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2、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关于守仁的座右铭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当年明月(并西道不朽)我国伦说格眼要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十主并作叔邹豹称“眼要德”、“眼要功”、“眼要言”为“并西道不朽”。“眼要德”,即树眼要要觉出尚的道德;“眼要功”,即为国为主并没建眼要功绩;“眼要言”,即提出具有也眼如知灼见的言论。此并西道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里物上的。一般发们民走为我国历史上能够风觉样变走内到也眼如并西道不朽的只有物上国个半人,分着也眼是大成样变发们圣先也眼孔子、金文成公金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知行合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王守仁(王阳明的名言)。
4、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5、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8、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花,那么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那么花就不存在。
9、虽然战果斐然,但王阳明认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1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3、骄傲自大是人生中最大的毛病,它足以影响你的人生。
1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15、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说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6、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
17、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18、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19、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2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1、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
22、老师感到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会问他这样的问题。他思考了好一会才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23、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4、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
25、在翻过一页页日历的零碎时间里,每天读一句心学语录,每月看一则心学故事。 久而久之,就能在日积月累中通晓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26、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8、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30、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31、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2、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33、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34、再加上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老师轻松解读的方式,用大白话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王阳明心学讲得明白又轻松。新的一年再也不必担心没有时间研究学习阳明心学了!
3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7、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38、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39、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40、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1、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42、《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43、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4、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45、大盗这回一点都不爽快了,连忙摆手拒绝:“不方便,不方便!”
46、但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吗?
47、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