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愿做这样一个守望者。希望有一天,当我白发苍苍迎面向你走来时,你说:“我认识你,那时你是我的语文老师,那时你很年轻,也很漂亮,与你那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苍老的容颜,因为那是爱的容颜。”
2、一是主人公的俚语太多了,动辄就“混账玩意”,不管提到什么东西,前面总加上“混账的”。
3、研究经典征文获奖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字)。
4、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读书只有自己要了才读的好,靠别人逼是没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这次的语文月考中,有一道类似主题的题目,就是让我们体会只是不可能永远是老师灌输给你的;而一个月左右前,在某个语文的讲座上,我也曾看到过内容类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确的给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教是为了不教。仔细想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现在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5、在中国,新一代零零后也在面临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问题,我们有将会何去何从?还是那一片麦田,只不过已经跨越过了一片太平洋。这里,又有谁会在这里守望?还有多少内心空洞,无助,脆弱的守望者?
6、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很怪诞,但是我觉得他的目的和主旨都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还我们的生活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朴实的麦田,微风吹过可以泛起绿色波浪的麦田。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7、他也曾有过另一个愿望。他对妹妹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在麦田的尽头、悬崖的旁边,守护着几千几万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们,不让他们从悬崖上掉下去,然后望着他们开心的跑着,笑着,这是他理想的职业,也是最让他欣慰的日子。
8、有理想就会有希望,希望在明天等待着,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9、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10、在这三天里,霍尔顿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有贪得无厌的妓女和她狡诈凶狠的同d,一心只想偶遇明星的三姐妹,假情假意的女友萨利,过度自负,傲慢的老同学,和霍尔顿原先十分尊敬,但最后发觉其可能是个同性恋的老师。
11、 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他眼里大部分都特别虚伪,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字)。
12、“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13、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14、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15、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美好的理想是不断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做,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16、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17、霍尔顿有个非常单纯的梦想,原文中写的很好:
18、十几岁的年纪,不切实际的幻想,读不懂的社会,看不清的人际关系,跟周围人总是格格不入,也曾苦恼,想逃避,却终因有爱、被爱而选择继续。
19、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20、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在节奏加快的生活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变得迷茫。我们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想一想,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忙?不正是为了我们心中原本的梦想吗?不忘初心就不会彷徨,现在脚下的路就是我们脚下走过的路。人人都需要理想,人人都要有希望,希望在脚下,希望在明天。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共勉的话:你一定得认识到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介绍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
21、对照霍尔顿,如今的中学生,现在的我们,又希望过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有理想吗?我们是不是总是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却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呢?没有理想的人生,有意义吗?
22、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取把自我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我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我,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23、开篇到结尾,其实整个故事也不过是发生在三天两夜,却被作者塞林格描写得那么细致入微、丰富多彩,简直就是写出了一个社会那么大的故事。
24、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这种美好,才是真正的善良。《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麦田里的守望者》疋美国作豕塞林格的小说,小说主人公I6岁的霍尔顿不忍师长教训因此无心念书,在第四次被开除后,只身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他用少年的眼光看周围虚伪的一切,幽默而尖刻地对成人的世界加以嘲讽,放纵的外表下,纯真的心依旧在等待,幻想一片生命的麦田。
25、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26、 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也是不着调的女儿)。结果被老爸告上法庭。
27、合上这本书,一个个问号从我脑子里跳了出来:为什么这本书里那么多脏话?这样的书为什么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8、16岁的霍尔顿,就像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应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现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厌恶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29、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会觉得有多么的荡气回肠,它亲切得就像一位同窗好友喝着可乐、嚼着零食和你谈天说地。然而,这其中深沉的意味,却值得好好地思考、揣摩。《麦田的守望着》读后感“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30、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31、然而,有趣的是,他讨厌每个人每件事,却惟独喜爱弟弟艾里和妹妹菲苾,不难看出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尽管艾里已不在人世,霍尔顿依然在最孤单的时候会与他对话。对于弟弟妹妹,霍尔顿的这份喜爱是在任何其他人身上都没有的,他总是会想起他们,每每想起都会变得特别温暖美好,相反的他可能不太喜欢哥哥D。B。,当然,他应该只是讨厌他世俗的一面吧。我就在想,是不是霍尔顿觉得这世上只有孩子才会有纯洁的心灵,所以他才会有做个悬崖边守望者去保护那些孩子的理想呢?
