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简介:希望那些感染疫情的人就像竹子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希望在疫情下每个人能有竹子一样宽广的胸怀,每个人能够相互理解包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就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竹报平安,象征平安,希望疫情早点过去。
2、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3、 总体而言,湛约翰的韩愈译介质量较高。不过,19世纪是西方世界研究韩愈的萌芽期,此时西方世界对韩愈了解不多,研究基础不足,这也给湛约翰的韩愈译介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加上湛约翰对史实考据不足、对文本细读不够、未能设身处地,导致译介中存在误读、误译、以己度人等问题。不过,湛约翰的韩愈译介发表在《中国评论》这家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影响最大的汉学期刊上,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英语世界对韩愈的关注,推动英语世界韩学研究的发展。此外还需提及的是,《中国评论》典籍译介内容涵盖广泛,触及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遗憾的是,关注该刊物典籍译介的学者较少。因此,本文从《中国评论》中挑选韩愈译介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容、方式和特点,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学界各位同仁通力合作,一并加入《中国评论》典籍译介研究。(韩愈简介及代表作品)。
4、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芋,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韩愈简介及代表作品)。
5、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员外两首诗可以看出其恢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时值中唐时期,任吏部侍郎,心情大好,邀请张籍赏春。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少年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你不去看,我先去了。官忙年龄大,就没有少年活泼心了,我先到曲江头看一看,柳色它如今深还是不深。我乍一看就是个老咆哮,哪能坐得住呢,爱自然之心,纯天然。
7、 论述了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等方面的言论思想
8、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秋水》
9、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共20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0、《原人》的“人”也有写作“仁”,韩愈作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意思就是为人需要“仁”,仁的核心是“爱人”。
11、 韩愈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相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同平章事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12、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3、茅坤欣赏《历朝文选》以“感乎情,畅乎心,合之乎机杼”为原则,打破正统道德或美学原则的束缚,收录内容、风格迥异的各类文章。茅坤称许此书编者宽阔的审美光谱以及对历代具有挑战、突破性之文章的特殊偏爱,亦说明他承认具有“愤咽”“狂谲”“叱咤”等风格的文章均符合被“司马、韩、欧及苏长公”所确立的精神传统。韩愈文章的“奇崛”“奇诡”特色,自然属于这一源自古典的精神统系的重要部分。并且,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除苏辙的作品外,茅坤对其余七家文章均褒扬其“奇”的品质。被茅坤在篇首或篇末明确标示为“奇”的文章,包括柳宗元文十二篇:
14、 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15、 《故国策》: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
16、曾巩,字子固,代表作《元丰类稿》《隆平集》
17、(78) 参见郭英德《明末六朝文的流播与文风丕变》,《文学遗产》2020年第1期。
