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外,就是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能再写文章了,觉得自己功力、学力都不够了,没有资格再写东西。之后,我很少写文章,基本上不敢写书。陈寅恪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目盲了,他引用的文献,能否给出更好的版本?从这个问题入手,我开始陆续为《柳如是别传》做一个补充性附录的工作。后来,我跟我夫人出的两本书,《柳如是集》和《柳如是事辑》,就是这个工作的结果。(茨威格小说集)。
2、三联生活周刊:人文主义的源起最初经历与神权的斗争,经过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西方大的思潮,又有哪些变化?你理解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3、“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你的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往情深、三心二意。我就爱你这么一个人,以前是这么一个人,现在还是这么一个人。其实你早就回家了,我从你灯火明亮的窗口可以看出,但你没有写信给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把我的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你,可我却没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等着,像个绝望的女人一样等着。可你没有叫我,一行字也没有写给我……一行字也没有……”
4、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英)波普尔/著,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的小说以带有精神分析印记而出名,他擅长于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
7、《艺术与错觉》(英)贡布里希/著,杨成凯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
8、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9、爱情就是一场盛大的误会。哭地稀里哗啦的。。突然想起了夏雨荷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去依然感激上苍有这么一个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要不然人生将会如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10、一开场,小白打开窗帘,重庆烟火气息和浓郁的绿云炸到眼前。
11、 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
12、我下乡的地方,有一个很特殊的优势,天津最好的中学学生都下放到那里。很多人都带着好书,大家互相借阅。我也把保存下来的书带在身边。《莎士比亚全集》、古希腊悲剧等等,都是在农村读完的。在劳动之余,煤油灯下,我也画过《巴黎圣母院》。我们还经常谈威尼斯的事情,一块做数学题,甚至还对形势发一些「议论」。对这些东西还是很向往,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梦想。
13、大学时间很短,读了一年就考研究生到了浙江美院。原因很简单,北京诱惑太多。那时西方电影开始在大学里上映,像《根》这样的,一演就是四个小时,觉得安不下心来读书。以前读诗词,对江南的画意一直很向往,再加上下乡在内蒙,在塞北已经生活了八年,于是想去南方的新天地。
14、我的生命是在13岁时开始的,那一年,我认识了你,你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你的门正对着我的家门。大家都敬重你,因为你是个作家,风趣雅致,只有25岁。我把我少女的全部精力用来窥视你的生活,那是我最大的乐趣。
15、中短篇小说集,收录8篇,其中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等名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广为人知,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16、我最近还想重读《微积分概念史》,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翻译的一本书,作为内部读物出版。它教会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事物的连续和分离这对矛盾处理。当我用分离的语言概念来捕捉连续的绘画时,会遇上很多问题,考虑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微积分概念史》。数学对我的美术史研究影响很大,但只是一个方面。我还经常思考中国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我认为是人对于艺术的感受力,而这是从诗词和中国山水画来的。
17、少女在阳光下、在花田里身影绰约、美好而甜美却朦胧。
18、陈嘉映:就是我刚才说的,艺术文化方面的卓越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成为社会上最让人尊重和向往的,不像从前是贵族,以后比如说是有钱人。欧洲整体上是这样,但在维也纳尤其突出。还有巴黎,不过巴黎一向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维也纳从前不是。其中缘故,茨威格本人说到过,讨论世纪之交维也纳的学者也常提到,到19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这个老大帝国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不再有强烈的政治野心,几乎可以说是为了弥补它在政治上的失意,特别推崇文化和智识。
19、可联系全文就可以发现,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20、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创作反战的小说、剧本。上世纪30年代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蜚声世界文坛,1934年流亡英国,1940年经美国流亡巴西。在此期间创作反对暴力,反对专政,反对纳粹的小说传记和自传《昨日世界》。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