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现实,他感到心力憔悴,不堪重负,选择和夫人一起自杀的方式,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安静的离开世界。
2、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数不清的分分秒秒,但有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往往只是因为那稍纵即逝、毫不起眼的瞬间。在那一瞬间里,你心灵的窗户完全打开,积攒的欲求得到满足,内心的奥秘袒露无遗,而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瞬间将你攫住。
3、茨威格是一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但在欧洲动荡不安、烽火连天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着世界公民、和平主义的立场,憎恶战争,深深关切着人民的命运,并用他手中的笔和人性中的恶作斗争,创作了一系列反战作品。
4、17岁他就在当时奥地利最大刊物上发表诗作。
5、他在自序中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一样的条件:(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6、这部拿奖无数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也不愿离开这艘船。最后,当报废的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时,他选择了和船一起葬身火海。这个结尾让很多观众都飙泪了。
7、茨威格梦想的世界没有到来,1933年他逃避纳粹威胁而搬到了伦敦。这时他依然想办法让作品得以在德国出版,不过没多久他的书就在德国被查禁。1938年奥地利沦陷,茨威格的第一段婚姻也告终。隔年二战爆发,他归化为英国籍,再度远赴南美。他的旅行路线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无名的叙事者“作家”以及古斯塔法先生分别后的经历十分相似。1942年,二战结束前三年,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在里约热内卢双双服毒自尽,理由是他们的精神故乡欧洲已经消失了。
8、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9、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0、本周共读,选读的是由德国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翻译的版本,该版本在2004年被广西师大出版社选入“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2、表面看来,《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在“说故事”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起电影,反而更像文学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说的章节脉络来铺陈,一开始老年的小说家对著镜头说著故事的由来等于是小说中的“序”,之后剧情也都是按照小说章节的分段来叙事,灯光变化营造独白氛围,声音部分也多用旁白叙述来达到像小说一样的感觉。
1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集,收入历史特写十四篇,揭示人类生命进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用十四幅精彩的人物画像将这些历史玄妙的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辉煌或黯淡,或激情或绝望,但都凭着发现、创造与拼搏,构成了象征着人类信仰的闪耀群星。
14、他虽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依然享誉世界文坛。
15、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16、做为一个曾经受过史学训练的人,我对文学家写的历史叙述一般不多采信。在我看来,历史似易实难,貌似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一脚的领域,其实许多人白手穷经尚未窥其堂奥。我们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但是到了当代,文学与史学已经相去甚远,而古人那样的通才几乎不可复现。一般说来,历史讲究的是史实与史识,质胜于文。所谓文采,顶多是锦上添花,运用不当则会遮蔽真相。
1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8、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19、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0、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1、茨威格说,他那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结果战争就这样来了,大家突然之间轰轰烈烈争当英雄。母亲们亲自给儿子戴上大红花送他们去前线——她们那时候仍旧天真地以为,孩子们过几天就会回来了。然而终于她们迎来的是孩子们的尸骸,或者他们战死的消息。连尸骸也已经找不见了。
22、茨威格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异端”呢!若干年前和友人聊天时曾经感叹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自以为是的异端者往往仅是站在某种立场上的批判而已,对我们经历过的时空、对个体的处境未必有多少感性的、历史的认知。茨威格这样非常个人化、敏感于人生,又同时极具社会批判意识者,如今不止稀缺,而且正在被遗忘。不过,茨威格自己也许正是因此而悲观,虽然他一直相信,“我们人类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通过屠刀下的尸体才达到昙花一现统治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抵抗力量,被优胜者暴力压倒的人们......”