18、 《中国评论》是英国人丹尼斯(N.B.Dennys)在香港创办的一份综合性英文汉学期刊,其撰稿人和读者群皆以英美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为主。办刊30年(1872-1901),共刊出25卷150期,每期包括“专文”、“释疑”、“学界消息”等几个主要栏目,内容主要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法律、科技、民俗、人物传记等诸多方面,为西方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情况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和窗口。与《中国丛报》和《教务杂志》等宗教性质浓厚的刊物不同,《中国评论》较少受到宗教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身份的汉学研究者可以在《中国评论》上就各类议题自由交流,各抒己见,大大推动了英语世界的汉学研究进程。因此,有学者把《中国评论》称为“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杂志”(王国强i)。30年间,湛约翰(J.Chalmer)、阿连壁(C. F.R.Allen)、庄延龄(E.H.Parker)、翟理斯(H.A.Giles)、梅辉立(W.F.Mayers)、金斯密(T.W.Kingsmill)、葛显礼(H.C.J.Kopsch)、葛路耐(W.P.Groeneveldt)、贝勒(E.Bretschneider)、阿查立(C.Alabaster)、欧森南(E.L.Oxenham)、巴尔福(F.H.Balfour)、艾约瑟(J.Edkins)、波乃耶(J.D.Ball)、阿恩德(C.Arendt)、丁义华(E.W.Thwing)、艾德(E.J.Eitel)等汉学家共在《中国评论》上译介了60余部中国典籍和大量诗歌,其中就包括韩愈的部分诗文,为中国典籍西传做出了突出贡献。
19、 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20、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21、 一个武陵人外出打鱼的时候偶然来到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乐却与世隔绝的地方,作者借此来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23、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工作。
24、(63) 《李东阳集》文稿卷八《叶文庄公集序》,第2册,第479页。
25、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6、作品简介:绘制这幅画,我体会了时间的流逝,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很多事,为了捕捉美丽,能够凝视并看到很多东西非常重要,而且您还需要长时间工作才能应对绘画技术。每个时刻都有自己的特点。您可以看到一千个细节,但无法绘制看到的所有内容。
27、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28、作品简介:当我们的脚步暂且停留在寝室时,我相信仍有很多人在向往春天,疫情侵略了一片又一片大地,但我始终相信,疫情的阴霾终将会被春的浪漫驱散,愿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29、 主要写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之情
30、《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29)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一《韩文公文钞引》,第3册,第824页。
32、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33、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34、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35、然而自永乐以来,主流知识界对韩愈和唐宋散文的总体认知开始发生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明成祖高度重视理学作为笼络士人与思想教化工具的作用。由胡广主编的御制《性理大全》涵括了学术文化的各个层面,永乐皇帝意在通过此书的颁行,以理学为准则,为文化领域的所有议题设定思想的规范。该书对于韩愈文章与思想关注颇多,但其全部内容均摘录自二程、朱熹、陈淳、真德秀等宋代理学家的言论,辑录的内容也限于理学视角对韩愈文章、思想的批判性审视在理学思维与官方理念合流的语境下,韩愈文章与个性中与正统观念不尽协调的元素很难得到充分考察与认可。韩文之“奇”的特性与要素由此被遮蔽。仁宗、宣宗时期,“台阁体”作品和观念逐步形成。在台阁文人的视野中,欧阳修散文以其忠于政统的理念、丰富深厚的学识与平和方正的风貌被标举为至高典范台阁重臣杨士奇撰写多篇文章称颂欧阳修,表示“欧阳文忠公以古文奥学,直言正行,卓卓当时,其凛然忠义之气,知有君而已,知有道而已”但他并未撰写专文赞誉韩愈文章及其人格。另一位台阁元老杨荣曾为欧阳修及程、朱祠堂作记,虽亦时而提及韩愈,但强调的是其对“贾董马班”正统精神的继承,以及在使文章“达于孔孟”“羽翼六经”这方面,与多位唐宋古文家发挥了共同的作用。对韩愈文章的个性只描述为“辨博宏深”经由理学教化及台阁文人的实践与引领,唐宋八家散文发挥典范效用的范畴明显被化约、归拢至欧阳修所代表的“正”的属性。曾被广泛承认的韩文之“奇”,乃至八家散文的丰富精神与多重个性,均被相对搁置和冷落。在实际操作中,士人对唐宋八家散文的摹拟路径与借鉴空间日趋受限李东阳将这一特点概括为“言必濂洛,文必欧曾”并将这一现象的弊端描述为:“后之为欧文者,未得其纡余,而先陷于缓弱;未得其委备,而已失之覙缕,以为恒患,文之难亦如此。苟得其文而不得其所以重,天下且犹轻之,而况乎两失之者哉!”(63)解读视野的局限与指导思想的束缚,使得士人对韩愈、欧阳修文章精神的理解均产生了较大偏颇。王鏊亦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批判:“文如韩、柳,可谓严矣。其末也流而为晦,甚则艰蹇,钩棘聱牙而难入。文至欧、苏,可谓畅矣。其末也流而为弱,甚则熟斓,萎薾冗长而不足观。盖非四子者过,学之者过也。”(64)由于理解与摹习的失当,欧苏散文逐渐给人留下“缓弱”“萎薾”的印象,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唐宋八家散文的经典地位。同样,韩愈文章的“奇绝”个性不仅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反而被“学之者”引至“艰蹇”“钩棘聱牙”的错误方向。此后何景明、屠隆等人抨击“古文之法亡于韩”或唐宋文“气弱”“格卑”,与这种现象的蔓延应当有密切的关系。
