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荒诞”?——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明确指出,在世的人,生活在各种关联之中,关联赋予人的行为意义,意义的大网缠绕整个世界,成为“意蕴”,倘若存在者脱离了“意蕴”,就是荒唐无稽;悖逆意蕴,便会启疑。(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2、鲁迅开篇即写:“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后面又反复提:“‘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
3、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4、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跟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地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
5、2019年4月,以色列独立文学出版社九条命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协议,将在以色列出版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希伯来语版,由《红楼梦》希伯来语版的译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译。
6、“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众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7、这些,早已超出了“狂人”的视野——看不到,不怪鲁迅,正如马克思无法预见无产阶级斗争中的所有问题。狂人是鲁迅的心灵投射,有如包法利夫人之于福楼拜。鲁迅胜了,但狂人败了。鲁迅撕开了一个时代,也仅止于撕开。时代还在。
8、(3)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5月15日《鲁迅发表100周年:他的深意,远远超过我们知道的标准答案》
9、自2000年以来的部分《狂人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5月;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封面。
10、想必拿到这期《新青年》的读者该是感到陌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说,用现代白话文写就,也是第一次见到“鲁迅”这个名字。谁也不曾料到,“鲁迅”和他这篇“拙作”的发表,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11、M.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描述了文明人如何将疯子隔离或流放来确保自己的文明,他们也用这种手段消灭异己,这是理性的疯癫。文明歇斯底里,必然导致专制,也正因如此,封建思想的残余才作为得力助手“春风吹又生”。
12、两篇《狂人日记》,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最显著的不同是鲁迅的作品更加简练,只有区区几千字。
13、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4、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15、其小说中狂人的话语少了一些狂人自身的色彩,多了一些鲁迅的色彩。
16、(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17、狂人又领悟了一个他们的巧妙。将他说成疯子吃了就相干无事,不用背上杀人的罪责了。而这段中的两伙人象征并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人,即麻木不仁的和装糊涂的;也代表了狂人之前的两个阶段,即无知者和知者。现在狂人蜕变成勇于批判者了,当然认为他们是错的,应该批判。这里为狂人下一次蜕变做了铺垫。
18、加缪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神话》中说:“深邃情感的内涵通常在陈述之外。在行为和思考变换的过程中,在灵魂本身无法察觉的情况下,灵魂亘古不变的冲动的厌恶通常会重新出现,并且被复制”——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也许鲁迅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刻意要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但作为读者,却读到了这些篇章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成分,此时再回头复读《狂人日记》,便可以澄明地理解,什么叫作“伟大的感情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世界可能是卑微的,也可能是辉煌的”。而鲁迅做的,也不过是“凭借着一点激情,把一方天地点亮”。
19、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狂人日记读后感5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0、(2)《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21日第16版《狂人日记:最激越的声音》
21、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日常意识与黑暗无意识的关系:《狂人日记》有双重结局——在无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指示着食人民族的最终毁灭;在日常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借常人之口指明狂人的康复,常人世界对吃人与毁灭的否认,根本没有吃人阴谋,也根本没有吃人民族毁灭的未来,而两者相叠加所意指的更可怕的无言的无目击者和呼喊者的毁灭却在《狂人日记》之后的历史中得到不断的证实:集体无意识中的吃人欲望又无数次地转化为历史事实。
22、想张口说些什么,“吃人”“行尸般的生活”“禺象般的人物”“人造的神坛”这些词接连的冒出,最后还是发不出声来。只觉得可惜,在那样时代的乌云笼罩下,最有灵气的孩子也会变成木偶,最鲜明的记忆,也会变成一模一样的灰。
23、鲁迅《狂人日记》对果戈里的借鉴有没有,有的话又在何处?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和果戈里《狂人日记》重合的内容。
24、●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5、而在小说的最后,狂人完成了终极的蜕变。自省者尽管已经真正清醒,不再傲慢,对于世界的态度依旧是批判;批判他人,也批判自己。而在最后。狂人已从自省者彻底蜕变成了圣人。
26、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27、鲁迅写人之所以入木三分,除了植根于在世的生活,也同样植根于文学传统中的反叛趋向,因此有迹可循。