23、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战争期间被称为是站在了“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一战的导火索就是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成为政治谋杀的牺牲品而丧命,茨威格的祖国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成为了一战的同盟国。
24、徐静蕾将这篇她一次次看哭了的小说拍成了电影,孟京辉又用先锋、超现实的方式,将这一经典名篇搬上了话剧舞台。
25、《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遗世之作,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在他被流放的最后几年完成,在他死后两年,1944年出版。
26、格鲁希的部队距离拿破仑的位置只有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格鲁希满脑子都是“要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的命令,即使身边的将士们数次劝言,让他带着部队赶快去前方增援,格鲁希仍死守命令,犹豫不决,最后遗误了战机。
2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28、茨威格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也见识过战争之前的世界曾经多么美好。经历了建设,也经历了摧毁。
29、斯特凡·茨威格(著) 韩耀成;关惠文(译)
30、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31、艺术可以给个人带来安慰,但对现实却无能为力。
32、○基辅的一场葬礼,35岁的乌克兰陆军上尉AntonSydorov在战斗中牺牲,留下一对孤儿寡母。
33、拿破仑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决定赶在四国军队汇合前,将他们逐个击破,他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为了防止布吕歇尔的军队和威灵顿的军队会合,他调拨出了一支部队紧逼普鲁士军队,这个部队的元帅就是格鲁希。
34、我看《昨日的世界》是2018年去奥地利游玩期间。茨威格在书前半部写的战争未曾开始前奥地利的美好时光、城市风情、安逸生活多年之后我仿佛也都感受到了。那时候,我们还能够自由出国,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场疫情会让我们与世隔绝,更不会想到,还会有一场战争打响……
35、明天的共读我们将一起跟随茨威格的回忆,回首一战前欧洲的太平黄金时代。
36、那年我18岁,夏天从一场单相思的梦中醒来,开始午夜蜷缩在d校北院主楼六层办公室的皮沙发上写小说。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望着窗外黝黑的夜,偶尔有荧火虫飞过。构思夸张的青春小说,最终如同青春期的爱情一样无疾而终,从未写完。待到夕阳西下时,总算可以续写,七号大院却是物非人也非。那年秋天去看“星星画展”,在美术馆门外大街上买了几期《今天》,和许多文艺少年一样,不经意间走在历史边上。
37、陌生女人这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疯狂、愚蠢和不值得的,但在爱情越来越沦为商品的时代,她的这种英雄气概和对爱情的信仰又显得多么宝贵。
38、韦斯·安德森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书迷,他将这位小说家与自己一位好友的形象所结合,创造出了电影里的古斯塔夫先生。众所周知,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裔的小说家,他是活在世界大战时期的人物,他虽然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却曾经一度被忽视,差点被世人遗忘。这与电影中的古斯塔夫多少有些重合。
39、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40、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每一丝情绪变化都了若指掌,并用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把她暗恋时的心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字里行间,体验着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为她对爱无所求报的献身精神而动容。
41、影片尾声,作家问古斯塔法先生,保留著这栋摇摇欲坠的亏损饭店,是否是为了留住与“那个世界”最后的关联,“或者说,是‘他’的世界。”古斯塔法微笑否认,并说古斯塔夫先生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有什么可以保存的呢。而那个世界,早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消逝了。
42、会员在线下门店正价购买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全两册)即赠(时间的花)斯蒂芬·茨威格精选集纪念方巾1条,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43、——韦斯·安德森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
44、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政治动荡的时代。
45、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46、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47、斯蒂芬·茨威格著作颇丰,在小说和传记上的成就最大。大家都很熟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就出自茨威格的笔下。而传记领域,则绕不开《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不是干巴巴的历史回顾,而是将历史事件,以故事的形式,精彩地呈现给读者。茨威格在书中,给人物加入了心理活动等细腻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身临其境,体会被历史洪流裹挟前进的人的无奈与辛酸。
48、《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49、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50、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51、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
52、这篇作文胡说了些什么我完全记不得了,可以确知的是,那时我并没有真正明白《象棋的故事》:房间、象棋是有着巨大象征意义的,B博士的坚持与崩溃,也似乎是一种命运的暗示。这是茨威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直接描写盖世太保:“他们只是把我们安置在完完全全的虚无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虚无那样对人的心灵产生这样一种压力......”人在年轻的时候,即使目睹黑暗,潜意识里还充满生命的阳光、爱情的期待,看不到无论暴力摧残还是精神迫害带来的创伤,不能理解与感受到内心的深渊。
53、1941年迁居到巴西后,茨威格也没能就此逃离欧洲以及对欧洲的忧心。技术带来了信息的同步,对他无异于一次次的补刀:南美洲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让他得知老友被暗杀的消息;远隔重洋,他也能在收音机里听到希特勒发疯似的演说。巴西的阳光充沛而灿烂,但那一年的茨威格已经六十岁了,他太累了,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再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5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构成。这个女人从13岁开始,就暗恋着邻居作家R,他们多年后相逢和作乐几次,可R都始终没认出她。女人从未向他爱慕的这个男人暴露身份,始终默默地历经艰辛,受尽折磨......直到她身染重病即将辞世,才给男人写下这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55、这部电影围绕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神秘主人展开,如“俄罗斯套娃”般的回忆随着故事的推移而慢慢被揭开。
56、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57、借着主角古斯塔夫之口,韦斯·安德森给人道主义的茨威格献上了最崇高的赞歌——“野蛮的屠场上,仍残留着微弱的文明之光,那就是人性”。而我们,阅读茨威格的小说,除了看到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要去寻找这背后的人性之光。
58、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还能为了什么呢?比如说,你买张票跑到一个黑屋里坐着是为了什么呢?肯定是看电影咯。那电影如果特没劲呢?全场人在前三十分钟里走了一半,后二十分钟走了另外一半,收垃圾的大妈站出场口跟你大眼瞪小眼,这时候你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坚持到125分钟,亮灯退场。你赢了么?全场人都来看电影,但别人都走了,就你看回了票价,你确定你赢了?
59、茨威格流亡英国期间,和第二任妻子结婚,在英格兰南部的巴斯民政局登记,负责登记的官员对他们友好而热情。这时,突然另一位官员匆匆忙忙跑进来,说:“德国已入侵波兰,战争爆发了!”