36、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37、下此魏晋至隋,流丽淫靡,浮急促数,殆欲无文。……韩退之起中唐,始大振之。退之俊杰善辨说,故其文开阳阖阴,奇绝变化,震动如雷霆,淡泊如韶濩,卓矣为一家言。其同时则有柳子厚、李元宾、李习之之流。子厚为人精致警敏,习之志大识远,元宾激烈善持论,故其文皆类之。(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二《张彦辉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第253册,第29b—30a页)
38、 本文叙述了晁盖、吴用等草莽英雄劫杨志押送的生辰纲的故事
3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
40、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41、(62) 李东阳撰,周寅斌、钱振民校点《李东阳集》续集卷七《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神道碑铭》,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册,第208页。
42、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3、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44、作品简介:作品采用竖式、楷书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d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45、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
46、 段怀清和周伶俐总结了湛约翰韩愈译介比较全面的优点,赞扬了他“在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解读以及对于韩愈这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的总体把握能力”(段怀清、周伶俐278-279),本文对此不再赘述。不过,段怀清和周伶俐认为,湛约翰引用朱熹对韩愈的评价和比对约翰逊和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韩愈的精神和人格追求。其实,仔细考察文本可以发现,湛约翰引用朱熹言论意在批评韩愈是“学究、纵酒狂欢者、汲汲官禄者”(J.Chalmers347),比对约翰逊和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只是为了说明他们二人观点相似。此外,段怀清和周伶俐认为,湛约翰指出唐朝处于中国历史的中间位置,是为了说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可能担当的思想传承作用,湛约翰时代的中国比韩愈时代的唐代更为接近中国古代(段怀清、周伶俐278)。其实湛约翰并无此意,他提到唐朝处于中国历史的中间位置,主要是为下文评价中国历史三个阶段的情况作铺垫,并且湛约翰想表达的不是湛约翰时代的中国比韩愈时代的唐代更为接近中国古代,而是中国社会从圣人时代到唐朝是进步占主流,从唐朝到清末是退步占主流。最后,段怀清并没有论述湛约翰的韩愈译介存在的不足。因此,下文将重点考察湛约翰韩愈译介存在的不足,即对史实考据不足,存在误读;对文本细读不够,存在误译;未能设身处地,评论时以己度人。
47、朱元璋虽未全盘否定韩愈,但两篇文章均展示了驳斥与讥讽的负面态度。他借助理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先批评韩愈在“博观明道理”和“格物致知”方面的欠缺,而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以此劝诫“今之儒者”著书立言时务必保有谦卑戒慎的心态,尤其要做到“钦天畏地谨人神”,不得妄自“过天地,小日月”。韩愈在包括上表在内的各体文章中展现的“文雄句壮”,必然为忌刻雄猜的帝王所不喜。朱元璋意在以此压制士人的主体意识及知识、道德层面的优越感,对他们可能发生的高傲或冒犯言行发出警示。由此可知,韩文所具有的“奇崛”“奇伟”风格及其包含的文化性格必定会被官方话语所回避或警惕。直至中晚明时期,万历六年(1578)成书的胡汝嘉《文章正宗钞》在评点欧阳修《上范司谏书》时,特意针对南宋谢枋得关于韩、欧文风差异的一段话提出异议。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表示“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学韩不成亦不庸腐,学欧不成必无精彩”,《文章正宗钞》引用这段话后评道:
48、(60) 杨荣《文敏集》卷一四《颐庵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11206页。
49、唐德宗死后,韩愈重受提拨,先后当上国子博士和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向皇帝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他先后作《祭鳄鱼文》释放奴隶,深得百姓爱戴。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作国子祭酒,后转吏部侍郎。
50、概而言之,茅坤以“奇”为中心重构韩愈散文的经典属性,其原因和寄寓的意义应存在于双重历史维度中。在文学批评的维度,茅坤由此还原以韩愈为代表的八家散文原本具有的丰富面貌,从而改变士人的偏颇观念和既有认知;在政治文化的维度,茅坤在当时的态势下,着力通过这一曲折的方式,捍卫士人的独立人格与话语地位。