32、他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33、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和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
34、这本书引起了青少年广泛的共鸣,LZ认为在三个层面。
35、 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盼。我想这也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完美的东西。这本书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苦闷正如毒瘾一样挥之不去,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义者的绝望悲歌。
36、这本书写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混乱时代,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二战的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人们缺乏意志,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他不求上进,满身恶习,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那是因为在他的心底,一直还有着一个梦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37、不过此时,我对此书又有了另一番属于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霍尔顿也是一个典型的形象,他的心灵深处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别人来理解来关爱的。不幸的是,他总是遇人不淑。在流浪中他遭遇了很多的事情,也见到了各色的人。他抱着冷眼旁观的心态看着这些人,一种颓废的无聊的态度来面对的。也许是有同感,也许是。不知为什么,看的时候有一种很难过的思绪在流动。一个人的心灵本来是很单纯,是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的,可是这个世界太多的黑暗,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心灵却看到了太多的痛苦。所以霍尔顿不幸福。
38、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完美!把握好自我的生活吧!《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39、 其实,他根本就不是真那么混账,反而是一位特别纯真善良、很有才华的好孩子。
40、《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个叫霍尔顿的年轻人,他粗口成章,抽烟、酗酒、搞女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也讨厌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在多次转学后,他再次被潘西开除,但他没有过多的悲伤或愤怒,她受不了这一切。于是他便计划了一场逃离。
41、现在的我们,正处于时代的变革当中,也开始困惑、迷茫、消沉,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开始向往平庸。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前进的航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麦田守望者》的读后感篇8翻开J·D·赛格林的《麦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是纯净的湛蓝色,一片金黄的麦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远方,一个孤独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阳光下倾斜着投在那大片的金黄上。
42、守护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荒芜丛杂中认真生活。
43、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我的心事也只能被自我扛着。
44、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出的15岁少年,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他妈的、混账”。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他为时几日的流浪生活。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这家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醺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然是个同性恋。
45、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46、从二战结束到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塞林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了一个男孩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47、 他的家教很好,待人礼貌。尽管心里不喜欢一些身边的人,也能保持基本的礼貌。
48、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麦田的守望着》读后感这是一本非常不适合我读的一本小说,更确切的说很不适合我现在读。因为我既不是一个男孩子,尤其不是一个曾经判逆的男孩,也不是一个母亲,尤其不是一个男孩的母亲。没心思去了解一个年轻男孩判逆的小插曲。但是我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
49、手里的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看起来和漂亮,但不华丽,只是赏心悦目。封面是绿色调的,和那幅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油画很配。书的名字很好听,所以一直想看。它的英文版名是“Thecatcherintherye”。把catcher译作“守望者”,别有一番风味,因为词典里catch的本意并没有“守望”这一项,但是谁都能够理解“守望”这一层含义。不深刻,但很深入。
50、这本书实在不大像名著,里面充满了太多的敏感词汇,而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极其叛逆的孩子,他的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退了学,他不敢回家,在街上游荡,住到宾馆里,他想去西部谋生,却因为妹妹的牵绊留了下来,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又执着的“坏孩子”。
51、可我好奇,一个这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跟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好奇心促使我看下去。
52、霍尔顿没有彻底沦落,那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还坚守着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梦想。
53、无法推测作者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安排有什么目的。只是让我不禁想起《希特勒的名单》中那个黑白画面中出现的唯一一簇色彩——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54、走出安康阅读吧,蔚蓝的天空中时不时飞过几只鸟儿,望着一江碧水,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挂起理想的风帆,在这广阔的世界中“乘风破浪”吧!《麦田里的守望者》优秀读后感8《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个令我产生憧憬的书名。怀着一颗真切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55、 在暑假最后一周中,我读完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不厚,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令我感触至深。
56、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
57、在每个人的青春道路上,都有过矛盾,有过迷惘,有过彷徨……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诠释了一个16岁的少年,青春路上彷徨不安、苦闷孤独的精神世界。
58、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的叙事者霍尔顿,是个16岁的年轻人,刚刚被潘西中学因学业无成而开除。虽然霍尔顿聪明而敏感,但他仍以一种疾世愤俗且疲惫不堪的口吻叙述故事。他觉得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令他无法忍受,他通过愤世嫉俗来保护自己不去经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失望。然而,霍尔顿在瞄准周围的人进行批评的同时也瞄准了自己。他对自己的软弱感到不安,在书中他也时常显得和其他人一样虚伪、吝啬、肤浅。小说开始时,霍尔顿站在分隔童年时代与成年人世界的悬崖边。他由于不能成功地跨越这一鸿沟而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59、 我何尝没有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只是我经不起麦田旁边那棵苹果树上鲜红苹果的诱惑,溜了号。
60、看到第17章,我都没有看见一片麦田,更别说有守望者的影子了。那这本书为什么叫《麦田里的守望者》?直到我看见霍尔顿对他亲爱的妹妹说的一段话:“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61、他一向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我,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好处上的叛逆。从他的经历里能够清楚地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期望他像哥哥一样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但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
62、 主人公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招妓酗酒。
63、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很好奇它讲的是什么,而那守望者又是谁。偶尔在朋友家发现了这本书便把它借过来了。
64、最近翻读了一下《麦田的守望者》这本书,发现它带给我的震撼以及精神上的鼓励还是一如最初。相比之前看的时候,这次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65、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状态中,一个16岁的少年的挥霍、违规饮酒以及他的恶作剧,都显得合情合理。只因为世界太另人失望。即使是这样,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生于富裕商人家的少年,拥有着于外在行为截然不同的内心。他尖酸地嘲讽见到的一切,所有东西都看不惯,但又由衷地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难受,为他衰老的历史老师沉闷的生活,为旅馆里帮他抬行李的老头潦倒的职业,为他死去的弟弟,甚至为受人奉承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钢琴其实有时候弹得很糟……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难受,可他无力去改变。
66、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67、命运总是这样,让无缘的人错过,让有缘的人相遇。
68、应该是很多人都读过的一本书,这次会看也可以说纯属巧合,翻开后却根本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真心推荐,很不错的很值得回味反思的一本书。
69、这是对所有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远离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这也是塞林格的逃离。塞林格本人也在写完本书后不就过上了隐居生活。就像霍尔顿憧憬过:要装扮得又聋又哑,这样,就他妈不用跟谁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在一所大房子晒太阳。《麦田里的守望者》优秀读后感2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带回家细细阅读,只觉得爱不释手。
70、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我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最之后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下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下了目的。
71、 他像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所幻想的那样,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一直到91岁去世。
72、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人公被退学,他对这样的社会极度厌倦,以至于想去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独自生活在农村一片巨大的麦田中,望着孩子们在玩耍,嘻戏。这个想法,深刻地反映出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青年的迷茫与无助,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浮躁,表达了作者想隐居乡下,重归田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