60、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文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身处世界动荡最剧烈的地方。
61、只是我们都还无望地以为,或者祈盼,会有一阵风来,将乌云吹走。
62、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63、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64、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65、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66、△电影里古斯塔夫先生的扮相显然是在向这位作家致敬
67、这一层一层的倒叙回忆中,静默地铺陈著令人不安的战争氛围。流离失所的战争孤儿离开故乡前往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饭店寻找工作,搭乘火车时因为外国人长相,加上没有身分证件而屡遭士兵刁难。性情古怪、讲究排场,但是为人正直的饭店管家古斯塔夫先生(MonsieurGustaveH.)总是出手相救,不相信民族主义的他,无疑是茨威格在本片中的另一个化身。
68、要说茨威格在中国流传度最广的小说,要数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爱情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69、1934年,茨威格移居伦敦。1938年奥地利沦陷,昨天他还是消费外汇并纳税的外国绅士,今天就成了要申领无国籍者护照的“难民”,一种所有国家都不会给予充分信任的低人一等的人。最沉重的一击来自1939年9月,就在他和第二任妻子登记结婚之际,德国入侵了波兰,二战爆发;两天后,收音机告诉他,英国对德宣战。这个从来没有归属过德国并且早就被德国排挤出去的奥地利人,忽然强行划归为德国人,又被推到了英国的对立面。
70、七十五年前,斯蒂芬·茨威格和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夫人洛蒂在巴西离里约热那卢不远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一起服安眠药自杀。巴西的二月并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茨威格在一个热带夏天选择了死亡。那是1942年,漫长的二战正在进行,纳粹占据了大半个欧洲,对于茨威格来说,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他虽然远离了战争,同时却也远离了对这个世界的希望。我在网上看见一张据说是他们死后警察拍摄的照片,两人相拥而卧,茨威格平躺在床上,洛蒂侧卧在一旁,头枕着他的肩膀,一只手放在他的手上。有一个传记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看上去死了,她看上去在爱情中......”
71、△片中暗暗穿插二戰即將来临的氣氛,政治氛圍急剧转变
72、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73、“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74、生命异常珍贵,作家往往对此有更多超乎常人的思虑,古往今来,作家自杀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除了跟自身相关,也跟他们所属国家的文化心理、社会条件、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75、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
76、然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许多人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茨威格夫妇会自杀。在1942年,茨威格并不像大多数流亡者那样生活窘困,恰恰相反,他的书在美国和巴西继续畅销,他在巴西备受礼遇,作品朗诵座无虚席。虽然他从1934年就离开了祖国奥地利定居伦敦,1940年去美国纽约,然后又去了巴西,但所到之处,茨威格始终是被人们尊敬爱戴的名人、德语文化的象征与良知之一。在巴西的最后几个月里,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和他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极负盛名的《象棋的故事》。在大半个世界陷入战乱的时刻,他衣食无忧,还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陪伴,但是他却选择了死亡,洛蒂也追随他而去。
77、▋ 那些美到极致的日本俳句:“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78、茨威格为什么要死呢?因为总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有规矩的,“无缘无故他就打你?”“无缘无故他就能把你从家里赶出来?”“无缘无故他们就能把你塞毒气室?”茨威格自己就相信过这一点,然后他就被焚书、被搜查,逃出了奥地利、逃出了法国,最后逃到南美洲。
79、2014年这部由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曾让很多人沉醉,缤纷绚烂的色彩,诙谐华丽的音乐,天真动人的表演,无不让人难以忘怀,适逢他的新作《犬之岛》即将登陆院线,今天译文君决定和读者们回味一下他的旧作,因受到奥德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影响下创作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由英国与德国合资,描述二次大战发生前欧洲某虚构小国中一座豪华饭店发生的浪漫冒险故事。一个名为零的饭店门童如何陪著他的上司古斯塔夫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劫难的故事。
80、“我的父母与祖父母生活的时代是多么风平浪静的时代啊!他们平静、顺利和清白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不过我不知道我是否要为此而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像生活在天堂里似的,对一切使人焦虑的危机和问题视而不见,然而那些危机和问题却愈来愈严重!而我们这些认为安逸已成为传说、太平已成为童年梦想的人—都已切身感受到极端对立的紧张关系和不断出现的新恐惧,我们岁月中的每个小时都是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远远超出了自己狭隘的生活小圈子,分享着时代与历史的苦难和欢乐,而从前的他们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因此,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纵然是我们同类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要比我们祖先中最睿智的祖先了解现实胜千倍。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佔到什麽便宜,而是完全为此付出了代价。”
81、披露当时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逸事,揭示他们各不同的性格,描绘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也穿插了茨威格自己的欢乐、兴奋、忧愁与哀伤。
82、但凡你曾经暗恋过某个人,都能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感受到这种煎熬和卑微。正是这种细腻、优雅、诗意的心理描写,成了茨威格小说公认的最大特色,连精神分析宗师弗洛伊德都对此拍手称赞:“它们看上去就像透明的衣裳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
83、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84、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看不见的藏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