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国藩家训》是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剪辑加工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从政治军、家风家教、修身养性等方面,主张刚柔相济、用人勤教、修身修行。
2、(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
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我们把《论语》放在(广义的)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试图展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这个分析表明孔子儒学也许有主体性哲学的维度,但不是首要的,对“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才是其主旨,而这种思考又指向普遍的人性论,指向“性相近”之说和“成人”之说。换言之,从“个体的发现”这个视角切入孔子儒学研究有可能遮蔽他者哲学的维度。孔子儒学自然谈到了自我实现、自我修养等个体性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均离不开与他者的交往环境。即使自我价值的实现者,其最终关怀的也不是纯粹自我,而是社群或他者。“修己以安人”便是一个明证。
5、(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8、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0、曾子曰:幸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处:礼记
11、自我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常常是自足的,自我消化与吸收,有一种同化他者、外在者的趋势。把外在的东西通过自我的作用机制化为自我系统的要素或环节,外在的变成内在的。因此,在自我的道德修养中,如果不保持对他者的开放心态,很容易走向封闭之境。在某种意义上,他者的存在抵制着自我的同化趋势,抗拒着自我的吸收。存在他者,意味着自我始终保持开放,存在着一块无法被自我吞并的领域。无论是朋友还是老师,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只要具有差异性,就是他者。他者可以是朋友,如果“我”与朋友绝对的相同,那朋友就不是他者了,就已经变成“我”了。正因为朋友是异样的他者,具有不同于“我”的“他性”,“我”与“他”才能成为朋友,才有讨论的必要,才有沟通的余地。朋友不是另一个“我”,而是一个“他”,当然,“他”会与“我”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不是绝对的同一。相反,差别才是根本的。这是从孔子儒学中引申出来的关于他者的第一层意思。
12、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劝报亲恩篇》
13、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作者:(德)歌德
16、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1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18、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9、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20、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21、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2、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3、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2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6、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27、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