28、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29、一转眼,《狂人日记》已经发表一百年了。我们应该感谢鲁迅,这个天才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就给中国现代文学标识了一个崇高的起点,也显示出中国文化具有惊人的自我反思、自我净化能力。
30、鲁迅写《狂人日记》,也是一次尝试,其出现一点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我们对《狂人日记》存在的问题无须讳言。他后来的《药》《祝福》等作品就完美多了。
31、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32、《狂人日记》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逐渐走向绝望。真实逼真的言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一个没有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恐慌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思想麻木,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分是非黑白,与黑暗同流合污,没有人站出来拯救世人,哪怕是一句呐喊……
33、《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狂人日记〉四十图》(作者:张怀江;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
34、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实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反抗之力。人们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来反抗,可是国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鲁迅便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如《狂人日记》一般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反抗。
35、问题是,鲁迅是一味猛剂,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要慎服。愚痴者,不妨服用许多;偏激者,少许,少许。
36、这节是狂人和大哥第一次交锋。可以看出,大哥代表的是父权势力,一旦你有任何反封建的倾向,家族中人就会第一个把你的想法扼杀。而医生则是代表着外部的封建势力。这段中是由大哥把医生请进来诊断狂人,也是耐人寻味的。在反封建的亲骨肉和外部的封建势力中,大哥选择了后者。
37、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吃人的事情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少了。狂人担心自己被吃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他精神不正常的表现。
38、狂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断劝人“不要吃人”,如同尼采笔下那个独自说教,独居深山的查拉图斯特拉。鲁迅确实深受尼采的影响,因此毋宁说是鲁迅的理想主义,但即便再振聋发聩,也敌不过所有“常人”的总和。
39、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40、●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41、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狂人日记读后感7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让我想起了邓小平爷爷说地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努力,也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在外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外国学生侮辱中国,徐悲鸿十分生气就与他比赛,看谁无能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为中国争了气。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临摹名画,都是带着一块干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到闭馆时间才回来。自从国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为祖国争气,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质。最终,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标,给祖国争了光。这位伟大的爱国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奥运冠军刘翔,他也是一位爱国的人物,在他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跑步。在奥运会上,刘翔扭伤了脚,但他并没有放弃比赛,而是坚持地向前冲。即使他跌倒了,他也会用自己的那最后的力气爬起来,因为在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信念:我要为国争光。只要有这个信念在刘翔的心中,他就一定会爬起来的。他最终也是经过努力,得到了冠军,不仅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鲁迅先生说过:“惟有命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的爱国精神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我们也要想他一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狂人日记读后感8《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42、而鲁迅塑造的“被害妄想症”患者历来被解读为自省战士和呼喊者的形象。这确实是篇奇异的小说,除了鲁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和后人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所解读的,我倒觉得如果从文本和精神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更饶有意味。就形式来说,小说里的三个叙述人创造出一种中国化的“复调”效果。在主题学过剩的文本分析中,我们往往被文本中蔓延无边的“议论”所吞没,而在启蒙的话题中理解小说。
43、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44、鲁迅借狂人之口对当时的人发出了最终拷问,即,究竟是要站在序中文言的“我”这边,仅仅把狂人当做一个疯子看待;还是站在白话的狂人这边,一次进行改革?
