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2、每个故事可以连续几天重复听几遍,以加强宝宝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端午节是一个大爱而凄美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现已皆为中华民族法定节日。春节是一年中农历节日的第一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以其标识世间万物除旧布新、一元复始而成为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告别往昔、走向新年的关键节点,蕴涵辞旧迎新、欢乐祥和、祈福敬祝(祭祀祖先)、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丰富主题。清明节,是一个典型的祭祀先人、缅怀逝者的节日,其仪式流程华夏同制、万户共情(哀思)。关于端午节,唐代诗僧文秀有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见,端午节,是与古代贤者有关,其爱国、忠诚、正义等主题鲜明。而中秋节的意义,显然在于庆祝丰收、共享团圆与欢乐。(关于端午节的故事30字)。
4、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5、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又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呢?今天当当老师就给大家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6、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7、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种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
8、很久以前,有一个神仙厌倦了神仙的生活,只身来到人间,想要看看人间的百姓们是怎样生活的。 他乔装成卖油郎,挑着担子,来到一座偏僻山村,高声叫喊卖油。村民听到吆喝,相继提瓶前来买油。平日里卖油郎做生意,都是按斤计价,收钱打油。可吕洞宾与众不同,撇下油担,闪坐一旁,一边吆喝,一边打量着四周光景,既不看称,又不数钱。全凭买油人自觉称油,随意付钱。村里有些贪图小利之人见状,喜出望外,便都趁机多称油,而少付钱。而后一些村民闻讯,也都纷纷效仿,不一而足。 村里有个老实本分的后生见众人都是多打油少付钱,随后扬长而去。便也照此办理,拎着多打的油,兴致勃勃地赶回家中。见到母亲后,将众人和自己取巧买油之事,当作笑谈,说给了母亲。谁知母亲听罢,面带不悦,厉声训斥儿子攫取不当之利。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如数退还,并向卖油郎当面赔罪、致歉。儿子遵嘱,退还了多打的油,补足了亏欠银两,还当面向卖油郎道了歉。 其实,神仙对此早已明察秋毫。但见全村百姓只有后生一人前来退油致歉,便连连夸奖其厚道诚实,善良孝顺。感慨之余,还伏身后生耳边,告知其一件秘事:“五月初将有大祸降临山村,在门前挂上一个葫芦,便可消灾避祸,太平无事。” 善良质朴的母亲听到儿子诉说,忙嘱其赶快把此消息告知众乡亲。听到消息的村民,纷纷在各自家中门楣之上挂起了葫芦。数日之后,果然乌云翻滚,大雨滂沱,山洪爆发。湍急的洪水冲走了村里没挂葫芦人家的房屋、家具和耕牛。而挂葫芦人家,则毫发未损,安然无恙。 此后,每年五月初全村人都会在此之前就早早地挂起葫芦,以祈保全家平安康泰。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黄河以北的山野乡村,商市集镇。这里的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开始置备和悬挂各式大小葫芦。可是在北方地区适宜种植葫芦的地方并不普遍。于是,人们就请擅长扎纸活的画匠们用彩纸粘成葫芦状,挂在自家门上已消灾祈福,驱祸避害。
9、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故事30字)。
10、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祖是端午节俗的核心内容,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
11、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12、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13、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14、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15、学者黄石、何新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上古的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天中节“。由此端午节最早起源系夏至。
16、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读关于端午节的绘本故事,与孩子一起探讨关于节日的习俗礼节,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节日体验哦~
17、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教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18、小儿涂于额头、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19、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自刎而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20、另外,端午节也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21、今天,我们理应要挖掘好传统节日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要绘声绘色地向“后浪”、向世界讲好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故事,这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品质,以新的视角、新的站位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取向。
22、介子推在重耳落难时相助,富贵时躲入山林火烧而死。
23、乐乡游推出“书画文化+旅游”微推广,把旅游与书画文化相结合,,吸引更多旅游宾客,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24、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端午节都少不了吃粽子、挂艾叶。
25、“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记载在周处的《风土记》中,端午即夏至。刘德谦先生提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而端午来自华夏祭龙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里提出的。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26、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在农历五月初悲愤难捱,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这天,将粮食、肉糜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滚滚的江水中,以防鱼虾吞食屈原的尸首。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7、另外,这一天太阳位于天的正中,古人把这个位置叫做“正阳”,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
28、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29、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30、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31、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扩展资料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32、按照老年间的说法,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是三“五”相重,所以又叫“重五之日”。
33、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4、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35、从前,在一条大河的边上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住在这里的人们每天耕种田地过着快乐的生活。在这条大河里住着一个龙王,每年春天,当人们开始耕田的时候,龙王就会飞到空中腾云驾雾,这时天空就会下起绵绵细雨,田里的秧苗喝饱了水,都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36、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曹娥寻父尸
37、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38、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39、当它们来到楚国。孩子们就开始生病。有的人又吐又泄,浑身没有力气,只能躺在床上,有的人发烧咳嗽,病倒在床上。爸爸、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孩子们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
40、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41、 泊罗江边的一位老渔夫认出了屈原,请他住在自己的茅棚里。屈原眼巴巴地等待着来自京城的消息。他多想再回到楚王身边,为国家尽力啊!
