取或请人代领。
9、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
10、五蠹的拼音是wǔdù,“蠹”的基本含义为蛀蚀器物的虫子,如蠹虫、木蠹;引申含义为蛀蚀,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蠹蛀。
11、 非子着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1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13、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野生的果实足够吃的;妇女不用纺织,禽兽的皮足够穿的。不用费力而供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们之间用不着争夺。因而不实行厚赏,不实行重罚,而民众自然安定无事。现在人们养有五个儿子并不算多,每个儿子又各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有死就会有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口多了,而财物缺乏;费尽力气劳动,还是不够吃用。所以民众互相争夺,即使加倍地奖赏和不断地惩罚。结果仍然免不了要发生混乱。
14、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
15、丢掉这种必然不会亡国的办法,却去搞势必会招致亡国的事情,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过错。外交努力陷于困境,内政建设陷于混乱,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无法挽救了。
16、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着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着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17、是毁是誉,是赏是罚。执行起来竞如此自相矛盾;所以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现在假如自己的兄弟受到侵犯就一定帮他反击的人,被认为是正直;知心的朋友被侮辱就跟随着去报仇的人,被认为是忠贞。
18、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搭窝棚居住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因此人们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有腥臊腐臭的气味又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这时候)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除掉腥臊臭味,因此人们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疏通河道。近古时代,夏桀和殷纣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用在树上搭窝棚居住和钻木取火的办法生活,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要把疏通河道作为要务的话,那一定会被商汤、武王耻笑了。既然如此,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汤、武王、禹的政治措施的人,一定会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它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宋国有个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从此(这个农人)放下手中的农具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自己倒成了宋国的笑话。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策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人了。
19、在这段话的后面,韩非子紧接着就讲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宋国有个种田的捡到了一只傻兔子……“法家”是一个带有极强的改革意识的学派,他们笃信“天变,道亦变”(改编自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一个学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策也好,措施也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动态的鲜活。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蠹”形声字,本意指蛀蚀器物的虫子。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21、子者诸子,古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乃有诸子争鸣。而以东周失政,诸侯蜂起,士皆以其业游说人主,各崇所习,殊分道涂,摄其要者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既坏秩序,乃有思想,譬诸呵壁之问,自索其解,故皆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斯亦泰西雅斯贝尔斯之“轴心时代”也。
22、事实上,韩非当时就依稀认识到,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治国之策、法律制度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阶段保持一致。
23、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