51、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奇”所指涉的对象和内涵相当复杂,受到的评价也经常因语境的不同而变化。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刘勰针对南朝文人的“率好诡巧”,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反正为奇”,称“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在对“奇”与“正”之关系的把握上,刘勰认为求“奇”者应在掌握“正”体的基础上翻出新意,而不应一味求怪:“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21)“奇”意味着对写作传统与欣赏习惯的打破,但并不一定包含有益的新质。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抑,也是对“好异以取高”(22)这一浮躁心态的反对。然而,文学的发展又需要适当的“奇”来突破思维平庸和定势。理学家朱熹亦曾表示“文字奇而稳方好。不奇而稳,只是阘靸”同时,文化的传承又需要树立“正”的标准。在《进学解》中,韩愈以嘲谑的口吻自述其“闳其中而肆其外”(24)文风的形成,即来自对先秦及汉代文学传统的活学与化用;另外在《答刘正夫书》中,韩愈再度表示其为文取法的对象是“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这就在传统的谱系中为自己所追求的“奇”确立了正当的依据。
52、《讳辩》:此文反覆奇险,令人眩掉,实自显快。
53、(1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册,第5269页。
54、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55、(70) 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纂《礼部志稿》卷二三云:“正统六年,令出题不许摘列牵缀及问非所当问,取文务须淳实典雅,不许浮华,违者从风宪官纠劾治罪。”“弘治七年,令作文务要纯雅通畅,不许用浮华险怪艰滞之辞。”“嘉靖六年,奏准科场文字务要平实典雅,不许浮华险怪,以坏文体。”(《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425—426页)
56、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57、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58、明初,“唐宋八大家”的表述虽尚未出现,但将八家散文聚合为一个经典体系的观念在实质上已经确立。自元入明的朱右在其《新编六先生文集》中已将唐宋八家整合为一体(“三苏”合为一家),他在该书序言中将“六家”文章的风格描述为:“或婉而章,或显而微,或闳而肆,或峻极而瑰奇。要约而严简,高旷深远,丰赡博洽,动静隐见,变化出没。炳炳焉,焕焕焉,千态万状,盖有不可殚论者矣。”(16)此段文字虽未直接形容韩愈文章的特点,但认为“闳而肆”“峻极而瑰奇”以及“变化出没”这些特征都属于“六家”散文的审美效果,即认可了“奇”在“六家”中的突出表现及其价值。与其同时代的贝琼则将“唐宋六家”文的各自特点做了直接的概括:“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苏之博,各有其体,以成一家之言。”(17)贝琼明确将“奇”作为韩愈文章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唐宋六家”体系内的专属色调,又在《欧阳先生文衡序》中重提了“孟子没千余年而得韩子,韩子没二百余年而得公”(18)的论说。由此可知,明初推崇唐宋“六家”体系的朱右、贝琼主要从表达效果和文学个性的角度出发,将“奇”视为体认韩愈文章的代表性要素,但同时也认可韩愈文章所承载的内容符合儒家正统的文学精神。与其生活于同一时期的宋濂,则主要从“载道之文”(19)和“恨其不能皆纯揆之群圣人之文,不无所愧也”(20)出发,对韩文加以评判,体现了比较鲜明的理学视角。然而他们的观念并无根本不同,在《宋元学案》勾勒的学术脉络中,宋濂与朱右同属于“北山四先生学案”的浙东儒学谱系。朱右、贝琼未就韩愈的思想多加研讨,这或许是因为,经过宋元时期众多古文家、理学家的深入探析,知识精英对韩愈在儒学思想方面的局限性已有普遍且明确的认知,他们能够以相对直观且单一的心态考察韩愈文章的审美效果。
59、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最出名。
60、 借范进因乡试中举而疯癫的经过刻画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沉重的精神负担,批判了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
61、 苏辙,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62、《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63、(67)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八《复陈五岳方伯书》,第2册,第358页。
64、杨镇源|稀释在“第四空间”中的后殖民性之反思——以阿契贝《瓦解》的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65、作品简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做好事的人,君子帮好人做好事,不帮助坏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成人之美」,就是讲的帮助人家成就善事。譬如说见到人家帮助大众,我们也应该参与协助,即使不能够参与,起码我们的心,有一种从善的心,这就很好。
66、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是其代表作
67、 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