42、屈原并没有放弃,他连续几天站在楚怀王的书房门口。楚怀王不让他进去,他就在门口大喊,希望楚怀王能放弃谈判计划。可是,楚怀王不仅听不进去,还将屈原赶出了都城。
43、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44、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活动,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爱国家,爱百姓,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45、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46、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47、链接:(华德福体验营招募)2016远斌、红英老师大地童心重庆自然体验营
48、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49、时任中国万网副总裁的姚劲波(后自立门户创58同城分类网站)从专业角度指出,中文域名事关中华文化,由于中文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性及巨大的文化发展潜力,对于保护和宣传类似“端午节”等中华文化品牌具有明显优势。现遭韩国公司抢注,对我国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都将造成极大阻碍。
50、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宁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享口英勇就义。
51、令人庆幸的是,“端午节.cn”终于完璧归“汉”了。我们胜利了,我们该举杯庆祝了。可它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珍惜,不要等到被外人拿走了才明白它是个好东西,才慌不迭地去争。那样,我们不仅仅是花去几个钱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会被人看轻我们的民族。
52、“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妈妈随口哼起儿时的童谣,小艾觉得好听极了。“妈妈,今年我们一起回古镇过端午,去看太婆好吗?”“小丫头片子,你是嘴馋,想吃太婆包的粽子吧。”妈妈刮了一下小艾的鼻子打趣道。“城市里买来的粽子和太婆亲手包的粽子味道肯定不一样呢。”小艾满怀期待的说。
53、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死在江中,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一边哭号一边寻找父亲的遗体。寻尸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尽,与父亲一起团圆。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54、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55、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56、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不仅会写诗,还很关心国家和百姓。楚怀王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57、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白蛇传
58、链接:(重庆工作坊)远斌、红英老师《“滋养童年”-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工作坊
59、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60、小艾最喜欢吃粽子了。“妈妈什么粽子最好吃呀?”“太婆婆的粽子最好吃。”太婆是小艾妈妈的外婆,已经88岁高寿了,住在一个江南古镇上。古镇是妈妈出生的地方,小艾从小住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常听妈妈说起古镇,却从未去过。
61、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很早起来,到水边去采艾蒿和菖蒲挂在自家的门上。还给小孩子系上五彩线,保佑他一年都平安健康。大家还会吃粽子,在江上划船,赛龙舟,可热闹了。
62、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63、屈原又教大家结了很多的五彩线,给那些生病的孩子带上,他们全都好了。还剩下很多的线,就留着第二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带。后来,屈原又帮助楚国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他去世了,大家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做是端午节,纪念他。
64、将天然的苍术(zhú)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散发出清香,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65、可是有一些虫子还不肯下来,它们觉得天气还有点冷,要等到再暖和一些才行。这些虫子里有蛇,有壁虎,有长着很多脚的蜈蚣,有带着钩子的蝎子,还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癞蛤蟆。它们五个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五月初天气完完全全的暖和了,才下到人间来。
66、在古镇这几天,小艾吃到了妈妈一直念叨的这世上最好吃的粽子——太婆包的粽子。“妈妈,明天端午节我还要来。”小艾认真的说,“到时候,我来包粽子给你和太婆吃。”“好。”妈妈亲了亲小艾温柔的答应,太婆听了眼里泛出点点晶莹的泪光。小艾累了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闻着粽子清香的芦叶味道甜甜的睡着了。今夜的月亮好美,像太婆、妈妈、小艾梦中幸福的笑脸,一盏一盏河灯默默地飘向远方,一直到达思念的尽头,古镇的静夜被照的好亮。
67、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习俗主要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68、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69、后来,屈原帮助楚国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还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他当上了楚国的大臣。
