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是庄稼“吃”(养分)、“喝”(水分)、住(扎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铁等矿质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还有空气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阳光外,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几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2、农作物幼苗,必须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才能实现高产。在间苗、定苗时要做到去小苗(弱苗),去大苗,留生长一致的苗,田间就不会再出现象棉花“大苗挤小苗,小苗不结桃”;玉米“小苗不结穗,只长一根棍”;烟叶“两大加一小,三棵炕不好”。烟叶打顶不能见花,枺芽不能过寸,否则影响产量和质量。
3、“小雪”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2气温下降,陕北年平均气温在0—零下4度左右,下较小的雪。
4、 干耪如施粪,湿耪如夹棍。所谓干耪,土壤水分少,耪上去的土疏松,对禾苗生长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土壤潮湿耪地,烈日一晒,土质板结,制约了禾苗的生长,所以有以上的总结。
5、在杜甫《丽人行》中也有上巳节这天的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时至今日,这些活动其实已经很少有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三月三是古代情人节了,只记得“三月荠菜煮鸡蛋”了。
6、“一月冷死牛,二月冷死马,三月冷死耕田洒(人)”:正月里的天气很冷,农村经常有耕牛被冷死;陆河等地没有马,这是形容二月天气比较冷;三月天气还是比较冷,刮风下雨,农民都要去耕田,形容农民十分辛苦。
7、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8、麦田杂草年前化除比年后效果好,年后麦垄封行所以效果不好。虫要早治,如地下虫、包囊线虫等病虫害必须在犁地时土壤处理,出苗以后出现症状再去防治,就是增加5-10倍的投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9、“雷打秋项项有”:如果,立秋那天打雷下雨,气温下降,农作物能获得丰收。
10、“冬至在东昂(中间),霜饼两人扛”:若冬至的节气在十一月的中间,这年冬天就会落霜件雪(结冰),非常寒冷。
11、芒种时刮南风,则夏季雨水较多,村里村外的池塘都会下满。其实,这是很符合科学的,可以用中学地理课的知识来解释。因为刮南风,说明这一年,从南方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较强,南方来的空气含水汽多,易下雨。
12、“朝霞暮雨”:早晨,特别是下雨后的早晨,出现了红霞,旁晚时就会下雨。
13、 种地不施粪,就是瞎胡混。用另外一则农谚做解:要长好庄稼,全靠肥当家。可见,种地不施粪,只能是胡混了。
14、 由于农历闰月与非闰月年的原因,有的年份二月里寒食,有的年份三月里寒食,按历来习惯,二月里寒食春短,三月里寒食春长。因此,到了种地的节气,就有了头寒食种地和过寒食种地的区别。
15、1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16、“冬至在月头,做势阿哥唔使愁”:如果,冬至的节气在十一月初,这年冬天就会十分暖和,农民耕田就不会辛苦。
17、“立秋处暑,便墙着裤”:到了立秋前后时节,农民们经过三夏大忙的干活,累得连穿裤子都站立不稳,要靠着墙头穿。形容人十分疲劳。
18、挂羊头,买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后汉书·光武帝记》:“悬羊头,卖马脯。”
19、 “立秋”后三两天开始播种大白菜。此时的糜子已生长为四个手指合拢起来这样高低,此后出穗拔节,是丰收的好兆头。
20、玉米能吃能干。是指玉米需肥量多,增产潜力大。据统计,美国2002年最高单产1850公斤;河南浚县2007年最高单产1065公斤。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2007-2009年,全村1000亩玉米平均单产700公斤。河南省1949年到2007年,面积由1393万亩发展到418万亩,增长了近3倍;单产由48公斤提高到36公斤,增长了9倍。可见,玉米只要选好品种,施足肥料,及时管理增产潜力大有可挖,确实是能吃能干。
21、这时间播种冬小麦也不迟,收割回来的豆科作物,如禄豆、豇豆等已经上场了,故“又种麦子又打场”道出农人们两头繁忙的生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