45、鲁迅痛恨时代的裹脚布,因此狂人的“自为”受时代局限,但让他流芳的却是作品中“自在”的对人性的呼唤。
46、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47、《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48、《狂人日记》是满纸疯话,却是对中国社会的怀疑和拷问。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49、第六节很简短,只有几句话,就直接放出来了。
50、这般不着痕迹的功夫,比诸《药》后半段所谓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是另一番风味。
51、(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52、看到了这“扭曲”的人,又安能不“恐”?妙就妙在鲁迅打破了文明式微时吃人肉的行为和抹杀人性两者的界限(联通两者的正是封建的愚孝“割股疗亲”,割下股肉,也割下了人性自为的决断力),从而构建了只有疯子不疯的荒诞。
53、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
54、鲁迅的诸多思想被钱理群潜移默化传承。在退休之后,钱理群退回书斋,继续靠写作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忧虑。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钱理群:读懂“他妈的”,才能读懂鲁迅》。
55、从字面上来看,“迫害狂”应该是有强烈迫害他人倾向的精神疾病,与日记中狂人的症状不符。因为狂人常常害怕被别人杀害,却没有想过要迫害别人。
56、“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像阵旋风似的蹄进自己和母亲共住的住所。这孩子动作有时特别敏捷,母亲喜欢把埃里卡称为自己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埃里卡是快奔四十的人了。从年龄上来讲,母亲都可以当祖母了……此时妈妈已经高高站在面前,并且把埃里卡挤到了墙边进行质问。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正琢磨着,埃里卡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来?最后一名学生早已在三个小时前就回家去了,母亲心中已经有一大堆的辛辣嘲讽在等待着埃里卡。埃里卡,你也许以为,我无法得知你去了什么地方。孩子是喜欢撒谎的,所以要主动回答母亲的问题,而这些回答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母亲还在等着回答,但是也只等到她数完 三的工夫。”
57、能说出这样一番话,足以见鲁迅是读过果戈里《狂人日记》的。
58、在《我对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钱玄同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民国七年一月起,就有启明(即周作人——编者注)的文章,那是《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接着第四诸号都有启明的文章。但豫才(即鲁迅——编者注)则尚无文章送来,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里了。自此以后豫才便常有文章送来,有论文、随感录、诗、译稿等,直到《新青年》第九卷止(民国十年下半年)。”
59、《狂人日记》中鲜有环境描写,但读罢了《呐喊》,我不难联想,狂人眼中那条赵家狐假虎威的狗,也许是阿Q做工的赵家的;狂人为之疯狂的那个“要吃他”的世界,便是《风波》中开篇所写的“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的那个世界——一个无人发疯的,最庸常的世界(对这“常人世界”最犀利的批判来自海德格尔)。在专制王朝结束,封建根深蒂固,时代急速变换而平凡的个体处于被动之际,在无奈的死气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始终酝酿着某种无力的焦躁,如同那几只乱飞乱撞的“花脚蚊子”——偏偏只有狂人心里的蚊子已经蛰得他发疯了——鲁迅小说的这种互文性,才是引起我持久兴趣的所在。
60、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
61、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62、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63、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64、毫无疑问,“狂人”便是这样一个悖逆者,他试图反抗的千年意蕴便是封建礼教的价值观,具有了虚无主义的起点,如此,这荒唐的“惶恐”便有了解释。他悖逆世界,也同样被世界悖逆。世界哪是真的要“吃人”——要吃的是人性:这是一种双向的“不敢正视”与扭曲——虫豸才自食其族类,如今人要“吃人”——究竟是人还是虫豸?
65、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
66、读《狂人日记》,我深切体会到先生内心的痛苦。先生宁可燃烧自己,把光亮留给孩子们,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希望!狂人日记读后感1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67、虽然这段的事件是从早上出门开始写,但首句却是“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结合前文,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这一段讲人们如何议论他,斜着眼瞧他,面色铁青。狂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曾踢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账,人文社版《鲁迅全集》给的解释是“陈年流水账比喻中国长久的封建统治历史”。
68、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69、“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呢?狂人没有为了改革,为了“救救孩子”而坚持奋斗;他早就“痊愈”并且当官去了。
70、这一段非常简短,然而写得又太精妙了。这一段暗示了个人力量的渺小以及人类个体的渺小。哪怕像狂人这样觉醒了的人,也逃不出吃人的魔咒。这种几千年的遗留,不是仅凭狂人一人之力就能推翻的。狂人这样的觉醒者也逃不出整个社会,整个历史;个人只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做不到超脱于世界的。
71、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已经从每一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信誓旦旦的常人到处在场,为一切担保。然而凡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总已经溜走了。因为一直为事情担保的,原是“查无其人”。
72、此文通篇读来,总觉些许怪,是除语言外说不出的怪。若非语文老师言:“狂人,即疯子”,现今我仍予狂人以诸多奇怪可笑之解释。全文从一个疯子的角度下笔,自是不同寻常,其实文中之我并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话,更具虚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处充满假、恶、丑,无丝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见当世亲人间之残忍无情。然“我”劝兄之言语,竟非出于狂人之口,确是一有先见、良知、正义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借此文以告世人。
73、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74、江弱水,1963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有专著《卞之琳诗艺研究》《诗的八堂课》等,诗集《线装的心情》等。
75、其实,狂人形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在升华,同时,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种极其深刻的压抑。