70、庚子新春遭遇了凶猛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切或节奏放缓,或被按下暂停键;期盼疫情过去,复工复产、复课复学,恢复常态生活,成为焦虑、紧张的人们朴实而急切的愿望。俗言“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而疫情的煎熬让人觉得时间不再是白驹过隙,反倒像戴上了镣铐枷锁,步履沉重而缓慢。不唯如此,在距离上一个闰四月年份的8年后,今年又一次遇上闰四月,于是让炎黄子孙对端午节又多了一个月的期盼。据测算,下一个闰四月是在38年后的2058年。
71、夏令营时间:2016年7月31日-8月6日
72、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73、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74、临睡时人的记忆最清晰、最牢固,睡前听一段故事,不仅能让孩子安静入睡,而且有助于提高宝宝的理解力,促进智力发展。每天陪孩子听故事,还能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75、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76、来到山上,山上有很多种草,“哪一种能让爷爷好起来呢,”小男孩子想。小男孩这种草摘一片叶子闻闻,那种草拔一株尝尝,正当小男孩拿不定主意该选什么草时,他听到一个特别温和有力的声音:“在溪边,”一位慈详和谒的老奶奶正在对他说话。“象剑一样的草可以赶走五毒。”小男孩往溪边看,在溪水边长着直直挺拔如宝剑的菖蒲,他想就是它吧,小男孩连根拔起好多菖蒲放进竹篓。老奶奶又告诉他:“山上长着叶子象手、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白色的草,和一种黄色的石头的粉,可以赶走五毒,五毒还怕红黄兰黑白五色合在一起的线,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说着,老奶奶不见了。小男孩记下了老奶奶所有的话。他找到了叶子象手一面绿一面白的艾草,找到了黄色的雄黄,到集市买到五个颜色的线。回到家,小男孩把一些菖蒲、艾草插在门上,五毒虫一闻到菖蒲艾草的香气吓得纷纷逃窜,蛇钻进了洞穴里,壁虎躲进了树缝里,蜈蚣和蝎子爬到石头底下,癞蛤蟆跳进了水塘,它们再也敢出来危害人类了。
77、第三个故事:《屈原的故事》-摘自吴老师博客
78、 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扎进了泊罗江。老百姓划着船寻找屈原。可是,江水滚滚,屈原在哪里?人们划啊,划啊,月亮落下去了,不见屈原的影子;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屈原的影子。
79、这时,有一个叫屈原的男孩子决定去找草药给大家治病。他背着竹筐,沿着汨罗江边一直走。走着走着,听到了山林里有人在唱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dì)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80、今天,小阅就为爸爸妈妈们提前准备好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和绘本故事,自己先学习起来,再分享给孩子们吧!
81、相传,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因为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敌国所攻破,内心饱含不甘和屈辱,于是他就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
82、经过努力,在同年的11月18日,姚劲波以3万美元(约30万人民币)赎回端午节的域名权。姚劲波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它买下来,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流失海外。
83、一点星,一弯月,水乡的夜很静。孩子们手中举着五颜六色的风车,在风中玩耍嬉戏。小艾放着河灯,许下心愿。河面上星光点点传递出绵绵思念,说起端午节小艾心中还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喝雄黄酒?为什么要赛龙舟?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挂艾叶和菖蒲?为什么戴虎头帽?为什么挂香囊?为什么放河灯?为了驱毒辟邪,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关于端午,小艾想了解的事情、想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圆脑袋,方身体,形态各异;甜粽子,咸粽子,样样好吃。白糖粽,水果粽,豆沙粽,红豆棕,香芋粽,火腿粽,香菇粽,莲子棕,八宝粽,还有咸肉栗子蛋黄粽......哇哦,令人馋涎欲滴。
84、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传说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85、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86、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87、如今,世界各地也用不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的端午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88、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89、端午节期间,以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以辟邪驱瘴、驱魔法鬼。
90、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
91、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吧。
92、他把这些草分给楚国的每家每户,教他们把草插在门上,那五个毒虫一闻到艾蒿和菖蒲的香气吓得纷纷逃窜。蛇钻进了洞穴里,蜘蛛躲在树枝上,蜈蚣和蝎子爬到石头底下,癞蛤蟆跳进了水塘,再也不敢去危害楚国人了。
93、乐乡游推出“非遗文化+旅游”人人来参与活动,欢迎提供线索,为家乡尽一份力量。
94、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投进汨罗江。
95、后来,屈原去找楚怀王,楚怀王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屈原的请求。这让屈原感到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